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集中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全力研制火箭,美国也奋起直追。1943年,由瑞士来的天文学家F · 茨维基(战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在参与美国火箭研制过程中,灵机一动,把数学中常用的排列组合原理,应用于对新颖的技术方案的搜寻之中。他按照火箭各主要组成部件所可能具有的各种形态不同的组合,利用他自己创立的“形态学矩阵”技法,一共得到了576种不同的火箭构造方案,许多是很有价值的设想。其中,至今使人感兴趣的是,F · 茨维基得到的576种方案中,已经包括了当时德国正在研制并严加保密的带脉冲发动机的F-1型巡航导弹和F-2型火箭。这对美国来说,当然是极为珍贵的技术发现和军事情报。战后,苏联有人对F · 茨维基当时的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数字反映了茨维基对许多应加考虑的因素的忽略。如果把情况全面考虑,当时应得到的可能的火箭结构方案将多达一万余种,甚至超过两万种。尽管如此,F · 茨维基毕竟通过自己开发的创造技法,查出了希特勒的核心军事机密,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战后人们把他所开发的技法加以精确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当代创造技法中的一一“形态学分析”法。这一技法,至今在许多技术设计部门广泛使用。

像“形态学分析”这类创造技法,目前被人们发现得越来越多。它们形成了创造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美国被称为“创造力工程”,在日本被叫做“创造工学”,在苏联被称乙为“发明技法”,我国的一些学者则把它们命名为“创造技法”。该领域的研究与创造心理学、创造社会学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以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明创造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创造学。

国外对创造技法的研究开发

当代创造技法的研究开发,最早出现于美国。1941年,美国著名的创造学家A · 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技法》—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当代创造技法研究开发的“第一只春燕”。1943年,茨维基提出“形态学矩阵法”。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首设“创造性开发课程”。

表明对创造技法的开发研究已在高等学校扎根。截至目前,在美国有53所大学和10个研究所在从事创造学的开发研究。其中,卡纳吉 - 梅隆大学,俄勒冈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犹他大学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办的“创新中心”所在地。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李跃滋先生与其他同事联合提出的“参数分析方法学”,是当前美国在创造技法研究开发中的一个成果,其教科书《教育和工业中的技术创新》已公开出版。目前,在美国比较多地存在着这样的“知识公司”:它们以一种或者几种创造技法作为自己的技术基础,致力于在发明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发展并普及这个或这些技法,并以此获取利润。

创造技法在日本的开发时间虽然较短,但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日本经济飞跃发展,“创造工学”在日本的进展却相当快。这是B为,资源贫乏的国土环境,战败国的困顿处境,以及激烈的商品竞争,都促使日本人形成这样一种见解:哪怕是技术上的一个小小的发明创造,只要有实用价值,就并不比诺贝尔奖奖金获奖者的贡献逊色;这是“创造工学”在日本飞速推进并大面积普及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早在1954年,日本的“星期日发明学校”便利用工休时间,向广大中下层职工乃至家庭妇女传授创造技法,并结合创造发明的实际活动促其掌握,收效甚大。目前,此种学校已相当普及。日本创造学学者的理论开拓,其中包括以中山正和为所长的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的工作,也以紧密结合实践称著于世。比嘉佑典的《创造性开发的心理与教育》,川口寅之辅的《发明学》,以及日本产业教育研究所的《锻炼记忆力的方法》等著作,都兼具通俗和实用两方面特色。日本学者研究开发出的KJ法,NM法,CBS法等,至今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979年,日本创造学会正式成立,后来还向我国派出过代表团。

苏联对发明技法的研究普及,在形式上大异于日美等国。据苏联报刊报道,目前,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团体“全苏发明家和合理化建议者协会”已拥有1300万名会员,年经费高达2000万卢布,有按照地区和行业划分的基层组织10万个。这一组织经常交流经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研讨交流创造技法,散播有关资料。苏联还有20000个“社会设计局”,专门为那些已有创造构想但缺乏必要技术知识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技术帮助。此外,苏联的创造技法开发研究,在科研机关和大学也相当受重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苏联便出版了《发明家用创造学原理》、《发明创造心理学》、《技术创造算法》等专著,其中介绍的一些创造技法是苏联学者的成果。像马里综合技术学院教授A · 波洛文金领导的集体,利用电子计算机寻求新的技术方案,形成了“创造学综合算法”,就是一个突出例子。1980年,乌克兰的德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出版了苏联第一部专讲创造技法的教科书。同年,创造学课程被定为乌克兰所定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已逐渐推向全苏,效果甚佳。

除美日苏三国外,创造技法的研究开发在英、法、捷克、意大利、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等国都普遍得到了重视。

当代创造技法概览

虽然在创造发明活动的实际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发明者事实上利用了各种不同的创造技法并使之“互补”而形成创造的,单独使用某一技法而成功的事情越来越少,但是,作为研究中的理论抽象和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特定人提出的技法主体,据说目前世界上较为著名的创造技法也达到数百种,其具体情况见于下表(这个表主要参考了苏联有关教科书中的创造技法概览表,瑞士V · 胡勃卡博士在1983年国际工程设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及其专著《工程设计原理》中的有关内容,以及日美等国的有关资料编译而成):

7.1.1

————————

①参见拙译《关于创造学和创造技法》,北京工业学院《思维科学通讯》1986年2期。

②参见钟明勋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方法》,《世界发明》1985年7期;(日本)川口寅之辅《发明学》,专利文献出版社1984年译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