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是通过电器设备及其配线所发射的一种不可见光线。早在70年代后期,科学家就曾着手调查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所能构成的潜在危害。结果发现,儿童白血病与经常接近供电线路或变压器设备有一定关系。如果儿童经常接触l-2 mG(毫高斯)强度的电磁场,其白血病发生率就会比其他儿童高两倍;若接触到4-5 mG强度的电磁场,则患病率会增大六倍。另外,有证据显示,妇女的乳腺癌发病也与接触高频电磁场有关。

近年来,发生电磁辐射的场所越来越多,如工作地点大电流设备的使用在增加,易受忽视的不良接地线,以及花样不断翻新的家电产品等(参见下表)。因此,若想让人体远离电磁场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远离磁场,使自己与磁场源离得越远越好。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电磁场与设备的大小,所采用电源或噪音没有直接关系。

5.1

 

96年度美科学协会发布的一项报告称,电磁场具有影响人体生物组织的能力,但与导致癌症发病的关系尚未得到确认。专家告诫,在尚未对电磁场彻底搞清楚以前,尽量避免与其过多的接触不失为上策。

曾在10年前提出过“褪黑激素假设”理论的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理查德 • 史蒂文斯认为:当人体受到磁场辐射后,因大脑激素自然浓度受到干扰,则癌症即会受到诱发,尤其是容易导致乳腺癌发病。他坚持认为,电磁波致癌已成不可争论的事实,现在是告诫大众该如何减少电磁波辐射的时候了。他说,现在还需要对诸如电磁波的类型,接触的量的多少,以及所能遭遇的危险程度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澄清。据最新研究显示,电磁场却有对细胞组织产生某种应答作用,只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无法做出精辟的解释罢了。

经试管及动物试验证明,人体大脑在夜间分泌的褪黑激素对乳腺癌的细胞生长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抑制剂。史蒂文斯的“褪黑激素假设”理论认为,由于电磁场具有抑制、阻止或干扰动物分泌褪黑激素的作用,故电磁场在诱发人们患及恶性肿瘤及其细胞生长中起着重要角色。

为了试验“褪黑激素假设”理论,德国科学家曾用120只雌鼠进行过剂量在100至1000 mG具有抑制褪黑激索分泌作用的电磁场辐射试验。当这些老鼠接受到约1 mG的电磁场时,还能正常分泌褪黑激素,与对比组老鼠相比,接受100 mG磁场辐射的受试鼠,其患及肿瘤的概率为10%;接受过500 mG剂量的受试鼠,其患癌的比率增大至25%;而当电磁场辐射量增加到1000 mG时,其受试鼠的患癌机率达到了50%,而且在受到这种电磁场的影响下,受试鼠肿瘤的生长比一般情况下患及肿瘤的尺寸要大两倍。

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德国专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上。T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族,其具有攻击和破坏人体中肿瘤和外来物的作用。试验证明,与未接触过电磁辐射的老鼠相比,在受到500或1000 mG长达3个月的电磁场照射下的受试鼠,其体内的T细胞在遭遇到外来物的侵袭后,它的增生扩散能力只及前者的一半。这种情况显示,电磁场确有抑制免疫系统对所生长肿瘤的进程产生应答作用。

在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里,罗伯特 • 利伯迪通过在试管中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研究已经证明,电磁场明显有诱发癌症产生的作用。他发现,12 mG的电磁场不仅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且还会对用于关闭癌细胞生长的药物,如它莫西芬也产生有抑制作用。在以后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尚未广泛使用的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类药物,IC1-182780,在受到12 mG的电磁场影响下也出现了药物的活性受到抑制的情况。这种药物能在细胞雌性激素受体上着落,以此达到阻断的目的。在乳腺内,该药可以将众多雌性激素癌细胞杀灭。通常情况下,雌性激素可刺激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

据发现,电磁场对ICI产生的影响最大,它能干扰这种药物与其雌性激素受体的粘结。如果情况果真如此,研究人员称人体的自然雌性激素也会受到同样的干扰。有关这方面的可能性正在试验中。

最近,一种新“褪黑激素假设”理论正在形成。过去,人们只注重人体分泌了多少褪黑激素,以及它在体内的循环过程。新理论认为,褪黑激素在人体内量的多少与电磁场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当受到电磁场辐射后,人体内的褪黑激素并没有明显降低。如果电磁场能使细胞降低对褪黑激素的敏感性,则电磁场就不会有因褪黑激素受到干扰而引发患癌的危险了。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电磁场还能改变其它两种激素——雌性激素和睾丸激素的原有特性,使其产生致癌性。

在实验室中,当妇女一整夜接触过200 mG的电磁场后,其体内的雌性激素浓度便会出现较大波动;如果这种波动持续多年,则妇女患及乳腺癌的概率就会有所增加。在男子方面,电磁场有降低男性睾丸激素分泌的能力,而当这种激素一旦呈下降趋势,则他们就有患及睾丸癌和前列腺癌的危险。

研究人员还做过间歇电磁场的试验。他们向受试者释放一个小时的脉冲,然后停放一小时,这样往复循环一昼夜。在一小时的释放期内,电磁场在每15秒钟开关一次。研究人员观察到,即使间歇电磁场也对人体有影响。他们所做的试验完全是按照全真实电磁场发生辐射的情形进行的,如根据发射源,人体离辐射点距离的长短,对每秒钟所变化着的频率、密度以及波形进行修正变化。

共有24位身体健康的年青男子在3个昼夜里参加了相应的研究试验。大约有1/3的受试者接受一个昼夜的200 mG磁场辐射;另外1/3的受试者接受了200 mG的间歇式辐射试验;剩下的人只是在一般磁场背景下参加了睡眠试验。结果发现,接受过间歇磁场辐射的受试者,10人中有6人的睡眠受到了干扰,他们不仅出现在半夜被搅醒,深度睡眠时间缩短及多梦的症状,而且这些人在清晨均称有疲惫的感觉。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遭受到间歇电磁场辐射后,有些人的心律变化往往会出现下降。对健康人而言,其心律会随自身血压、体温的需要而在随时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只有患及心脏病的人才会显示有比较稳定的心律,这说明他们的心脏与其自身的神经系统已不再能够很好地发生联系。

目前,大众对电磁场的担心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而实际上,某些据信是很高强度的,以及处于某种强度范围以内的电磁场几乎不会诱发肿瘤的生长,只有遭受到某些很窄范围的,且连续性很强的磁场辐射后才会引发癌变,或对身体产生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磁场的物质量同间歇的或其它特性的磁场相比,虽然不甚明显,但近年来也开始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如电涌,也称电瞬变。这些电涌的发生能在极短的时间产生能量大迸发。这种迸发发生于任何电器设备的开启的瞬间,或电机,压缩机(如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循环启动,以及当调光器开启操作时。这种瞬变的机会在如今的各个部门均能见得到。瞬变现象很难避免,因为它们主要来自各个地方所发出的电涌,例如来自邻居的房间,甚至沿街的供电线等。

电磁场是辐射类型的一种,它类似于许多对环境有害的污染源,能够对人体激素产生影响,进而构成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它与化学品的危害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电磁场是通过激素,而不是作为激素产生对身体的影响。

 [Science News,199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