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士(右1)在观察新品番茄的长势

在今年新入选启明星计划的60位年轻人中,朱为民,一位在番茄品质改良中做出成绩的农学博士,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电话联系后,朱博士很爽快地同意接受采访。

朱为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憨厚、实在,加上他1.80米的身材、略显黝黑的皮肤,透露出他的乡土本质。今年33岁的朱为民1991~1994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番茄育种专家赵有为教授从事番茄品质遗传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1994~199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师从我国著名设施园艺专家李式军教授从事设施栽培及蔬菜品质生理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工作,专业从事番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朱博士目前正承担着的多项研究课题基本上都与番茄有关,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农委和科委的重点攻关项目等,包括此次朱为民入选启明星的项目“高番茄红素鲜食番茄品种的种质创新”等。

我们的话题从朱博士的启明星项目谈起。讲到番茄,人人都知道这是最大众化且营养丰富的蔬果。朱博士介绍说,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番茄红素越来越多地被确定为同其他类胡萝卜素一起,甚至是唯一与某些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性的类胡萝卜素,从而成为国际功能性食品研究的热点。番茄红素在加工番茄中含量最高,在红果番茄中的含量高于粉红果番茄,但由于粉红番茄的含糖量较高,酸度低,风味好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朱为民主持的这一启明星课题就是试图选育出一种口感好、番茄红素含量高的高番茄红素鲜食番茄新品种。朱为民说尽管他们的课题进展很快,但新品种推向市场尚需一定时日,目前建议消费者还是多食用一些番茄红素高的红番茄(具体理由请见本期朱为民撰写的文章)。

除了番茄,在青菜、甜椒、茄子、甜瓜等大众化果蔬品种的新品种选育方面,上海农科院园艺所的科研人员都有一些很好的工作,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矮脚青菜“上海青”,一到初冬季节经霜冻后,口感甜糯,非常好吃,但到了夏季口感就变得苦啧啧。目前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的科研人员已经获得了这种青菜的新株系,不久就可能推向市场。此外,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甜度更高的网纹甜瓜、吃口糯且纤维含量少的茄子、维生素含量高可当水果吃的厚皮甜椒等一批果蔬新品已经或即将面市。2001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在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的基础上建设上海国家蔬菜品种改良分中心,这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的一个专业从事蔬菜改良的研究机构。

访问朱博士,听他介绍这些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的蔬菜水果,令我倍感亲切自然。想不到这些日常普通的大众化食用的物种选育改良也蕴含着尖端的生物高科技。与朱为民交谈,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很强的创新意识,要不断适应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就必须不断对现有的蔬菜品种进行遗传改良,进行新材料和新种质的创新;二是需要较强的协作精神。由于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要选育一个有价值的品种,往往需要7~8年的时间,有时甚至耗费一个科技人员一生的时间。因此,育种工作需要形成一个团队,既要尊重和继承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成果和积累,又需要不断地创新,并培养年轻的“接班人”。同时还要注重与相关领域的协作,以加快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新品种选育的效率。目前朱为民所在的研究室已经与复旦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研究结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朱为民博士介绍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上海目前在番茄研究水平和品种的覆盖率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希望能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国的番茄品种具有与国外优良品种竞争的能力。

在谈到目前番茄市场供应时,朱为民博士感到有些遗憾,对于当前果蔬类产品质量的下降这一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朱博士认为这是上海和全国“菜篮子”工程发展在新时期所呈现的特征。就番茄生产而言,目前全国范围内“适地生产、异地销售”的生产布局正在形成,由于产区与上海距离较远,农民往往选择耐贮运的品种,因为这类品种果皮厚、果肉硬,加上农民提早采摘,导致了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下降。而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往往采用设施栽培反季节生产,由于设施栽培技术的落后,影响了品质。朱博士解释说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将会逐步解决。

朱博士介绍说,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蔬菜生产目前比较注重产中这一环节,而国外则是从整个蔬菜产业供应链来考虑蔬菜产前、产中和采后诸多环节的配套。如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就已经出现了一门新的MBA课程,专门讨论蔬菜产业链供应,从生产领域的划分、技术、种植、播种、栽培、采收、预冷等各个环节抓起,效果非常明显。事实上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的,如能在内销的农产品生产上也能严格实施类似的要求,就完全能解决问题。朱博士表示,作为技术提供者,他们一方面要做到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推出富营养、口感好的新产品,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的辐射和示范,将现有的一些技术真正能够落实到实处,需要大幅度、花大力气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水平,并逐步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蔬菜流通市场体系。目前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若干个优质蔬菜的生产、技术服务和示范的基地,以推动“菜篮子”的建设,为向上海市民提供优质营养安全的蔬菜尽一份责任。

“谈到WTO,人们议论更多的是眼睛如何向外,如何进军国际市场,而实际上国内市场更值得关注和研究。”“番茄博士”朱为民的这番话在我脑子里停留了好一会儿。确实,朱为民的这番话显示出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不仅关注其本身的科研工作,而且对整个产业链的组织等相关问题也有很到位的思考。今年入选的启明星中类似朱为民这样的有好多位。人们从这些专业精、扎根科研第一线、富有国际化眼光的年轻人身上会看到更多的希望。

[江世亮采写自200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