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多数学人认同全球化的含义仅限于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不认同所谓文化、政治的全球化。本文分上下篇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维度,考察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轨迹,并对今后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大略的估计。

全球化浪潮的动因与推力

今年是哥伦布航海探险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当代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1492年哥伦布的这一壮举,以及自1519年起麦哲伦航队的环球航行。环球航路的开拓,沟通了世界各个遥远地区之间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世界性的贸易和交往。从17世纪起,西欧国家对亚、非、美、澳洲大规模的殖民扩展,表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是以追求资本无限增值与扩张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肇端的。资本主义攫取财富的冲动与欲望,要求冲破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疆界,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从而使各国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融入全球化进程。

另方面,由于各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千差万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非均衡分布,造成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地域局限性。而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物质生产要素与精神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地的流通和优化配置,实现互补发展,各国各民族必然要走上对外开放和普遍交往之路,走向全球化时代。

主要发源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技和交通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开拓世界市场的商业需要而迅速发展和更新的,它们为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力。同时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又不断降低了通信与运输成本,为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工业革命浪潮高涨的19世纪,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剧烈地改变了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各大洲之间人们的交往方式。1819年美国建造的蒸汽动力船首次从东海岸横渡大西洋到达英国港口,开启了机械动力的洲际快速航运时代。1814年首台可实际运行的蒸汽机车在英国问世后,铁路网络在欧美地区大发展,进而向亚非地区扩展。1866年第一条连接北美洲和欧洲的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铺设成功后,越海越洋电报电缆由欧洲向亚洲、非洲迅速延伸。1876年电话的发明,迎来了人们远距离瞬时双向通信的时代。这些都极大地缩短了物资、人员、资金、信息全球性流动的时空距离,推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海外经济扩展活动。19世纪30年代英国首创第一家面向全球经营的跨国金融机构,50年代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企业率先在国外建立了分公司和经营机构,80年代英美国两相继建立了较大规模的跨国制造公司,由此揭开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历史序幕。

全球化的空间科技与环球通信革命

进入20世纪后,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日益加剧的国际商业竞争,有力地促使通信技术从无线和有线两方面向洲际化、全球化方向迅速发展,推动了各国、各民族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性交往。

1901年马可尼首先实现了从英国到加拿大飞跃北大西洋上空的无线电报通信。14年后,美国东部阿林顿市与法国巴黎之间首次实现了跨越了北大西洋上空的无线电话通信。不久,可以实现东西两半球短波通信的发明,使国际、洲际无线电通信的范围大大扩展。1920年美国首创无线电广播,尔后无线电广播影响到国际范围。192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继英国发明家研制出电视后,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远距离有线和无线的电视节目传输,接着几乎同时与英国发明家研制出彩色电视。

首次展示人类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形成全球电信广播网络的前景的,是1962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进入轨道运行的国际通信卫星“电信星1号”。这颗由贝尔实验室研制的卫星首次将美国电视信号传送到大西洋彼岸,并能执行600路电话通信,由此揭开了全球卫星通信时代的序幕。1964年美国发射了辛康3号通信卫星实现了电视信号跨越太平洋的传送,成功地转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运会实况。从1965年至1967年,美国相继发射了三颗国际通信卫星,均匀地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首次实现了环球电视广播。90年代中期,赤道上空已有160多颗通信卫星在运行,近千个大型卫星通信地球站遍及166个国家与地区。1997年投入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有44个转发器,能传送22500条话路,112500路数字电话,3个彩色电视频道。不久,投入运行的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增加到64个。

1983年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升空,将第一颗能向甚小型卫星地面接受天线直播电视节目的卫星送入轨道。此后,直播卫星的发展加快和加大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经济、政治信息的流通。

基于卫星的VSAT数据通信网络

从1978年至1994年相继发射的24颗导航卫星,构成了全球定位系统,更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交通的安全快捷的运行。

