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观主义者看来,科学事业就像剥洋葱。他们虔诚地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人类总能揭开层层屏障,把握自然之谜。他们也喜欢猜测自然这颗“大洋葱头”的核心究竟在哪里?本质是什么?在研究中,他们还常常会踌躇满志地说:看来就是这样了!但实际上,科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时代被视作基本规律的理论在另一个时代却被认为是过分简单化了的历程。从牛顿到卡诺再至20世纪中叶初期,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一直是物理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可就在1945年夏天,日本广岛居民却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一场由似乎违反19世纪这一最基本原理的新理论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历史表明,每个时代的科学只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的一幕,而非人类有条不紊地揭示了终极真理的缩影。简而言之,科学是人们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提出的对自然界的最好解释。

在不懈努力、追求完美的大旗下,人们在探索新领域、研究新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将先入之见的假说与独创的方法结合起来。依靠这种办法,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取得了成功,但有时也会事与愿违。那种缺乏远见而又目的性太强的科学是最糟的,它不仅无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常常会适得其反。值得注意的是,当所使用的方法及其对数据的解释不至于引起假说与结论的混淆时,先入为主的假说往往比无效的假说更有助于科学探索的深入。但过分耽溺于自己先入之见的猜想与假说,则可能会导致科学家在观察、分析及解释时曲解事实和数据。在我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就有过数例这种并不轻松的“轶事”。

一、看见的是自己所期望看见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人登月成功。当得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时,人们由衷地发出:“他这小小的一步,使人类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感叹。当时,美国人对人类达到的这块新疆界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热情,不少人都迷上了月球的照片。那时,我正从事聚烯烃表面结构的研究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我的学生竟然因此闹了个笑话,同时也给我们上了终生难忘的一

一天,我无意中把一张清晰的8×10月球表面黑白照片混进了一叠同样清晰的放大了的聚烯烃表面结构电子扫描显微照片当中。恰好我又拿这张照片让学生说明,而我的学生也就在这张月球照片上,用他以前学过的聚烯烃球状组织结构形态学的术语和方法,把照片上的岩石、环形山当作聚烯烃解释,了一番。他在不知不觉中为证实自己所相信的假说而歪曲了照片和数据的本来面目!也许,各种数据的增多,同时也增加了科学家误入歧途的可能性,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有种“越看越像、越看越像所预见的那样”的感觉。

老实说,要想用已有的数据来证明自己所相信的假说并不是件太难的事。1987年晚秋时节,我也曾被一个貌似有理有据的研究结果所迷惑。当时,许多科学家都在注意有关封存在8000万年前的琥珀中的气泡的消息。有些人在研究琥珀中封存的远古空气后声称,远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达35%,而现在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进而,有人还据此提出了恐龙灭绝的新假说,即:由于地球大气中氧气浓度的迅速降低,使习惯于在富氧环境中生存的恐龙窒息而灭绝。这一将考古学和大气科学联系起来而得出的大胆猜想可比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要出现得早。不过,它的广泛传播倒还真应该感谢这部电影。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浪漫的故事,但我和有关科学家的一系列研究却表明,这一猜想完全混淆了假说和结论的关系。可这个故事实在太动人了,以至在科学共同体宣布此猜想不能成立时,大众和科学期刊依然对其兴趣不减。特别是科学期刊,它们在这一事件中,对假说与结论的混淆表现了极大的容忍并在传播中起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技术上讲,对琥珀封存气泡的最初研究者而言,测量从被损坏的琥珀中释放出来的远古空气必须有赖于这样一个假设:即琥珀是完全不可渗透的封闭体,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既不能进入琥珀也不能在其中扩散。尽管要确定琥珀是否具有完全不可渗透的性质并不是一件难事,世界各地众多的实验室都能做到这点。但是,这极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前提在最初研究者那儿却并没有得到重视,显得模棱两可。事实上,后来进行的实验表明 :琥珀内小分子确实有预期的规则扩散,琥珀虽然能捕获和封存有机物,但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却可以毫无困难地穿越它。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最初的研究者并没有直接观察到报告中所提到的被封存于琥珀中的氧气。在他们的测量过程中,被研究的琥珀样本不仅释放出了氧气,而且还释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琥珀的早期研究者们却把测量到的二氧化碳也想当然地折合成了相应的氧气。因为他们认为琥珀样本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由封存的氧气和琥珀发生反应而产生的。4个月后,这些研究者们也意识到,如果氧气与琥珀发生反应的话,那就不可能在8000万年后还会观察到残留氧气的存在。于是,他们又一厢情愿地用特别推理得来的假设,取代了二氧化碳和氧气实际数量尚未确定这一事实前提。他们在报告中写道:“对检测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合理解释应当是:气体样本是原始纯空气和原始呼吸空气的一定比例的混合物。当空气气泡最初被封存时,它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死亡之前用去了一些氧气。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每消耗1摩尔氧气约会产生1摩尔的二氧化碳。如果这一猜想成立的话,则原始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就能够通过所测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计算出来。”多么滑稽!这就是那些最初研究琥珀者们的研究逻辑。后来,阿西莫夫(Issac Asimov)以一篇题为“琥珀中的封存空气说了谎”的文章机智地参加了这场论战。他分析道:8000万年前的大气中不可能含有32%的氧气,因为如果那时大气中的氧气比现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高出50%的话,任何火花或放电都将会引起可怕的森林大火,而这不仅会毁灭森林而且也会灭绝地球上的所有物种。

