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的衰降及灭绝一直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物竞天择自然规律。但现今的物种灭绝除自然界生物进化因素以外,人类异常干扰因素更堪称是“杀手”、“元凶”。

通过检测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样品表明,自然界的物种灭绝现象已持续发生演绎了数百万年之久,每年约有1?3种物种遭灭绝厄运。

但现今状况则令人颇为吃惊,据科学测算,现今自然界物种的灭绝率为1000种/年以上,占纯天然性物种灭绝率指数的1000倍,这还仅是一种保守估算所得值(按最低保守数估算所得值)。

像距今6500万年以前的恐龙遭厄运那样,人类目前已发现地球上有大批物种重演着历史灾难悲剧。但作为此现象发生演绎的同时代见证者的人类,我们责无旁贷应肩负起解释物种惨遭灭绝的原因之重任,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

物种的大量损耗击打着人们心弦。不管我们居于何处及怎样存活,生物的多样性都是我们赖以生生相息、繁茂旺盛的基础。地球赋予人类的生物物种可提供食物、纤维、其它用品及天然服务效应,决非它物所能取代。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基础,在美国约有四分之一药物取材于野生动物器官,世界约有数十亿人口的主要治病药物取材于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还为人类所需的农作物、家畜提供其健壮繁衍所必需的基因物质及条件,例如昆虫(动物)的传播花粉(种籽),若无此作用则将导致人类农副作物等的歉收或匮乏。

青蛙、鱼、鸟类控制着害虫、贻贝及其它水中微生物净化着供人类饮用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造就出地球广袤肥沃的土壤。

我们所知的自然界生物物种其数量仅占自然界总生物物种量的微小比例,其作用机能我们也远未能详尽探清。.我们对那些已灭绝了的生物物种所能起的作用将永远难以知道了。正如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 • O • 威尔逊所指出那样,我们现在仅处在译解“自然体系之所以能保持运行顺畅,其错综复杂的内在作用机制究竟应该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个大谜团的初始阶段,我们现在甚至连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生物物种存在都搞不清楚。

今天,科学家们已分类归属了约180万种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其它生物种系。有关科学家们未正式描述命名的生物物种之数量据专家最大程度估算还有400万至4000万范围之多。昆虫是动物物种中品系数最最丰富的大族,仅甲虫类品系类别之多就占目前已分类动物物种总品系钻的25%。

如果我们连究竟有多少种生物物种存在于地球上都搞不清楚,那我们又怎能确定出目前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内在作用机制的真实属性及所涉地域范围呢?又怎能获悉生物物种的消亡对地球万物生灵有何种影响呢?

为此,专家们建议的方法策略之一,是先由脊椎动物这种生物体人手探索,其理由在于像鸟、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这样的脊椎动物我们人类相对而言了解得算最多。

脊椎动物大约有5万余种,现实状况中人们可在几乎所有地球环境中见到脊椎动物的存在。由于人们对脊椎动物投入的研究相对较深,故实际中人们常以研究脊椎动物为先导或“领头羊”,来带动对其它生物物种祐至包括未被科学家们描述分类的及人们目前尚不知道的那些生物物种的研究,这种研究策略可谓抓住了事物关键,因为脊椎动物在生物界处于食物链最上层位置,通常在脊椎动物的栖息地必同时伴随有众多无脊椎动物、植物、真菌等物种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与脊椎动物作为封闭食物链的各不同环节而互为支持和依附,生生相息,环环相联。

尽管脊椎动物在整个生物物种群中所占比例极微,但研究探明它们却具有“晴雨计”式重要作用,人们可藉此获悉相关地域的生态状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制止生态恶变等适当措施。由此意义而言,探研脊椎动物的生存状态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事有所值”,它将对人类裨益非浅,值得人们为之付出大的努力和代价。

鸟类:最为明显的生态状况“指示计”

鸟类因具有鲜明生动的色彩、嘹亮悦耳的鸣音及灵活机动的流动飞行性故引起科学家们和猎手们的极大注意。这种状况导致了鸟类生态习性、分布区域及其它相关事实被人们了解掌握得较为透彻详尽。约计有1万余种鸟类已为人们熟知,其种类之多,占人们熟知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种种类的前位。