从1997年到1998年由美、俄、中三国联合发射的66颗低轨道移动电话通信卫星,构成了覆盖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全球卫星个人通信系统。尽管这个“铱星”移动通信系统刚营运不到一年,因市场营销失利(手机与话费过于昂贵)而停止营业,但它毕竟创立了世界通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人们在任何地点(尤其是缺乏通信手段的边远地区、地面通信网难以覆盖的野外和探险环境)、任何时间与任何人通话成为可能。

80年代后期,全球通信网络一方面随着空间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凭借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而向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传送更远的方向发展。1988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铺设成功了连接北美与欧洲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缆。它的通信容量达3.2万多个双向话路。紧接着,又铺设成功了连接北美与亚洲的横跨大平洋的光缆。1997年,铺设成功连接欧、非、亚三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底光缆。当年,全球连接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底光缆的长度可绕地球十几圈。90年代中期,每对光纤通信的话音通道从第一代的2万个提高到第四代的32万个,是一颗卫星话路容量的8倍,而现在同时可传送400万路话音和6000个电视信道。1985年通过电视直播一场足球赛,需要光缆中的6根传送光纤,而今天一根光纤就足以700场这样的直播。

因特网迅猛扩展与全球化浪潮高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网络的不断融合,1994年由美国计算机交互网——因特网延伸出来的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浪潮。

当时与因特网相联的国家和地区为153个,连网计算机为380万台,3500万人上网。1977年底约有3200多万个终端用户,约1亿人上网。1995年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相继进入因特网,向全球观众提供了随时点播节目的信息选择方式。因特网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方式。

1998年因特网通信已达到每100天翻一番的程度,因特网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高达30亿件,已经超过了电话的使用量。当年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达2亿多人,因特网的经济收入已超过3千亿美元。

2000年初,因特网已连接159个国家与地区、近3万个电脑网络、7000多万台服务器主机和1万多个数据库,上网用户已达1.96亿。2000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达4.14亿人。1999年全球因特网产业的市场总额超过了4000亿美元,2000年的市场总额约5000亿美元。

因特网的扩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急剧发展,使各国市场分离的时空障碍迅速减少,加快了货物与资金的流动,更促进了世界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人们只需轻轻敲击键盘,高达天文数字的巨额资金,以电子货币形式和光的速度,通过越洋光缆、通信卫星在全球各个角落流通,以致使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73年的15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2万亿美元。1997年全球因特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0亿美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达1.5万亿美元。1999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进入因特网趋势的发展,将有愈来愈多的人们运用便携式智能终端上网,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媒体”的通信,这将更加快全球性信息的流动。

近百年来航空技术大发展是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主要推力。至20世纪前期,人们跨洋洲际旅行主要还是靠海运。1918年底中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从上海起程赴巴黎,漂洋过海50天,途中可耐心读完近百本书。就在梁启超欧洲之行的1919年,人类首次实现了横渡大西洋的洲际飞行。当时,跨洋飞艇航程为四天半。1927年飞机跨洋飞行缩短为33小时多点。1958年出现了百人客座的大型喷气飞机跨越大西洋的洲际飞行,航程缩短到几个小时。如果说19世纪以前人们乘坐马车和帆船,需要几年时间历尽艰难,才能完成环球旅行,1900年人们乘坐汽船和火车作环球旅行需要两个多月,那么,1950年乘坐螺旋桨飞机可以用4天完成环球旅行,1980年乘坐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只需24小时。1990年以后在国际航线上来往的乘客每年有10亿人次,每天约有300万人次从地球的一处飞到另一处。1998年全球国际国内航空客运量达27.3亿人次。

网络通信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5亿多平方公里的地球,在20世纪里缩小了99%,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从近150年来全球化发展的轨迹来看,信息科技和交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在全球性经济交往需求的刺激下发生的。从国际、洲际电报电话到卫星通信广播(涉及航天科技),再到全球因特网和全球航空网,这些全球交往的手段本身依次发展成为重要产业实体,成为跨国经济的重要行业,成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财富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