二、可悲可叹的执迷不悟者

上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作法是弄虚作假的骗人把戏吗?绝对不是。那些研究者们所凭借的方法与手段都很普通,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他们的二氧化碳发生器、转换氧气为二氧化碳的微生物也都与常规实验中所使用的一样。应当说,他们实在是一些热情努力的工作者。

有意思的是,在风靡一时的研究远古琥珀、空气及其与恐龙灭绝关系的热潮过去10年后的今天,已经很少有科学家对这类问题有兴趣了。但大众科学期刊却仍然对此话题津津乐道,喋喋不休。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1994年5~6月号对这场争论颇为随意的重新评介之后,美国化学协会的《化学技术》也在1994年9月出版的一期中刊载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报道。这些来自于93年11月6日《科学新闻》中一篇试图平息这场争论文章的故事,在电影《侏罗纪公园》走红之后,居然又由一位顽固不化的“恐龙缺氧灭绝假说”的支持者重新炮制并且刊登出来。可以看出,这场争论之所以还在继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猜想迎合了人们猎奇、想入非非的心理。当把恐龙灭绝这样的千古之谜与远古琥珀、空气联系起来时,即使技术上证明了此假说是不能成立的,普通公众还是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对科学研究者而言,消除争论、取得共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的配合。而对此类问题真有兴趣的探索者,则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及与同行沟通的正确“编码系统”。

争论还在继续,执迷不悟者依然痴心不改,但胜败早成定局。虽然说假说都是人提出的、都深深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但假说与假说还是有区别的。那种颠倒前提和结论的假说注定是要失败的。那些资助这类假说研究的企业也会白白浪费掉他们的钱财。而对科学家来说,顽固地坚持这类假说则有可能使他们大丢面子,这对他们来说可是比失去金钱甚至生命还要糟糕的事了。直至1996年1月19日,在WWW的浏览器上,您只要打开(http ://helios. cr. usgs. gov/gips/aii-in14. htm#amber)地址,还能在美国地质调查公告栏找到“空气、琥珀和恐龙”的关键词及有关介绍,此公告栏是1995年3月21日设置入网的。这也许是1987年以来关于琥珀中封存远古空气的最新和最后消息了,但奇怪的是,它好像对1987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全然不知一样地如此写道:“正如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所反映的人们从琥珀中封存的有机物中提取了古代生物的DNA那样,科学家对研究琥珀及其中的封存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远古时代微小的空气气泡被汩汩流出的树脂封存并保持了下来,科学家通过分析今天我们称之为琥珀的东西里面的气泡后发现,6700万年前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近乎达到了35%,而今天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仅为21%。”

不过,也许就在您阅读上面这段文字的时候,在哥斯达黎加的丛林里,那些金色的、能透气的琥珀,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吐故纳新,我行我素,默然嘲弄着人类关于它的种种不实猜测。

[American Scientist,1996年Vol.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