最新传来的消息是“忧讯”:经科学家们概算统计,世界鸟类种属总量中至少有2/3目前正呈衰降状态;在这2/3鸟类种属中,约有占总类属量11%的鸟类已被官方正式公布为属濒危类;而在这11%的濒危类鸟属中,其中4%(约403种)属临危或严重临危状况,余下7%属易危状况。

红顶啄木鸟就是一种呈衰减状态的鸟类,这种鸟类被发现生存于美国东南部地区茂密松林中,但其赖以栖息的松林近200多年来受到了伐木、毁林辟建农垦田等作业的极大破坏。尽管科学家们希望红顶啄木鸟这一种属能尽快恢复原有繁旺状态,但这种状态的取得必须建立在该鸟属所在的长叶松林栖息地重建为繁茂林区这一基础上。为达此目的,诸如限制伐林木、控制林火发生等举措必须能被有效实施才可。

鸟类衰减的主要原因在于栖息地被迫变更、遭过度捕猎、外来物种的侵犯及人类活动导致的化学污染的日益加重。栖息地受破坏为各项主要原因之首:据专家们认定所有濒危鸟类中约有3/4之多是受害于其栖息地被人类各种活动所破坏。例如森林、湿地、草滩等日甚一日地频频遭受农垦、畜牧、商业化采集、城市扩展等作业的侵扰而使原生态环境大为劣变,这些有害于栖息地的因素使鸟类面临灾难。

在某些实例中,鸟类栖息地遭破坏之规模、数量偏大,如有一项国家资助的开发项目毁损了大片国有森林,另一筑坝大项淹没了具有特定生态环境的相关流域地带。在另外一些实例中,鸟类栖息地的受渐蚀是因为社会人口数量趋升而迫使人们不得不将诸如国有草原这样的大片域生态地带辟为一个一个农场,从而使原有大片整体生态环境被割裂,形成“补丁”遍布的一种特殊地表状貌。

因栖息地遭破坏而受劫难的鸟属原本大都生存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其环境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热带及亚热带、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和亚洲。南美洲70%以上的珍稀及濒危鸟属并不生存在四季皆绿的低洼雨林中及像亚马孙河流域那样的环境有潜在危险性的地域,而是生存在偏远于人群的诸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森林、太平洋沿岸地区半干旱林地等这样一些地域(从哥伦比亚一直延伸至智利)。这些居于南美洲的珍稀及濒危鸟属虽远离人群但也日渐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鸟类栖息地的受危害不单存在于南美雨林地带,而是错综复杂地布域很广。

候鸟的长期衰落状况与大量公害因素关系密切。公害导致候鸟栖息地受损,从而缩减了候鸟赖以繁殖和过冬的地域面积及候鸟迁徙飞行途中至关重要的落脚地(如适于岸鸟生存的食物养料源丰富的潮湾、港湾等)。在北美,所有湿地面域损失了近半,这是北美10种原本最繁旺的鸭类数量下降30%的最重要原因。

再进一步往南,由墨西哥至哥伦比亚一带,许多种候鸟原习惯于在咖啡种植园中过冬,但目前则不幸失去了这种栖息地。其原因在于传统种植咖啡植株需在种植园内广栽林木绿树用以为咖啡植株蔽荫遮阳,结果树林成了候鸟栖息的佳居处;但现今由于种植园纷纷改种那些产量更高、无需遮阳的耐光耐晒咖啡植株新品种,故种植园内的林木被大量伐掉,从而使候鸟失去了昔日过冬的栖息处而不得不更艰难地去寻找新过冬地。

候鸟类的数量衰降无论是由关键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劣变,或是水质化学污染趋重,或是食物源供应出现匮缺,还是人们对它猎取过多等原因所导致,都会使人们头脑愈来愈清醒。因为生态系统中任一环节的衰降都不仅只是它自身单种属的问题,而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为牵连性整体问题。为此,当人们目睹当今候鸟不得不飞越数千公里被人类活动搞得支离破碎的地表域去冬去春来往返迁徙时那“疲于奔命”的状况,心中就会自发而想,若再不加大力度保护好像繁殖地、过冬地、往返停留落脚地等鸟类生存所赖的生态环境域的话,则鸟类——包括候鸟和非迁徙鸟可能将都活不好甚至消亡。

