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医学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研究引起人类每年4~11万人死亡的热带病——阿米巴病的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也许是这种原虫的简单结构吸引了我,也许是这种原虫的重大危害激发了我,我一头扎下去至今已近二十年。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得到了启示;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得到了锻炼;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获得了启示;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得到了锻炼;我在对这一原虫的研究中获得了第一次的资助——1994年的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我很感激我老师的严格,这是成长中的底物;我很感激我老师的指导,这是成长中的辅酶;我很感谢启明星计划的资助,这是成长中的酶类;我很感谢启明星跟踪计划对我工作的进一步支持,这是成长中的温度……就这样我在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研究领域里开始得到一点产物。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在艾滋病病人、HIV阳性患者中相对多发而又十分不起眼的单细胞动物,其在卫生条件欠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儿童或成人中亦有较高发病率。这小小的原虫引起每年5000万人感染并导致4~11万感染者死于其引起的阿米巴病(包括阿米巴性肠炎和肠外脓肿)。这一原虫存在着多种与致病有关的表面蛋白和因子。为了发现与这一病原体致病有关的更多因子,我和我的同事开展了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表面蛋白的研究,不知道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道用了多少试剂和经费,终于在原虫的表面发现另有一150 kDa的蛋白质,这一蛋白质左右着溶组织内阿米巴附着于宿主细胞和吞噬宿主红细胞,造成对宿主细胞的毒性作用。换言之,这一蛋白与该原虫的致病性有关。根据这一蛋白的性质,我们证实了该蛋白为溶组织内阿米巴表面的另一凝集素,并据此进一步完善了对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机理的假设。目前这一研究假设已获阿米巴病研究界的广泛接受。

由于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阿米巴病其死亡率在寄生虫病中排列第三,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而且在艾滋病病人中发病率偏高,是一种新兴的寄生虫病,所以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目前因诊断方法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病的治疗和预防。而这一溶组织内阿米巴表面蛋白的研究提示,其可以作为一种诊断性抗原应用于阿米巴病的血清学诊断。根据已得到的该表面蛋白的特性和氨基酸顺序,我和我的同事从构建的溶组织内阿米巴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了编码这一蛋白的基因,重组了这一蛋白。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这一蛋白的不同部位的重组片段均分别与阿米巴性肝浓肿病人、阿米巴性结肠炎病人或无症状带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者的血清发生反应。也许这一重组抗原成为诊断抗原的设想得到证实指日可待。

考虑到溶组织内阿米巴诊断中还存在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虫种的鉴别诊断问题,故我们应用少量的阿米巴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构建了高滴度的抗体库,制备出抗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特异性的人单克隆抗体Fab片段用于鉴别诊断,在寄生虫学领域首次开始了重组人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尽管我们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在原寄生虫学教研室的低谷期中奋斗,但启明星计划的两度资助、学校在基建设备上的资助和随后国家教委的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和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特色:机会致病寄生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重组人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正如开始我所讲到的,我偏爱研究单细胞的生物,它们结构简单,功能完整,而且危害甚大,十分有研究前景,而且随着艾滋病和HIV病毒对人类的肆虐,大约有80%的艾滋病病人死于机会致病性病原体感染,其中有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等等。相比之下,国际寄生虫学界对这类原虫的深入了解还有待时日,国内则正在起步。

针对这些原虫侵入宿主后,必须与宿主体内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这个过程可以被中和抗体、抗体片段或多肽所阻遏的特点,我们在正研制可用于人体抗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的特异性功能抗体,这对寄生虫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意识到,人的Fab片段在诊断、治疗和作为药物载体上的价值不可低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的范畴。

我们的目的也在升华,我们要以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工作。我想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每个人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奉献出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去获得最终的成功。我很想去感受成功以后的成就感,尽管我深知这成功意味着需要花多少的努力!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要想获得成功,虽然不能排除运气的成分,但更多需要的是努力和拼搏,别无他法。我有幸得到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的两度资助,是我的运气,是我研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我深深感谢上海市科委对我们病原生物学科寄生虫学的关注和厚爱。我想启明星资助计划的本意也在其中:使更多的学科走出低谷,去创造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