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菊花、月季等花卉资源的原产地,如今每年要从国外引种菊花、月季新品种,2004年入选启明星、上海市园林科研所张冬梅博士就此呼吁:

“现在我们园林绿化所用的花卉树木品种绝大部分是靠引种,自己培育的品种很少。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菊花月季、杜鹃等花卉的新种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如今在花卉、树木的大市场中已很难见到中国货了,对于长期从事园林植物育种的科研人员来讲真是极大的遗憾!”日前,刚入选本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的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冬梅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道出了她的不安心声。

据张冬梅掌握的情况,菊花原产地为中国,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早年被日本、非洲等一些国家引种后,在当地已培育出上万种新品种。相反我们在菊花新品种的培育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切花菊曾一度出现主品种严重缺乏的危机,不得不从国外花高价购买菊花新品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展了切花菊的新品种选育工作;被誉为“花中皇后”的月季,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有据可查并经登记或注册的品种有25000种,但其中打上“中国造”的份额很少。尽管现代月季主要是国外园艺学家培育成功的,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祖先在中国;中国是杜鹃花重要的分布中心,中国杜鹃让世界一次次惊喜。现在流行的杜鹃花杂交品种许多是以中国杜鹃为主要亲本培育而成,而中国作为杜鹃花资源重要的原产地,可杜鹃花的育种史册上很少有中国人的姓名。

与花卉相比,我国林木育种的情况同样堪忧。据张冬梅介绍,我国从50年代起用了几十年时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陆续在全国建了用于林木育种的种子资源库,如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基地几百处。据90年代初的统计,这些良种基地累计收集优良树种5万多株,南北各地已筛选出优良种源约200个,优良繁殖材料已开始在生产中推广。

然而就在30多年的投入即将进入收获期的当口,90年代开始,一些林业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新的不切合实际的做法,认为那些良种基地经过1~2期的经济扶持,就该自力更生了,由此相继结束了对国内大部分种子园等良种基地的投入;而在林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审批中,片面强调每个五年计划都要有“新面孔”,导致原有的项目因得不到后续支持而不得不半途而废。张冬梅说,前几年,她到河南、辽宁、内蒙等地做种子园现状调查,发现很多种子园都闲置在那里,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有些地方已经是野草满地。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一个种子园每年的维持和管理费约为5~10万元,而国家在过去30年里实际上在每个种子园上的投入已达百万以上。按照国际上普遍的情况,种子园在投入40年以后就将陆续产生源源不断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而中国在种子园建设上,有的已经到了收获期或有的再坚持几年就可能产生效益的关键时期,采取的经费支持上“断乳”的短视做法,很有可能令我们以往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积累打了水漂,令人痛惜。

张冬梅说,林木生长发育特征,决定了林木及花灌木的育种从投入到产出,要经历比较长的过程,不仅要求科研有预见性,而且要求后续工作必须在前期材料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加上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林木良种的应用、推广受到地域限制,因此,超前性、长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是技术育种工作的显著特点。我国自50年代起差不多用了30多年时间,经林业部门数千名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两代人历经艰辛取得的成果,到了90年代初,却因为林业部门部分决策者政策上的变化而付诸东流,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国外一些国家的现状很能说明问题。如美国北卡罗来纳树木遗传改良协作组用初级种子园提供的种子造林,在36年中累计投资7500万美元,而由木材产量和品质提高带来的收益高达15亿美元。新西兰在过去40年中用改良繁殖材料营建的辐射松林达50万公顷,约占该国人工林总面积的一半,林木育种的投入产出比为1:46。这些国家经营人工林取得的辉煌业绩,是他们近一个世纪来好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全国各地搞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作为林业育种的专业工作者,张冬梅和她的同事们感受到了形势带来的契机,但前车之鉴仍使她们意识到现在远还不是乐观的时候。为此,张冬梅建议:

1. 有关领导部门还是必须要充分认识花灌木及林木育种工作的超前性、长期性、继承性等特点,制定并实施稳定的技术政策。不稳定的政策产生的急上急下,只能导致劳民伤财。

2. 保护和利用好已有的育种资源和试验林(基地)。全面调查和评价已建立的良种苗木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实行分类管理,力争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对已拥有的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的鉴定、评价研究,使其能充分发掘利用。尤其是野生品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3. 珍惜已有的试验和试验材料,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做好新老科技人员合作和衔接,使园林植物的育种事业代代相传,使育种的科研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加强。

2004年入选启明星、中国新一代林业博士
张冬梅印象

1

我和张冬梅只见了一次面,访谈的时间也不超过2个小时,但看她的材料、简历,特别是听她一讲,就觉得这个女博士不简单。首先她对自己的专业——林木遗传育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她从河南农大本科、硕士毕业后在县林业局工作2年后,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又到中国林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2年。一年前调到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由于学习和工作需要,她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林木种子园进行调查,用她自己的话说,到了林子里就什么烦恼都忘了。正是依着这份对林业、对树木、对树种的热爱,她成了中国最年轻一代的林业博士。

其二是她对林木种子园的发展,对林业育种长远发展有着较深刻的见解,她的忧虑和思考已经在上述材料中有所反映。没有一种对事业和对国家林业长远发展的责任感是很难有这样的深层思考的。

其三是在科研上已崭露头角。从她的简历中可以看到,她先后已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到了上海后,她又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开拓适合大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新探索,如她和同事们正在实施的彩色树种的引种选育研究,力图使城市绿化由绿量指标向“绿地质量”转变(可参见本期张冬梅为本专栏撰写的综述)。此外,她这次申报启明星项目并获批准立项的红刺玫遗传基础及育种对策的研究,也是力图为上海城市绿化培育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花期长、抗寒、耐热性强的刺玫月季新品种奠定基础。

需要提到的是,张冬梅博士是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高级人才(主要从事针阔叶树种及园林植物的常规育种及生物技术育种),乍一听她的专业背景似乎与上海园林科研所目前的研究方向有点对不上号,但稍微再想一下就会感到这实际上是上海园林科研所下的一步有长远眼光的好棋。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上海城市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意识逐年提升,对绿化植物的要求不断提高,正在努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上海,势必要求有专攻园林植物育种专业的专家加盟。上海的园林绿化有资金引进欧美的园林植物新品种,更应该投入资金改良品种,培育有知识产权的适应中国环境的林木及花卉品种。张冬梅也感念大上海为她和她的家庭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和空间,以建立自己的新生活并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和我们的读者一起期待着张冬梅和她的同事为上海和中国城市生态、城市林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江世亮采写于200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