哺乳动物:一幅更暗淡的前景图

大约25%的哺乳动物种类若继续保持目前这样发展状态的话,则必灭绝无疑。该结论是由国际保护联盟所作出的。国际保护联盟是一个专门负责监测动物状况的国际环境联盟组织。

灵长目在主要哺乳动物群种中堪称所遭不幸境遇最为严重。据科学家们确认,灵长目动物种属中近半目前正处于濒危,3/7的有蹄类哺乳动物——鹿、羚羊、马、犀牛、骆驼和野猪同样也处于受危状态,有袋(目)动物和鲸目动物处于类似窘境,26%的蝙蝠及诸如熊、浣熊之类的食肉动物均受到环境威胁。

栖息地受损是3/4以上哺乳动物类属衰降的主要原因。灵长目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赖以生存的热带森林在世界各地均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平均而言,有70%的地域性灵长目种属动物因本地域森林退化严重而濒危,如非洲南部和东部、巴西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森林带域即属这类退化状况严重林区。

栖息地遭破坏同样也折磨着海洋哺乳动物,但其危害作用属渐增式并非骤发性。海洋哺乳动物通常群居栖息于沿岸海域,现今它们不得不遭受海水污染、食物源污染、捕渔机具过増、人类吃食需求量激增、船舶交通噪音量日甚的种种危害,正是因为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生态质量曰益趋于劣化。

据专家统计,目前至少有1/5的哺乳动物面临直接被人们捕猎用于食肉、取皮、取牙及制药的危境。人类过量开发采集动物资源通常偏重于较大形体哺乳动物的肉、骨、皮、牙部分,市场对此有强烈需求是刺激这种现象产生的动力。

如东南亚各地由于市场渴求野生动物有关器官作为传统药用材料,刺激着野生动物的捕猎量日益趋增。虎,曾分布生活在土耳其至印尼巴厘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域,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它一直为捕猎者所青睐,因为虎的器官组织堪称激发人体性欲、增补人体活力、医治人体疾病的优佳补药。据称一只虎全身各处器官组织价值500万美元,为此巨利驱动,非法捕猎人数已猛增不减,尤以印度为甚。

一个地区的顶级食肉性野生动物种属或主要食草性野生动物的明显减损对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破坏性尤剧,因为这些动物种类能控制维系原生态环境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及互为作用性,若一旦缺失了主控者的大量群体,平衡顿受破坏。由此意义而言,大哺乳动物在小栖息地域内其生态制约作用举足轻重,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它们的吃食其它物种、传播植物种籽、制约被其捕食物种的过量发展繁旺自然行为等作用上。有一实例很能说明这方面问题:在非洲加纳、利比利亚和乌干达某些林区,由于大象数量锐减,其后果导致树的繁殖率显降,根源在于这类林木的繁殖原一直借助于大象的传播种籽来实现。

尽管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都面临同样的受环境干扰问题,但其体现结果却呈明显差异:每4只哺乳动物就有1只处于濒危窘境,但鸟类却仅1/10遭此威胁。其原因何在呢?科学家们解释道,这是因为鸟类一则移动能力较强,在环境遭侵扰下可较灵活地飞于它处寻居觅食,二则鸟之身体比较小,这使其赖以生存的场域及食源都相对易重新获得;而哺乳动物在这些方面则显出了明显劣势,它们重辟新生存条件之能力要较鸟类逊色得多、困难要大得多。

令人不安的水族动物状况

鱼类堪称是脊椎类动物种属中品系最丰富的大族,已被科学家正式描述分类的鱼类种属约有24000种,此数字同自然界其它脊椎动物种属之总量趋平。虽然鱼类种属如此庞众,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却只有低于10%的鱼类种属被人们正式评价过其资源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这无疑对人们进一步去制定各种对应具体政策及生态生物保护条例规约极不利,前者直接影响到后者。

即便仅有10%左右的鱼属为人们所评价过其受保护状况,但评价结果基本可反映出整个鱼类所面临的危境:在这10%鱼属中,有1/3处于濒危状,另7%处于极危状,处极危状鱼属占评价总基数之比例为其它脊椎动物相应比例值的2倍之高。

