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为科学目的把人送入太空至今仍是花费巨大、值得争论的事情。不过,考虑到宇航员能为在空间望远镜选择新位置和完成空间望远镜的维护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理由继续推进载人航天计划。

当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进入太空时,许多人将其视为崭新的历史篇章,是人类向外太空移民这一必然的漫长过程的第一步。但迄今为止,宇航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朝着太空移民目标前进多少。事实上,载人航天计划有时看起来似乎已经耗尽了这种初始爆发能量,正在凭惯性自由下落,就像用完了燃料的火箭沿着弧线飞回地球。

只要看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航天计划的中心任务——国际空间站——项目,就可以理解这种惯性了。这一项目已经历时18年,耗资200多亿美元,但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目标。曾经预期的更好的制造程序、生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等经济合理性目标都没能实现。这样,送宇航员到太空所剩下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就是发展工程技能和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以便能送更多的宇航员进入太空,而这种循环论证其实是非常空洞乏力的,除非人类确实打算在将来的某一天离开地球。

长期以来,火星一直被视为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然而,火星离地球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200多倍,人类要到达火星,既费钱又费力,非常不容易。加之现在缺乏当初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与苏联竞争的强大动力,因此NASA目前只是考虑送机器人到火星,而似乎并不急于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虽然火星看似遥不可及,但现在人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更可行的目的地,即距离地球100万英里的I2拉格朗日点。在这个位置,地球与太阳引力的共同作用能使空间望远镜定位在此处。到2020年,至少有8个新的空间观测站将要安放在这一轨道上。当然,宇航员能否到达那里维修和升级空间望远镜,仍然是一个问题。

对于载人航人计划的支持者来说,12是一个近期内很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在那里,显然比绕着地球运行更为冒险,但又不像火星那样令人生畏。到达I2维修空间望远镜,就像完成修护“哈勃”望远镜的任务一样,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开发宇航员的技能。总之,到达I2看起来既可能又可行。

但问题在于,机器人能否取代宇航员,胜任维护I2空间望远镜的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判断的重要前提是,决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技术水平。NASA的专家预测,培训和装备宇航员飞至I2或者月球,将花费几十亿美元,耗时至少10年。那么,请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同样给予世界顶尖的机器人专家10年时间和同等的经费,他们能取得怎样的惊人成就呢?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有让这两个方案平行竞赛,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第二个方案输了,就证明了确实需要宇航员建设和维护空间观测站。如果第二个方案赢了,那么就需要为发展载人航天计划寻找新的有说服力的理由。鉴于宇航员们在飞行中有生命危险,而载人航天又耗资巨大,因此发展载人航天计划理应有超越于太空乡愁和纯粹娱乐的更为严肃、更为重要的目的。

对许多人来说,太空探险充分展现了人的勇气和胆量,根本无需为其寻找更多的理由。例如,当著名的探险家乔治 · 马洛里(George Malory)被问及他为什么想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只是极其简单地回答道,“因为它在那儿。”当然,对这一回答,人们可以见仁见智。这可能是肺腑之言,也可能只是外交辞令。实际上,倘若没有诸如维护空间望远镜之类的清楚的、切实的工作需要宇航员在太空完成,NASA对“我们是否还需要宇航员”这一问题的回答就很有可能相当类似于马洛里当年所做的回答。

[Nature,200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