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2400年以前就提出原子是不可分解的;而80多年前卢瑟福率先实现了原子的分裂。如今关于这些物质的构造单元不是不可分——如同它们的名字隐含的意思那样的思想已经是非常普通的,在核反应器里原子每天都在分裂着。

  最近,在美国罗德岛上的布朗大学工作的汉弗莱 · 马里斯提出的某些想法,正在对科学的正统观念产生重大的冲击。他认为,电子也可以被分裂一一电子分成的碎片称为“电微子”。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为此,他获得了1906年物理学诺贝尔奖)。他推断出,阴极射线一一使电视屏幕发光的物质——正是这些微小的带有电荷的亚原子粒子。然后,在1912年前后,卢瑟福和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由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其他亚原子粒子的一个紧密的核沿轨道运行。大体上,这就是如今流行的原子图像。

  核子-质子和中子一一被认为由更基本的称为“夸克”的粒子组成的。反之,电子被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比质子轻2000倍,并且至少比原子小1亿倍。如果电子是可分割的,人们可以预料用电子的某些负电荷碎片来探测粒子。然而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报道(虽然在固体中的电子有时会导致看起来具有更小的电荷),人们也正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电子碎片”而感到遗憾。但是,马里斯已经发现了某些碎片。

  他再次考察了在6070年代期间他首次得到这个结论的试验。在这些实验中,电子被射到液氦上(液氦处于摄氏零下269℃,仅比绝对零度高了4℃)。在液氦中的电子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运动,对这一点如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它们产生出微小的、直径大约为1毫米的百万分之四(相当于400个原子大小)的许多磁泡,氦无法进入这些磁泡内。当光照射到这些磁泡上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身份不明的带负电的粒子。

  低温物理学充满着这样的奇怪的事例。使人不解的是,光并不是把电子从原子中“撞击”出来。事实上,对已经发生的这些现象我们至今尚未找到答案。然而马里斯认为,电子已经发生了分裂。他提出,光引起磁泡的振动直到它们像振动的水滴那样发生破裂为止。他说,在初始的磁泡内,电子的行为非常像一种波。当磁泡分裂时,每一块碎片获得了一部分与它们相伴随的电子波一一电中微子。马里斯说,在液氦中发生这种行为是可能的,因为它的表现如同一种“超流”,在流动时不会出现任何的粘滞性。因此,导致破裂的磁泡振动不像它们在通常液体中那样会受到抑制。

  虽然马里斯在《低温物理》杂志上不露声色地发表了他的文章,但是可以肯定,它会引起一场争论。

  一些物理学家,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加里 · 伊阿斯说,对于光产生的神秘的带电粒子的更传统的解释现在还没有过时。但是,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彼德 · 麦克林托克——一位低温核物理学家却认为马里斯的文章是“极其有趣的。”

  [Nature20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