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不能适应于时代变化的企业,就没有它立足之地,以致破产倒闭。例如万有制药公司以为利用美国默尔克公司(Merck)和布里斯托尔 - 迈尔斯公司(Bristol-Myers)外资引进技术就万事大吉。因而,该公司长期以来忽视了开发新技术,其结果、亏损大,不得不把本公司的经营权转让给默尔克公司。又如世界头号的新日本钢铁公司也在走下坡路,因而,它的股票价格一直上不上去。然而,用机器人造机器人的日本法纳克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一路领先,把新日本钢铁公司的远远抛在后面。

可见,无论公司的规模大小如何,没有高尖端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就难于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据调查,325个较大企业公司有自己的各种研究

所。若不论其规模大小及国内外的一起算在内的话,松下35个,日立9个,东芝11个,三菱9个。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研究开发成果之优劣不能仅以研究所之多寡而定。对于一个研究所而言,其成果之优劣同样不能以其规模大小而定。有的研究所规模大,研究经费多,研究人员也不少,然而,没有研究出新成果、新产品。

根据各企业的策略之不同,研究所可分为集中型的和分散型的两种。

各研究所把其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生物技术、信息关联产业、机器人、新材料这4个课题。其中,很多企业都把新材料放在研究的首要任务,如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电机等成熟企业显得更加突出。其次是对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如以武田制药公司为首的药品制造公司都在拼命研究生物技术。

研究开发经费超过设备投资

对无资源的日本而言,靠技术立国是唯一的生存方式,就一个企业公司而言,同样必须靠新技术才能生存下去。为此,增加研究开发经费是办好企业之捷径。举国上下都把研究开发工作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任务。近几年来,成绩显著的企业拨给研究开发用经费的增长率每年都达到两位数。

大致上日本防卫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对研究开发的投资额占3%。从1985年度政府预算看,在研究领域里,以基础研究为拨款的重点对象。今年度科学技术厅仅拨给所属的科学技术振兴调整经费就达71亿日元,比去年增加12.7%,对与民用有关的有些企业研究经费做7大幅度调整,比去年增加20%以上。

去年研究开发经费最多的是电机和汽车为主的8大公司。它们是日立、丰田、日电、东芝、日产、富士通、松下、本田,其中最多的是日立2200亿日元。与此相比,属于夕阳企业的钢铁行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就增加得少,甚至没有增加。

从总务厅对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实际调查资料看,1983年度研究活动的实际总开支是7.2万亿日元,比1982年度增加10%,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占90.1%,研究人员74万人,比1982年度增加6%。

在7.2万亿研究费中,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投资占24%,民间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投资约占其四分之三。其特点是民间投资额多而政府少。

据该调查说,由于产(产业)官(政府)学(大学及研究机关)举国上下都重视研究开发工作,1983年度的技术出口比1982年增加35%,而技术进口大为下降,从而,扭转了过去以引进专利权为主的技术进口多于技术出口的局面。

白本科学振兴财团等民间机构在研究开发事业中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一些优秀企业通过该财团等渠道向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人员赠送研究补助金。其中,丰田、日产、本田、三菱、东洋人造系公司,岛津等把这项活动已列为经常性工作,例如,1984年度日产科学振兴财团提供的研究补助金就达2.3亿日元多,研究的项目达24件。

研究开发型企业的特点是网络化

在日本,优秀企业的代名词是研究开发型企业。今井贤一教授说、研究开发型企业就是以独特的技术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以十足的企业家精神,展开本企业的事业。显而易见,研究开发;作是优秀企业的核心工作,没有它,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企业。他说研究开发型企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拥有多数技术人员,并在企业主要领导人中技术员占其多数。(2)由本企业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之寿命周期非常短,而且对研究开发之投资往往带有很大的风险性。(3)重视与其他组织的联系。(4)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节眼多,不仅要产品质量好,而且还要有独特之处。(5)不仅有能有条不紊的生产组织系统,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能培育创造性的公司气氛。

把技术变成商品的过程是很难的,然而,使技术商品化的经营过程就是研究开发型企业的使命。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如何,只要具备着上述5点要求,这种企业就能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开发型企业。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小型企业往往便于提出新设想或创造出新方法。

近几年来、风险企业取得成功之例可以说它们都几乎具备着上述五大特点。 ·

目前研究开发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是先制定目标并用可行的手段追求目标,以致产生其成果。例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十年研究开发计划。第二是先从多方面进行局部革新,而后把各自优点汇合成一种新技术。这是日本人擅长的开发新技术的传统方式,第三是把前两种结合起来的开发型。目前仍以前两种为主。

今井教授说:今后企业的行动、活动,技术开发都不能像过去那样闭门造车孤军作战。特别是搞技术开发时,应采取产业、政府、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这三个不同系统的柔软的联合作战。这种柔软的网状组织形式就是网络化。由此可见,在技术开发的方式方面,过去对开发的领域及其界线的条条框框也将逐步消失,因此,一个企业的技术员不仅要与同行的其他技术员接触,而且也应该也有必要与不同行业的技术员打交道,从中吸取广泛的有用知识。一旦信息达到共有化时,其创造的成果就更多更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固有的产业概念将逐步消失,以新型的网络化产业代之。由此可见,所谓开发型企业,说到底就是产业网络化。

