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大家都知道搞科研出成果的最佳年龄段是30~40岁,但现今这些年轻的博士们在干什么——写这个申请,忙那个总结,不断申请职称,从副教授到教授,忙于解决安家吃饭的问题——

 

2.3

今天大家讨论的议题中有一个诺贝尔奖与中国的关系,关于这个话题媒体近来谈得很多。直截了当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有点炒作。杨振宁说中国本土科学家20年内可以得诺贝尔奖,甚至10年也有可能,我不知他本意怎样,但我周围那些教授对这个时间表都持怀疑态度。

一个星期以前,《解放日报》刊登了“复旦夜话”,约了我们几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去谈。谈论的话题中有一段非常极端的话,就是在未来20年、30年内,中国本土科学家不可能得诺贝尔奖。报社记者听了之后闻所未闻,出来的文章把它淡化掉了,我也不知什么原因。这方面的炒作使我想起2001年上半年中国媒体炒作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我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国人都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争一口气,早点得诺贝尔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炒作,预言什么时候可以得奖而不加分析,我想这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过去,媒体一直在批评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冲出亚洲,我想足球界人士,包括足协领导到教练到球员甚至那些足球学校的娃娃,都是感到身上的压力,好像对不起国人,惭愧得很,输了一场球就好像有罪于中国人。我想媒体也可能造成中国科学家是对不起全国人民的。但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又怎么样了呢?就行了吗?它现在世界排名还是50多位,黑哨、假球这些现象我想挖出来是触目惊心的。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笑话,一个日本人去问上帝:“日本人什么时候能得世界足球冠军?”上帝说:“你这辈子看不到了。”那个日本人哭了。一个韩国人也去问上帝同样的问题,上帝也说:“你们韩国人这辈子也看不到了。”韩国人也哭了。后来一个中国人去问上帝同样的问题,上帝哭了,因为上帝这辈子也看不到了。这说明什么呢?你一次进入足球世界杯决赛圈,你的足球就上去了吗?

回过来讲中国科学。我以为,中国科学家要得诺贝尔奖,现在绝对没有土壤。我在“复旦夜话”里讲“土壤”,见报时编辑把它改成“环境”,我想这些编辑记者有苦衷,不能讲“土壤”的。但现在中国确确实实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土壤。我们中学生现在在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我的一个同事就在负责培训和前去参赛。前两年每次都拿了最多的金牌,去5个人拿4块金牌,去6个人拿5块金牌,每个人不是金牌就是银牌,我们与其他国家奖牌的差距大的不得了,但这些小孩长大有什么作为?世界上有地位吗?一点地位都没有。我想大家都清楚。我们现在是什么教育?应试教育。这个应试教育能培养出富有想象力、不受任何传统观念限制的人才吗?培养不出来。这个谈得很多了我就不用说了。

科研的土壤是怎样的土壤?我们都知道搞科研的最佳年龄是30岁到40岁或30岁不到。但看看我们这一些年轻的博士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忙着写这个申请,那个申请,申请基金、岗位,不断写申请报告、评估报告、总结报告、年度汇报,不断去申请职称。他们考虑的是赶快出几篇文章,评职称的时候能评上副教授,然后过几年评上教授,然后评上博导,什么都来了。否则连安身立命都有困难的,工资也不够,吃饭也不够,想的是这些。发现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当初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假如整天也叫他们写报告,也叫他们几个月评估一次,检查来了写很多很多书面材料,写不完的东西,他们能发现双螺旋结构吗?我想现在我们千千万万的学子都在被指挥棒赶着,一层又一层,从高层领导到实验室主任到课题组组长,都要你弄这个东西。这个土壤不改变能出诺贝尔奖吗?出来一个上帝还是要哭的啦。

所以我现在反对媒体来炒作中国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得诺贝尔奖,甚至还说谁谁谁说他很有希望。我5年前还听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他现在地位比较高了)说他老师是中国最有希望得诺贝尔奖的,但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连提名都没提上。如果中国现在有20人被提上名了,那么一年年过去,也许会有人获奖,但现在一个都没提上名字,说能够在10年内得奖我是不相信的。也许我和我周围那些教授都是鼠目寸光的平庸之辈,将来也许要被历史嘲笑。但是中国科学最高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就是本土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的问题别炒了,该降温了,我完完全全同意他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