[编者按] 当代数学伟人之一,华罗庚不幸于612日逝世。我国损失了一位科学巨人。本刊以最沉痛的心情悼念华罗庚的逝世。美国科学刊物Science1980年于华罗庚访美时所写的报道,代表了国外科学界对华的普遍评价,现译出(略有删节)供参考。

数学,像音乐一样,以需要天才著称。这些人即使未经正规的训练也表现出巨大的天才来。尽管华罗庚本人谦虚地回避应用天才两字,然而用世界奇才来形容他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他除了1979年被法国南锡大学授予了荣誉博士以外,从来未得过学位,然而他还是成了数学世界的巨星。他出版过150篇论文和9本著作,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家李普曼 · 伯尔斯(Lipman Bers)说,华是绝对的第一流数学家,是超越的天才;他而且是一位数学普及工作者。“文革”期间他走遍了中国,普及数学。

华以数论著称,特别是他对韦林(Waring)问题的贡献。经典韦林问题是用一个数的幂次的和来表示任何整数。德国数学家大卫 ·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解决了这个问题。华所做的则是取代这个问题的更难的问题,即用素数的幂次的和来表示任何数。这是个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在1940年华便发现每一足够大的数n可以由一些素数的6n2logn次幂的积来表示。这是我们所有的最好的解。即将由斯泼林革 - 弗莱格(Springer-Verlag)公司出版的华罗庚全集的编者海 · 霍尔伯斯坦指出华所以给人深刻印象的理由之一是,他的研究领域异常广泛,包括许多复杂变数的函数论、部分积分方程、数值分析。尽管近年来他主要在努力普及数学,但仍然在作理论工作。例如华与王元设计了一种确定性的、数论性的方法来计算多重积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华罗庚说他一生有三个困难时期。第一,幼年出生于上海附近的小村庄的一个贫苦家庭。初中毕业便停学了,15岁时在父亲的小店铺内工作,这是一爿把香烟一支一支卖的小店。18岁时在读过的初中当职员,并结婚,19岁时因伤寒继发关节炎致跛。

在这段时间华开始自学数学,当时在小镇上只有三本书可以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及一本只有60页的微积分。他阅读了这几本书并超出这几本书。不久他便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注意到华的文章,熊还以为华是留过学的。后来熊教授访问了华并邀请他去清华工作。熊无法使华得到助学金,因为华没有学历。华便在清华当秘书,但一年半后,学校便破例给华提供了助学金,由此结束了第一困难时期。

这时他开始研究并向国外投稿。许多稿件退了回来,因为他老是去发现那些著名的结果,如柯西定理及黎曼定理。华说:“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老是重复别人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如果大数学家们能够发现这些结果,那么我也能够发现,而且由此继续前进。”

数年后,华25岁时,他获得了中国文化基金会的留学公费,便去剑桥大学。这时西方已经知道华罗庚发表过的论文。当他抵达剑桥时,著名数学家哈台(G. S. Hardy)留条说,华可以在二年内取得学位。对此,华回答说:“我来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位。”于是,华在剑桥的二年没有考学位,而是发表了十几篇数论方面的论文,在这一方面剑桥的数学家们是最有声望的。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华便回国至西南联大任教,并进入了第二个困难时期。当时条件极端困难,然而即使这一时期华罗庚仍然写了二十余篇论文,并完成了他的第一本论著《堆垒素数论》,这本书至今仍在应用。

1946年他应邀访问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二年后又加入了伊利诺大学,在那里他给许多年轻的数学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以前的学生雷篆 · 阿欧(Raymond Ayoub)说:华“是一个充满了思想和联想的人”。

1950年,华罗庚回国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五十年代末华把兴趣转移到对数学进行普及。他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是提高生活水平。从六十年开始的十五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二十三个省,到过无数工厂,为群众教授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华进入了第三个困难时期,他在普及数学过程中,在旅途中与他的十至二十个助手,都是他以前的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往往达到深夜。通过华的努力,他对中国数学起了极大的影响。贝尔实验室的罗纳德 · 格兰汉(Ronald Graham)说:“他是在历史上直接影响人民最多的数学家”。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阿特尔 · 塞尔伯格(Atle Selbrg)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华留在美国,毫无疑问,他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然而,对于中国数学家,回国是非常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们未回国,他们会获得什么。”

[Science,210(24),198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