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然有过无数这样的体验:当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不了解,不知底细和没有把握时,你从心底感到无所适从;当你对未来不能产生哪怕是稍稍明晰一点的计划和蓝图时,你的心灵也处于惶惶不安的担忧;当你年过半百,猛然间发现在年轻时立下的所有雄心壮志在今天还有许多没有完成,但你拼命想实现它们之时已感到自己廉颇老矣,体力、精力和能力早已不行,你会焦灼不安;当你面对一大堆限令你在一两天内必须完成的工作,如报表、设计、决算等,而你又感到难以完成时,你会急火攻心,嘴上烧起一个个大水泡。甚至当面临一大堆信息而无法穷尽和选择时,你也会产生莫名的怒火中烧、焦躁不安。

这便是焦虑的本质,无论是什么事和人,你的内心对其没有把握而又不知该如何选择和处理时,焦灼不安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焦虑对健康和心灵的损害,辗转反侧、茶饭不香、易激惹,脾气暴躁等。在损伤身体和心灵的同时,还造成家庭、单位内等的人际关系紧张、恶化。

焦虑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如果感受一下现代社会产生焦虑的普遍现象,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也许会有助于淡化或化解焦虑。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竞争把人们推上了生活的高速公路,节奏加快和信息爆炸的结果便使许多人产生了焦虑和不安。在那些信息巨大、发展迅猛的行业尤其如此,例如,IT业。而且,不管是什么事情引起的焦虑,其本质也是人陷入了一种心中无底,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的陷阱,于是焦虑油然而生。

焦虑首先是伴随信息增多而产生的,但对信息的处理却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认真做好一门学问的基础和前提是穷尽所研究的某一课题的所有成果和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一领域别人做过什么,已经获得了什么成果,从而心中有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哪一步,通过什么方法去做。无疑这对于做学问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在今天信息社会下,不要说穷尽所有资料,就是收集某一项目分支下的分支就不可能尽穷所有的资料,因为今天的信息远非车载斗量。即使不按摩尔定律来统计当今的信息产生量,现代社会的信息也足以让人惊惧不安、焦灼不已。一个粗略的统计是,近30年来人类创造的信息已经超过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文明社会的信息总量。

在这样的信息量面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都可能像伊索寓言中的布里丹驴子(Buridan’s ass)一样,面对众多的草料,不知选取哪一堆来吃。爱因斯坦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困惑,他说,“我一如布里丹驴子,无法决定要取食放在眼前的哪一堆干草。”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决定取食哪一堆草料的驴子只得饿死。但是对于布里丹驴子也存在另一种情况,不必选择,逢草就吃。这样的驴子也有可能死亡,只是死法不同,不是饿死,而是胀死。

对于人来说,逢信息就摄取,结果便是超载,便导致内存系统(神经系统)崩溃,焦虑和精神疾病自然而然找上门来。更何况这些“草”中有大量的根本就不具备营养价值,正如IBM的一个统计指出,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所建立的数据库有一半的信息老化,而真正使用上的信息不超过7%。

怎么在浩瀚的信息中筛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既不漏掉有用的信息,又不被信息超载而导致系统崩溃、患上精神和心理疾病呢?换句话说,布里丹驴怎么在众多的草料前既不看花了眼而无从选择地饿死,又能适当地有节制地选取自己所需的养料而不致于胀死呢?苏格拉底的麦穗选择法可能管一些用。说的是苏格拉底让三名学生在几块麦田里选出最大最好的麦穗。甲学生只在几块麦田转了一半就完成了任务,乙学生把所有麦田选完了还没有选到满意的麦穗,丙学生也是把麦田选完了才选了一穗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好的麦穗,但他已把麦田都毁了,而且人已疲惫不堪。

显然,乙学生是那只饿死的布里丹驴,丙学生是那只“撑得要死”的布里丹驴,只有甲学生是一只聪明的驴。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谈恋爱找对象和筛取信息。选取信息能不能不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栅处”的折磨,而只是像甲学生一样,通过思考和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一般人可能达不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没有搜索的利器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个很有经验和智慧的人也不可能。因为现代社会是经验贬值的社会,经验是一个负担。关键是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但也不是没有获得有用的信息而又不导致系统崩溃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不要穷尽信息(也不可能穷尽信息),一般只用自己50%~70%的精力和时间来收集获取信息,剩下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思考和休息,焦虑和精神疾病便会远你而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你得留出你自己的一部分内存(大脑和精力)来运行和思考。内存占满了,计算机就无法运转了。这样的好处是既不会死机,也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和获取较大的成果。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一位企业改革家推出了“满负荷”工作法,一时间全国流行和推广。但没过多久便偃旗息鼓。因为满负荷在刚开始几天和几个月还可以,时间一长,员工不仅在体力上,而且在心理上找不到缓和和释放压力与紧张的空间与“内存”,自然受不了,先是焦虑、抑郁,然后是纷纷辞职和磨洋工,再然后是“死机”。

不仅超量的信息会造成失误和“死机”,就是在同一时间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信息需要处理,也会在心理和效率上发生失误,酿成大祸和灾难。世界上最大的一次空难是在1977年,西班牙位于大西洋的旅游胜地特纳里费岛机场发生两架大型飞机相撞,造成582人死亡。原因在于当时的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员正指挥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跑道,同时又接到另一架大型客机要求着陆的请求。该管制员的工作记忆(“内存”)立刻被新任务所占据,忘记了继续指挥停在跑道上的那架飞机转移到停机坪。新降落的飞机便呼啸着冲向跑道上的飞机,结果机毁人亡。

现有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神经联络方式是并行和纵横交错的,但在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和工作时,人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信息,而只是一种串联的神经通道,同一时间只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有“一心不能二用”之称谓。如果一心二用,要么是焦虑,要么是造成工作记忆(“内存”)的互相抵销。当前的工作便使人忘记了先前的工作记忆和正在处理的情况,便造成灾祸。

只用一半的精力与时间来获取信息既能为心灵保持一块绿洲,还可以使工作逐渐获得最佳成果和较高效率。世界一些著名的公司(如松下)的用人之道并非是选取非常优秀无可挑剔的人,而是选取那些综合能力只达70%的人。同理,一些著名大学选取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是只选考试只在二三流的学生。其共同的原因是,尚未形成满负荷的人自然更为谦虚和好学。而且有富余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挖掘剩余的潜力。

无论是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粮还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信息与知识,都存在一个黄金分割的度数。所以,如果不想焦虑缠身,就别把所有的信息塞满自己的内存;如果要想获得成功和原创性成果的话,就最好留一点内存来启动和运转自己的思考空间。任你汪洋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但是,汪洋三千只选取一瓢饮也得要有最佳解渴和营养功能,正如苏格拉底的三位学生,有一位只用少量的时间便获取了有用的信息。这里可以介绍几点既避免焦虑,又能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一是上面所说的黄金分割律或20比80原则。一般情况下,任何事物都存在20比80的法则。比如,社会上20%的工作创造了80%的财富,20%的人获取了80%的社会财富。同理,在信息社会只要选择20%的媒体和书本,就可以获得80%的信息。但是,如何确定这20%的媒体或载体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甚至在选取这20%重要媒体的时间上也存在20比80的效果。

二是每天可以在1~2小时的时间内什么信息也不用接受,让大脑成为空白,做类似瑜伽的静默和静坐。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箭双雕,既避免了焦虑,又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是如果不知道怎样选取信息,就干脆先不选取,每天只获取一定的信息便足够了。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会知道怎么选取信息。这也是避免焦虑的简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