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代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整个地球。公元1995年7月底的一天,我在总部设在上海的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华梁先生的办公室,听着胡先生直抒胸臆,特别是听胡先生讲公司近年来拟采取的重大步骤,即“东方大桥——沪、舟、甬跨海大桥”和“中国双衢山国际大港”正在作可行性论证时,此等手笔、此等魄力,令我一下子想起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的名言,作此番联想是否牵强,读者看了以下介绍当可有个评判了。

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及其主帅胡华梁。

该公司的前身是一家主要承接能源化工设备安装的工程公司。在传统体制下,由于市场、资金等一系列原因,到1991年公司已面临着资不抵债的现实困境,怎么办?这个问题横亘在新上任的公司总经理胡华梁和全公司几百名职工的面前,令人庆幸的是,胡总的思路十分清晰:只有摆脱原先工程公司求人的地位,改朝北坐为朝南坐,努力寻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并在近十几年内有持续生命力的产品,公司才有活路,才有发展。

他们经过多方调研,选定了液化气这个产品,选定了液化气储配站这一自己最拿手的项目,并率先在江浙两省开拓、占领市场,尔后¥华东地区不断拓展业务。如今该公司已在华东地区建造了分布面最广的液化气中转储配站,在华东地区的液化气供应销售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隔数年之后的今天,胡总在向前来采访的记者谈及自己的感受时说,这是第一阶段的工作,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标志着我们走上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道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向,实现了从一个被动的依赖建设单位而生存的工程公司向一个主动的有产品控股权的有自身销售产品的实业公司的转变,取得了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和胡总交谈,你会被他身上特具的儒雅之气迷住,这是一位魁梧壮实的汉子,说他是汉子,不光源于他的体魄,更在于当年在他的一段军旅生涯中,当有人胁迫他,要他招供所谓的军内黑后台人物时,他义正辞严、威武不屈,为此付出了400天的拘禁隔离代价。说他儒雅,也不光因为他做过多年的编辑文字工作,而可以从他的谈吐,他的运筹自如的大将之风中体现出来。

在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旗开得胜之后,胡总他们一班人对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了清醒地分析。当时气源不成问题,但居民的需求量会呈现急速扩增之势,这样,仅靠现有的公路槽车、铁路罐车从北方和中原油田拉气运输到各地储配站,供应会跟不上,为此他们及时组织实施了二级站(即中转码头),在宁海、太仓搞了二个大型的液化气储配中转码头,这样就能保证从国外和北方将气源源不断地用船运过来。

如果说这是公司发展的第二步的话,那么胡总他们几乎来不及喘气,立即开始考虑光是二级站仍不能适应形势,因为居民用气趋向管道化,再兼之工业用气的推广,需求量将更为上升,这就需要有上百万吨的气源。尽管现在进口气很充足,但今后万一外国人卡我们怎么办?在胡总的通盘运筹下,一个方案马上制订出来,即立足于自身民族工业,搞自己的大型炼气厂,继而搞炼油厂,这样就有了年产240万吨液化石油气的炼气厂和年加工能力达250万吨原油的舟山炼油厂。以后在实践中又发现,250万吨的炼油厂形不成规模经济,不利于发展精油石化工业,为此又委托法国德希尼布工程公司规划了1000万吨的炼油厂。这是与国外财团合作的二头在外、完全适应中国特点,保护中国资源采用中东原油的大型炼油厂,光是原料运输成本就为公司节约近1亿美元。

在回顾这一段奋斗史时,胡总颇有感触地说,中国的炼油厂都没有大码头,我们有25万吨的码头,炼油厂效益就上来了。当然,搞炼油厂不是我们的本意,也非我们的特点。我们公司的特色是一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精细化工的发展需要规模经济,我们就综合进行碳3、碳4、碳5的系列开发,这样可以生产很多能填补我国空白的化工产品,如丁基橡胶、MMA有机玻璃、二茂铁等,特别是二茂铁系列化工产品的开发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如今已泛滥成灾的白色固体污染作出贡献。再如碳3无纺布聚丙稀系列产品的开发可以取代很多包装物,节约大量的原材料。

