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豹的名字我们刊物的读者可能不会很陌生,他是最早参与本刊协办的苏州市轻工业品设计研究所的所长、高级工程师,一位科技企业家,苏州市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及《江苏科技群英志》上有他的简介。但更使我们感觉投缘的是他对科学真谛的探究精神。,

作为一家处于苏州市科技体制改革前沿的市级科研所的当家人,朱世豹的担子之重不难想见。每天下班回家或逢节假日,他本可以闲适的心情调整一下自己的身心。然而基本上每晚夜深人静时恰恰是他最感舒心的时刻,因为此时此刻他才能静下心来在经典物理著作海洋里遨游,与现代物理学大师们“对话”,无穷地作分析和计算。他有太多的题目想找到答案,他更有几个重大的基本问题希望得到验证。

三十多年!几乎是每天花上些时间或读或思或写,其直接产物是数百万字的几十本学习笔记;几十篇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综述稿等;二本专著及几本完成初稿还在反复推敲中的科学作品;K间接受益者应该是朱世豹服务于的科研所。一家科技企业的进步固然有诸多因素,但当家人的综合素质无疑是重要的。从目前苏州轻工所的科研方向、主要定位来看,基本上是沿着轻工业4保健类食品(尤以超低温加工技术为主)4天然生物食品(尤以生物技术为主)的走向,这一走向与当今世界崇尚自然,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总趋势是相当吻合的。苏州轻工所领先一步较早就有了这种意识,这无疑与朱所长及所的几位负责人的科学前瞻意识有关。朱所长平时常向所的其他几位领导及所内职工吹风,宣传、普及科学思维方式,他热衷参与科研开题的讨论。所里不定期地举行学术报告、讲座,形成了较浓的学习空气。

对朱世豹本人的追求及他主政苏州轻工所以来的业绩,我刊及科技日报等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一些报告。这几年来,轻工所在内外环境都较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变化中谋发展的思路,使这个百人的曾在江苏全省的科研院所中居在科研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名列前茅的科研所焕发“第二次青春”。这二年由于苏州地区二个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相继兴建,对人才的吸纳一下子造成了苏州地区不少单位技术管理骨干的流失,不少单位由此元气大伤。苏州轻工所同样面临这一考验。然而至今该所的骨干人员流失辞职的不多,个中原因除了该所的效益不低外,更与该所职工的凝聚力有关。该所的干部和职工不会忘记,二年前,是朱所长带着一批人多方设法争取到苏州国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某些建设项目,然后就是没日没夜地做,进行装饰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这也是该所三个支柱产业之一)。这一期间朱所长有大半年时间都泡在工地上。他们曾创造用二个多月时间为一家独资企业完成装饰、水电与设备安装的记录。他的工作得到了素以要求严著称的日本企业家的称道,而朱所长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住了两个月医院……。吃苦在前、享乐之后已是轻工所几位领导的自觉行动。张云祥副所长有腰痛的老毛病,大热天有时还得带又宽又厚的护腰带,但他很少因此而请假、休息,始终以极高的效率从事繁杂的科技管理工作。86年大学毕业的副所长邱黎辉,她克服了女儿幼小等各种困难,带领科技人员跑遍大半个中国,建成了10条科技新产品的生产线。

使职工们留恋自己单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自己所的发展势头。即使不能说是蒸蒸日上,至少也是稳中有升,每年都有新的举措。例如96年的一大变化是他们所以自己多年良好的信誉、技术基础争取到了“江苏省海洋生物’食品科技开发(中试)基地”的建设任务。

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食物、能源、药品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苏州轻工所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看准了这一“蓝色工程”,并在前几年就做了准备。今年3月5日通过专家评审的可行性报告提到建设海洋生物食品科技开发基地的目的是,通过3年时间,将基地建设成具有向江苏全省开放的海洋生物食品实验室、中试车间、测试中心、装备制造车间和人才信息库的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朱所长告诉我,近几年里他们将陆续开发的海洋生物食品共有4个系列:一是低温油炸食品系列,已开发的产品为“力贝子”贝类食品等多种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休闲食品。二是调味品系列。已开发的产品为“海味鲜”颗粒调料等色、香、味、外形及营养价值高的新一代调味品。三是机能性食品系列,包括海洋鱼油及鲨鱼软骨等的充分利用。四是添加剂系列,例如正在开发的难度颇高的海藻糖等天然保鲜剂技术。

