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公路运输学院)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业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仓储、搬运、配送以及流通的综合物流过程;到九十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互相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管理过程,通过对企业各项物流活动的整合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费用的效果。事实上近几十年以物流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活动中地位的大幅提升正是源于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考虑。

物流学是以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揭示物品流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其技术与管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物流学是管理工程和技术工程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它应用了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水平与效益。物流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经济衰退、产品滞销、企业利润下降,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开始重视与产品销售有关的物流管理,初期的物流不具有明确的内涵,主要注重对运输的管理,当时被称为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其实物是指与产品销售有关的物流,不包括物料供应。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这一概念的定义是:“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运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个概念来对军队物资供应进行管理,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部署,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二战以后,Logistics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活动领域,在企业中广泛采用,Logistics逐渐成为物流的标准英文词汇,这时的物流就不单纯指“实物配送",而且还包含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方面等综合活动。物流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物流的内涵被拓展,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的物流概念。

进入八十年代,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业已从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为主要功能的阶段,转入以物流组织和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多功能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阶段,现代物流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体现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物流的概念,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我国于2001年公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CB/T18354-2001)的定义是:“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物流概念的演变过程说明了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流业进一步集约化和专业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关键在于政府的支持(如放松运输管制)和传统物流企业对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反应,并及时完成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实行组织重构,尽量减少交易活动,引发了一场业务外包浪潮。物流业务外包成为许多企业进行企业组织战略重组的重要突破,由于业务外包,企业为了减少外包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尽量固定的使用相对稳定的、少数几家物流供应商,来完成其全部物流活动。企业物流需求变化参见表1。

由于物流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政府、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物流服务被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使社会、企业能在规模经济中获得利益。传统的物流企业纷纷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内容,向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改造,以满足物流服务需求,与客户订立长期物流服务合同。当前,欧美等国家的现代物流服务商大部分是由传统的物流公司通过改造升级与兼并、合资、战略联盟、信息技术伙伴等战略合作中发展形成的,如许多运输、仓储公司已演变成为能提供广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通过物流市场打造出众多的国际级物流企业巨头,如UPS、FedEx、DHL、TNT等。物流业向社会化、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企业的演变过程如图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呈现出下列趋势:第一、物流作业一体化。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其系统整合的概念,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整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

第二、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物流活动不但活动范围广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正是由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才可能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管理,使物流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物流活动的范围、流动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EDI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管理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条形码技术的普遍应用,则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水平,使商品在各种需求层面上的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信息已成为物流活动的核心,提供了基础,并成为物流创新的动力。

第三、物流资源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专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和零库存。现代物流社会化趋势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结果。在大城市出现现代化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已成为普遍现象。

第四、物流体系综合化。现代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则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以组织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运输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三流一体化。按照一般的流通规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可以使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经过商流,物质资料就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物质资料从其生产地域向其消费地域的位移,无法变更物质资料的所有权;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的材料、产品或商品的转移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形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已基本实现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三流合一”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现代物流理念传播和物流实践开始启动,现代物流受到各级政府和一些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部委都加大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工作力度,指导所属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总体目标:“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全国、区域、城市、企业等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有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具有很深远和现实意义,标志中国的物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开始启动。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政府加大对物流基础发展的建设力度,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通信、仓储等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物流的网络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外部条件基本成熟。初步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公共通信网的通讯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已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建立。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在现代物流理论的指导下,开始探索向现代物流转型和发展,新兴的现代物流企业也开始大量涌现,我国现代物流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