鱼类濒危的原因主要集于栖息地改变、外来水族动物的侵扰、人类直接开采应用鱼类资源这三点。淡水环境的主要危险域在大江河中,这些大江河受人类活动干扰较重,如北美的哥伦比亚河、中国的长江;另外如热带泥炭沼泽地、半干旱流域系统、封闭式大湖泊等珍稀鱼类的栖息地也同样受人类活动干扰曰重。咸水环境的主要危险域为珊瑚礁、港湾、浅滩、近岸栖息地等处。

森林资源衰降是淡水鱼类资源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但人类筑坝作业则更使淡水鱼类濒临险境。数量高于4万条的大坝再外加数不胜数的小坝横亘于世界各地江河水流中,使水温、水基沉积物、自然水流方式等江河原有特性骤变,鱼类原适应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型。还有江河堤防的修筑,使原有河水漫滩现象及沿河湿地环境消失,这对需上岸产卵的鱼类无异于切断其繁殖后路。更兼各种工程项目改变了江河流入物的物理化学状况,河道受工农业各种废弃物的污染,这些因素都日甚一日地缩减了鱼类的栖息地。

作为种种不良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鱼类栖息地锐减,60%以上淡水鱼类受到威胁而呈衰降态势。1995年一项印度全国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有59种鱼类受危;在北美西南部的科罗拉多水系,因水环境受变较重故其50种本水域鱼类中有29种或灭绝或受危。有种现象引起人们关注,即非本水域的外来鱼族引入本水域后,短短数年间即导致本水域鱼种遭灭绝厄运,其谜团之解在于外来食肉性鱼族的肆虐。

除水环境生态系统恶化因素外,许多色种要受人类重度开采反商业性开发利用之危,典型类首推海鱼及大马哈鱼。大约有68%受危海鱼种类遭人类重度开采应用。专家们认为过去所持的“捕尽海鱼是不可能”的观点早已是历史之论,对现今状况而言,重度开采天然鱼类资源对许多生态敏感性鱼类无疑将导致它们趋于灭绝。

以海马为例,人们捕获海马的目的主要是供观赏、做珍奇玩物、用于传统中药中,世界海马产品贸易获利极丰,目前质量好的干海马在香港已达1200美元/公斤高价。单在中国一个国家对海马产品的需求量就几乎每年都递增10%左右。海马不可能长期支撑这样一种需求局而,因为它们繁殖率低下、栖息地较易被人类接触到、其易地流动能力较差。据专家统计确认,现已有36种海马种类因受日益增长的无节制捕捞而处于临危状况。

鲨鱼是海鱼中受危状况居前第二位的鱼类。鲨鱼分布域稀散、繁殖速度缓慢。鲨鱼的皮、肉、肝油、软骨(号称具有抗癌作用)等对人类有较高的价值,鲨色鳍属高档山珍海味中一种。据报道,世界鲨鱼捕获量自本世纪40年代始迄今一直呈稳步上升态,至1994年时达顶峰,捕获吨数73万吨。此外,未正式统计报道的及临时作业所捕获的捕鲨吨数隐性数量也不容忽视。大量的捕鲨很可能使鲨鱼种类资源衰降。

其它的鱼类已支撑了商业性渔业繁旺局面几个世纪之久了,现今面对日益加重的栖息地受损、水质遭污染等越来越多的危害因素,这一支撑局面再也难以为继下去。例如鲟,过去被人类广为捕捞取其鱼籽做色子酱。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是14种鲟类的产地,其鱼子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90%之高。但由于最近各种数H居多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大贵污染物的渐增、过量的捕捞,致使这些地区水域环境内的14种鲟种类均重度临危。

