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历来尊敬和景仰那些为民解除病痛、救死扶伤的人们。多年以前,当我得知,肿瘤疾患已成为全人类最凶恶的杀手,每年要夺去近千万人的生命时,我的心被一次次震颤。这些年来,我熟识的或不熟识的人中,已有多人死于癌症。尽管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治疗已取得巨大的进展,但人们的恐癌心理仍挥之不去。我曾多次想过,如有可能再作第二次职业选择,我会首选肿瘤医学。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在近年的编辑、采访工作中,对有关肿瘤防治的报道、对肿瘤医学专家格外关注,去年,在决定逐一采访科技启明星时,正在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研究的曹雪涛教授早早地列入了我的采访计划。

作为上海首届十佳科技启明星之一的曹教授现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副主任。1992年,曹先生从讲师被破格提为教授,时年28年,这使他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医学教授。

和曹教授见面,你会感到你面对的是一位英气勃勃的采访对象,这不仅因为小伙子长得十分帅气,也不全因为他所从事的神圣职业,更主要的是他对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前沿动态以及如何找到最佳结合点来推动自己实验室的工作有着透彻的见解。去年底的启明星成果展示会上,曹教授所作的“生命科学(免疫学)最新进展”的报告会令那天到场的诸多人士击节赞叹。那天我也在场,会后我即向他约稿(请参见本期曹先生的专稿——“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进展”),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位在极富前景的领域从事极有前景工作的年轻专家。

几周以后,我作客曹先生所在的二军大免疫学教研室并采访这位科技启明星。小曹先领着我在他的实验室走了一圈,我可以不夸张地说 · 该实验室拥有的科研设施无疑会使国内不少同行称羡不已。上级部门和二军大的领导看准了方向,在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方面不惜重金,其胆识令人称道。而曹先生麾下的一批年轻人(多为博士、硕士生)用自己的汗水、成果证明了他们是国内免疫学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谈及肿瘤治疗中的最新发展方向,曹教授形象地将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称为“第四斧头”(前三斧头分别为手术、化疗、放疗)。由于这类方法已经显示出更佳的治疗效果,所以世界上诸多国家都把这一方面的研究列为生物学技术重点发展的内容,投以巨资,予以优先发展。即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古巴也在这方面作出了不凡的工作(古巴的卡斯特罗主席亲自担任该国基因工程干扰素研制委员会主任。据报道,古巴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已销往诸多国家,成为该国外汇收入的来源之一)。我国自1992年以来,国家“863"项目开始正式资助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项目。我请曹先生具体介绍一下这第四斧头的特点。曹先生以细胞因子基因疗法为例介绍说,所谓细胞因子基因疗法即是将具有抗肿瘤效能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基因携至体内肿瘤部位,使之在肿瘤微环境中表达的分泌细胞因子,以达到细胞因子在肿瘤局部有效浓度高、存在时间长,且全身副作用轻的目的。为达到治疗效果,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主要有三种作用途径:一是免疫效应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形象地理解,就是给“猎枪”装上射向癌瘤的“魔弹”,使之不断增强作战能力,目前该疗法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二是肿瘤细胞靶向的细胞因子基因疗法,实际上是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制备出免疫原性更强的新型疫苗;第三种是成纤维细胞等介导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从曹先生的介绍中我知道,在肿瘤生物学治疗这—领域各主要大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每年就此发表的论文、专著何止成千上万。谈到这里,读者和我一样都自然关心曹教授所在的实验室目前处于什么水平。一则近期《健康报》这样报道说,随着细胞因子疗法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给肿瘤患者注射基因工程细胞因子,存在着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短、疗效有限、反复大剂量使用易产生毒副作用及价格昂贵等不足。若能将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人体内并进行表达,则可能使机体自身源源不断地产生细胞因子,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克服外源性细胞因子的诸多局限,曹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们,将多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在体外灭活后制备成新型基因修饰疫苗注入体内,发现其能比以往常规瘤苗更有效地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他们在国内外首次证实,低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及低剂量的环磷酰胺可显著地增强该类基因修饰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新型基因修饰瘤苗对于转移性肿瘤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在群星荟萃的上海启明星联谊会里,曹雪涛是十分杰出的一位。他有不少令人称羡的资本,26岁那年,他就独立的编写出版了四十几万字的专著,于1990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细胞因子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他是生物医学界为数甚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曹先生又是十分幸运的,在他选择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时正值生物学、免疫学的勃兴时代,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指点,这一切造就了一位颇具潜力的青年免疫学家。

而对纷至沓来的表彰、报道,小曹能保持可贵的平静心态,他深知,自己在肿瘤免疫学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心血的事业,辉煌永远与实干相连,成功始终与勤奋相随,更可况现阶段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

为采访曹教授,我二去二军大。在曹教授的免疫教研室里,我看到实验室里一批年轻的学者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份份与国内外联系的传真件在发送;一篇篇论文在传阅;一个个数据在核实。这是一个高效有序运转着的科研集体。此刻我在写这份采访记时,我想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在我们中国、在上海二军大,有一批非常有潜力、优秀的科研人员,他们在曹教授的带领下、正在肿瘤免疫学的前沿积极攻关,攻关的成功不仅将给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增加致胜筹码,更主要的是将为广大的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佳音。努力进取吧!成功属于当代“启明星”。

(江世亮采写于95. 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