经过不到半年的努力,苏州轻工所已初步形成占地1200 m2的基地一期工程,他们欢迎开展产品销售,技术转让及投资开发方面的合作。

以我对苏州轻工所的了解,我觉得该所有两点传统做法很值得国内科研单位借鉴,一是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阵地,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期望包打天下:从设计到中试到专用设备制造都搞,而应发挥应用研究所综合能力较强的优势。最典型的是他们首创的交钥匙工程概念,苏州轻工所是国内率先推出超低温系列食品加工的科研单位。“八五”期间,该所取得了“全甲鱼粉”、“纯蛇粉”的科研成果及相关的中国发明专利,并在全国建立了10条保健食品生产线。苏州轻工所懂得应借助企业的力量将产品推向社会,而他们自己则在新的层次上继续开发。在未来的海洋生物产品开发中,他们也会这么做的。

其二是苏州轻工所十分注意借助社会力量为己所用。这几年里,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经常召集一些专家,倾听他们的意见,以减少科技开发决策中的失误,1993年4月苏州轻工所与本刊联手召开过国内首次理论物理学家与科技企业家恳谈会,其直接结果是从实际出发延缓上基因工程项目。这次围绕海洋生物食品基地的大任务,苏州轻工所已在早早策划信息人才库,在全国范围内寻觅海洋生物食品开发专业人才并通过智力引进邀请国外专家,苏州轻工所这些有远见的做法令人对他们的前景感到乐观。

每次同朱所长见面,我都会受到某种激情的感染。最近的一次是今年5月我们又再次相聚苏州。在各自通报情况后,朱所长介绍起了他近些日子的几个科学兴奋点。一是试图讨论科技开发与军事学方面的结合点。朱世豹25年前是某军事院校的教员,对军事理论很有感情、兴趣。他认为,在古今中外几千年军事史上,有数不清的辉煌战例,有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术运用,诸如突击、迂回、攻坚等。而严密的军事组织和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这些军事思想#法对今天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朱世豹认为很有必要探索军事与科技方面的关联,他已将这些内容构思成文,草拟了一本题为《科学的前线》的书稿,书的前言中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军事的武地,科学的疆场。”

另一个题目跨度更大,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即讨论科学的继承性问题。朱世豹认为,不少科学家、众多的能工巧匠,乃至许多普通人,一旦他们离世,他们一生积累的科学知识、思想、工艺、经验除了通过少量的著作及其他文字记载外,很少能完整地保留、继承下去的。而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角度看,这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甚至一个卓越的科学思想从一旦被遗忘到再次被挖掘,可能耽误几十年乃至几千年的时间,现代社会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憾,但有关输入、保存、输出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朱所长经过多方思索后认为,在现代乃至今后的社会结构中,以科技研究为宗旨、以科技专题作规范的“科技家族"(名称可能不当)的存在或许是有生命力的。少数的这种社会基元形态或许是能被社会接受的,其根本的目的是减少社会发展中的这种智力浪费现象。

读者从上述朱世豹所思所提的两个问题不难看出,他所思想的问题带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这方面更富有成果的努力是他新近出版的那本10多万字的小册子《商理之缘——经营术与量子论》。在那本书里,他从一个物理学爱好者的角度,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来的生产、科研、开发的亲身感受,探讨、分析了量子力学与经营管理这两个似乎截然不同领域的异同之处、相通之美,提出了一些颇引人入胜的课题。

当然,以我们今天对各类专门家界定的标准,朱世豹还称不上是物理学家或是生化学家,但四十多年来,他一直钟情于科学,他把娱乐、休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探索科学理论上,而且他敢于不断提出各种似乎有点怪诞的想法并尽力使其向现实靠拢,这是朱先生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创造性的思维、观点出成果、产品,这是朱先生的信条。他为轻工所制订的轻研精神,即“科研创造、生产创利、观念创新”;“嚼别人的馍不香”,由于对创新的追求已成为朱先生和他的挚友们的宗旨,这就注定他们要有更大的付出和似乎更少的收获,而这种耕耘一旦开花结果,或许会有更多的价值。我们预祝苏州轻工所和朱世豹本人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步一步地步入成功、步入辉煌。

(江世亮采写于96. 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