制止生物种类衰减的举措

为保护自然界生物种属的多样性,各项国际性协议已在减少人类过量开采捕猎野生动物、制约其世界相关贸易量等方面做了最大程度的贡献。但即便是像国际濒危动物贸易协定这样的公约,也只是属于签约诸国的一种美好意愿而已,事实上公约也有制约难及的一面。如偷猎,1989年大部分国家签署了禁止经营非洲大象象牙的国际协议,这使得此前已盛行了20余年之久的已使非洲大象生存数量由儿百万头下降至约50万头左右的重度偷猎活动有所收敛,但其好景不长。随着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仍然维系着象牙价格的坚挺不衰及象牙制品需求量的广泛性,故再度又一次剌激了偷猎者的猎欲行动,迄今偷猎强度已悄然重新回升,新闻媒体时有关于非法猎象事件发生的新闻报道。

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而许多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目前大致有以下数条: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庇护场、森林保留区、海洋禁捕区。许多国家在本世纪内已稳打稳扎地增大了本国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及保护等级。目前世界总计约有10亿公顷的正式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约等同于加拿大国土总而积。以管所做的努力成绩颇为可观,但这仍然未能拯救大多数动物使之摆脱掉种类逐渐衰降的险境。

失败的原因在于辟建保护区时人们往往将地址定位在诸如冰峰等这样一些风景颇有特色的场域,将此辟为国家公园虽然自有其理,但对保护动物种类多样性方面却收效不大,因为这部分场域往往并不是生物种类多样性潜在受危区。有资料统计表明,在1990?1995年期间,全球新增保护区而积为2.24亿公顷,但许多生物种类多样性程度居高的地域,如从热带干地森林区至季节性河流流域,却仍维持着未被正式保护或保护力度偏小的不尽人意状态。

为了确保未来保护目标区域确能真正起到保护大部分生物种属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保护联盟等环保组织都已相继开始着手绘制“生态地区”图。所谓“生态地区”图是指地域界线划分以生物多样性类别属性为依据所绘制出的世界地图,它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地图。“生态地区”图近期已为北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绘制完毕。

栖息地保护所存在的另一类突出问题是“纸上公园”,意指许多国家公园存在着“纸上谈兵”现象,未能真正起到保护区的作用。这种“纸上公园”现象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往往生物资源丰富但却缺乏资金及训练有素的人员去管理保护地,结果许多法定保护区很易遭伐林、开矿、偷猎野生动物、毁林垦田等破坏(保护地内的移民素质不高也是保护地受破坏原因之一。

但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许多进步方法目前正在实施和探索。构建“生物圈保护区”为方法之此类保护区将区内居民住宅地同野生资源地以环状结构层层交错配置。另外一措施是“生态旅游”项目,其创办宗旨为的是激发保护区内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居民因生态保护得好而得以较大程度地受益,从而更热衷于自觉自愿保护生态环境,就收效而论这不失是种先进措施。

生物种类多样性:未来前景会怎样?

即使在最乐观的方案中,人们也不会将希望过多地寄托指望于官方的全方位保护力度上。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繁旺不衰应是全民大众自己的份内事。当然,政府在政策上的改革也必不可少,例如,像巴西政府80年代后期所施行的取消对牧场的政府补贴即为力措之一,因为牧场的大量建立是以毁林辟场为基础。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召开的有关地球问题高级别会议上产生了为生物保护提供3.35亿美元资金的决议。与此同时,全球过度捕渔、毁林建公路、过烧矿物燃料等类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已有所减缩,减缩总额达18000亿美元,较前相比减缩倍数为5373倍或更多。

为了给多种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和野生土地提供其存活繁茂条件,我们必须寻找能有效减少我们自己印记在地球上各类“烙印”的数量及规模的方法。这意味着要稳步持续地向减少人口数量的最终目标努力。这是一项根本之策,比现今人类各种如计划使用能源、以聪明才智去规划我们的社会,或更多更大力度地去増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责任感等举措都要有效得多。但这是一项长远之计,短期内很难实现。故就目前现实而论,多在吃文化上改改观念、多考虑点生态环境,将吃文化与生态环境要素有机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方式中去,这不失为是过渡时期中的一条重要的权宜之计。

人类不是纯动物,我们有能力改变现状。即便面临着自然野生动植物种类纷遭灭绝、濒危险状,我们仍有主宰我们自己生存环境命运的能力。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繁旺局面是破是立,将完全取决于我们行动的力度,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行动。依此逻辑而推,未来世界究竟状貌如何,答案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The Futurist,1998年6~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