话题至此,相信读者对胡华梁董事长领导下的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这几年的创业历程已有一个概略地了解,可以说一个颇具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在能源化工领域实力不菲的公司形象已矗立于人们眼前。但是对胡先生的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而言,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头,至多只是一首大型交响乐的第一、第二乐章。如果胡总本人同意这种说法的话,那么这首交响曲的主题就是“事业是生命之光”,这是胡先生的一句名言,现已成为公司全体员工信守的理念。那这部交响曲的高潮是什么,谈到这问题,恰恰是胡总,或者说是该公司全体员工的一个兴奋点,即要造一座世界最大的港口,建一条堪称世界之最的跨海大桥。一家工程公司要造桥建港,是否天方夜谭?非也,此中缘由且听胡总道来:

我们主要是从公司的未来发展构想,把舟山建成一个大型的能源、精细化工基地。新加坡比定海小、比舟山小,新加坡整个工业基础就是炼油厂。但是建这样大的基地马上就引出一个水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认为必须依靠大陆,由于该地没有大陆架,这就引发了我们公司想搞大桥的想法。跨海大桥一建能从芦潮港接上海,带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发,带动大桥沿线地区的开发。但是进一步的经济分析报告告诉我们,光建大桥的经济回报率太低,为此我们在听取了不少专家的意见后,又酝酿着构建世界最大港口的想法。世界最大的港口加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252公里,跨海桥梁部分约82公里),可以形成10亿吨以上的年吞吐量,这是一项世界纪录。胡总边说边指着中国交通地图给我们比划:这里(指浙江双衢山地区)可以建25万吨地码头25只,10万吨的码头50只。这样的泊位了不得!这样就能保证我国到加拿大、美国的货物不要绕道,也不要经神户港编排;我们到非洲、欧洲的航运也不要经香港编组了,我们完全可以自行安排了,这就是世界海运、航运中心地位的标志,……。

胡总的介绍使人兴奋,当然我一下子有点茫然,如此宏大的工程(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以他们公司一家之力行吗?

胡总是个有心人,他看出我们的疑惑,胡总说,我们的这个想法当初也是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水到渠成提出的。这里有个小插曲是,胡总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工作,对港口、岸线、桥梁有一种职业上的亲近感。胡总认为,今后的世界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在航运的竞争上。现在世界上多看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看好中国在21世纪有经济腾飞。中国如没有大型的航运中心,则经济发展的势头既不可能长久,也难以维持。我在采访中得知,上海能源工化总公司已将“东方大桥——沪、舟、甬跨海大桥”和“中国双衢山国际大港”的规划建设列为公司未来5年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举措,为此公司已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请了国内一流专家作了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在资金筹集方面,主要面向海外引资招商,目前已得到国际上有识之士的强烈回应,前期工程的资金已足敷用;公司已就土地征用、工程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与国家权威部门、有关省市的领导部门作了多次详尽、有益的报告、分析,目前各方面的反应是积极的。

一个设想如果仅仅是设想,而无实现这一设想的各种必须的、可行的手段、步骤,那么人人往往称之为是“纸上谈兵”,而现在胡总他们的方案虽不能说已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但也可称是十分缜密和严格。胡总说,我们的目标是不花国家一分钱,在中央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利用海外资金,将这一举世无双的世界第一大桥、大港建成。这一有战略意义、最终将造福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宏大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没有人能抢去的;无论天时、地利、人和,现在都具备了……。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胡总谈起大桥大港的建设时满含深情;一种当仁不让的气势感染和感动了作为采访者的记者们。

“我自接手公司工作以来刚好五年,在全体员工的奋发拼搏下,我们从负债到现在资产超5亿,如果再给我5年时间,我们一定会创造机遇,把我们的企业办成世界第一流的企业,可以和世界任何一家大公司比肩而立,甚至超越它们。”

讲到机遇问题,胡总另有一番高论:强者是抓住机遇,而智者则是创造机遇,我们要做智者。可以说大桥大港的设想、规划就是该公司创造机遇、壮大自己的杰作!

关于胡总,关于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可以介绍、值得光大的内容还有很多,他们在公司机制转换、企业管理、投资1000万元与财经大学联办上海财务金融学院,组建中国第一支LPG汽车车队,以LPG取代乙炔作为工业材料切割气,不断推出高科技产品的很多经验都颇引人入胜,引人深思。

改革开放作为国策实行了十几年的中国已有可能出现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我不能妄下结论说胡华梁是这个真正意义上企业家群体中最出色的一位,但依我二次对胡总的访谈,特别是回顾公司这五年来走过的路,特别是一睹了那正在规划中的大桥大港蓝图,我的一个直觉是,这是又一位会让国人奋发、令洋人震惊的中国企业家。

(本刊记者江世亮采写于1995. 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