扩大事业机会的三个要点

今井教授说今后产业要出现新局面的三个要点如下。

第一是以微型电子为核心的产业将进一步细分化和专业化,从而增加各种新事业。随此而相应地出现专门化研究机构及附属服务组织。科学愈发展,上述机构及服务组织就愈多,分工就愈细。在这些进展过程中,研究开发型企业就能创造各式各样的新市场。

第二是细分化和专门化的生产系统在商品化阶段时,就能把各自的优点融合于一体,组成理想的产品,其中网络化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穿针引线的大量工作就随之而产生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通信,流通,金融这些服务性工作也是一种穿针引线的工作。

第三是为了让在各个领域里的各部分系统发挥更大作用,就需要把它们连通在一起,组成一个总体制,发挥它的总体机能,就要建立庞大的网络化系统,例如,电气公司的INS计划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这就需要大规模且高质量的软件。在这些网络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缝儿,这给风险企业或研究开发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以往大体上把研究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个阶段。而且还认为基础研究不带有应用目的性。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上述观点是不适宜了。例如肖克雷发现半导体及约瑟夫森效应的建立等都是同时进行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工作取得的。在原子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尖端技术领域里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若在各个研究员之间以及在各个企业之间都实现了网络化,就有可能出现这样情况,即提出新设想的并不是专门搞该项研究工作的研究员,而是搞另一项类似的甚至搞不同行业研究工作的研究员。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分清哪些是实用价值高的研究成果,而且还要等于用人,及时准确掌握信息,了解其他企业利用专利权等的动向,如何租借及运用专利权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等。这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网络。

技术革新的优劣既然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给研究开发拨的经费就应具有弹性,可多可少,对于信息网络也要花本钱,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本企业的前途。

技术骨干的流动性大

—般地说,技术革新或创造发明大多数是由技术骨干,特别是由具有尖端技术的人完成的。随着科学迅速发展,尖端技术骨干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他们的身价也随之而提高。

技术骨干特别是尖端技术骨干是技术革新的担当者,技术革新的优劣主要是由其成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高低以及干劲大小,信息传递快慢,实验设备等条件所决定的,但其中最重要因素仍是人。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确保本企业原有技术骨干不向外流,以及如何去物色高级技术人才来加强科研力量是一项战略性任务。

—般地说,刚大学毕业的人至少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五年以上,才能成为本企业的技术骨干。若仅有书本知识而没有经验不但搞不好本职工作,也难以出科研成果,像设计工作或系统工程就更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定的理论和经验之用处是有局限性或者说有时效性的。半导体、新材料、生物技术、微电子等尖端领域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以往学过的理论和取得的经验在昨天是有用的,然而,到了明天也许其用处就不大了。可见,理论和经验也有它的价值性,因此,昨天他可能还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而到了明天他也许不再是技术骨干了。这说明技术骨干不是一成不变的。

理论和经验都应随着科学的进展而不断地补充更新,这是每一位技术员特别是高级技术员的任务。

现在愈来愈多的企业都把企业研究所看作是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于是,争夺技术骨干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有的企业不仅厂长经理亲自挂帅,而且还动员部长级以及经营部门的人去争夺技术骨干到本企业工作。

有的是采用优惠待遇手段争夺,如与通信和信息有关的企业都积极从电气公司或日本广播公司拉拢现职的主任级或调查员等技术员。

与生物技术和光电子有关的企业是从大学、政府部门,旅美华侨中以高价聘请。

有的优秀企业还以广告方式聘请系统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陶的高级的技术员和研究员等。

高级技术员如此吃香,他们就有广泛的流动余地,如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或人事关系搞坏的均可另找一个合适的工作。这也有利于学用一致,施展本人的全部才能。

日本最近对已在东京圈工作的600名大学毕业生

做了面谈,从中调查这些人的意向如何,其主要项目的调查结果如下。(1)在大学里的技术教育在现企业中只能应付1.6年。(2)在三人中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有信心。(3)有90%的人认为日本的技术是世界第一流的。(4)只有20%左右的人想继续留在现工作单位干下去。(5)对风险企业很感兴趣。

现在的日本技术员特别是高级技术员并不像以往那样把企业公司的名气大小看得太重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看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发展前途以及工作环境和实验设备工资的优劣等。

成熟型产业也在培养和确保技术骨干

像钢铁和重机械等成熟产业一方面自己培养技术员,另一方面也在设法使技术员不外流。从本企业公司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员实际上也是一种防止技术员外流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要的是把培养教育制度化,长期坚持下去。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的做法是充实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的力量,以保证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技术骨干队伍。在这基础上一步一步向高尖端产业扩张,如运用航空技术搞宇宙开发,运用造船技术搞海洋开发等。该公司平均每年培养各种技术员800名左右,适效果,采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教学法。

对于生产,重、厚、长、大这种产品的企业,技术员是不想去的,高级技术员更不愿意去。因而,在本企业中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是较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有利于今后本企业搞综合技术准备了人才。

当然对企业领导来说,还要创造适合于各种技术员研究和居住等良好环境。否则想要确保也确保不了。

[東洋经济(日),198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