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等海域。共有2个亚纲11个目50个科154属718种。头足类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海洋生态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经济种类主要有乌贼类、枪乌贼类、柔鱼类和章鱼类,世界总产量约为350万吨,其中以大洋性的柔鱼类为主。头足类在海洋食物链中,是大型鱼类如金枪鱼和海洋哺乳动物如鲸鱼等的重要食饵。它位居海洋营养级金字塔的中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头足类的数量变动,对各级海洋生物的数量变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由此扩展的一系列营养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

头足类为掠食性凶猛动物,对捕食对象几乎没有选择性,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毛颚类等,均在其捕食范围之内,并且具有明显的同类残食现象,因此头足类具有生长快、性成熟早的特性。头足类的种类大小差异明显,巨型头足类如大王乌贼,最大胴长可达5米,最大体重可达1吨;而微型头足类,如玄妙微鳍乌贼,最大胴长为0.018米。大多数中型和小型头足类,如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胴长为10~50厘米,体重为0.5~2.0千克,寿命为l~2年。

头足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绿色食品。其肉可供鲜食,其他可提炼海洋药物。例如,从章鱼类肉的煮汁中,可提取牛磺酸,为止虚汗剂和特殊兴奋剂,用于治疗结核病、关节炎、神经病、腺质病和血液障碍等;从柔鱼类的肝脏提取肝油,太平洋褶柔鱼的肝脏含油量13~30%,是无脊椎动物中含量较高者;乌贼类的墨囊主要由黑素组成,是一种很好的内科止血药,还可保护造血干细胞,有抗辐射作用;柔鱼类和枪乌贼类的内壳,主要成分是拟蛋白,有抗肿瘤的功效;从枪乌贼类和柔鱼类卵中提取卵磷脂,是天然的乳化剂和营养补品,可以降血脂,治疗脂肪肝、肝硬化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传统经济鱼类出现过度捕捞,但是,头足类和其他生命周期较短的鱼类的产量得到了增加,使得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头足类产量逐年增长,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已有证据显示,当底层鱼类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减少时,头足类资源量则因为底层鱼类捕食机会的降低,及对食物竞争压力的趋缓而增加,因此渔业的开发对象即转向仍为低度开发、体型适当的头足类资源。

据统计,1971~2003年世界头足类总产量基本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7.36%,超过了海洋捕捞总产量的年增长率。其中主要是大洋性柔鱼类的渔获量急剧增加,它们分别是太平洋褶柔鱼、柔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新西兰双柔鱼、澳洲双柔鱼、褶柔鱼和滑柔鱼等8种,它们的产量约占了世界头足类产量的60%以上。

目前从事捕捞头足类的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个,其中以日本、韩国、中国(包括台湾省)、阿根廷和泰国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中国近海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近海捕捞业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捕捞种类、开拓新的渔场和研究新的作业方式。1989年上海水产大学受中国水产总公司委托,派“浦苓号”实习船赴日本海俄管水域进行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揭开了中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序幕。此后,先后成功地开发了北太平洋海域柔鱼渔场、新西兰周围海域双柔鱼渔场、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秘鲁和哥斯达黎加外海的茎柔鱼渔场,以及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鸢乌贼渔场,并形成了具有全年性生产的鱿钓专业队伍,在国际鱿钓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目前我国鱿钓船达到400多艘,年产量为20多万吨,分别占我国远洋渔业作业渔船数量和产量的30%和20%左右,年捕捞产值20多亿元,鱿钓渔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足类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从沿岸到大洋,从表层到5000米深处都有分布。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三大洋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如在已开发利用或具有潜在价值的70种头足类中,已被规模开发利用的种类仅占1/3,而作为专捕对象的少,大部分作为兼捕对象。

已开发的头足类几乎都是生活在大陆架的种类或是在近海洄游的大洋性种类,开发较为集中的是在西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中东大西洋、东南太平洋、非洲的西北沿岸、印度洋西北沿岸等海域,对一些大陆架深水区的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得较少,而对大陆坡中上层头足类资源开发利用得更少,特别是对资源a可捕量约相当于目前世界头足类总产量的6倍。

如董正之(1991)利用海洋食物链中抹香鲸与中型头足类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估算出世界大洋中的头足类资源量为4.2~6.6亿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7年的评估,估计大洋性头足类的资源量为2.5~7.5亿吨,年可捕量为1~3亿吨。可见头足类资源的开发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当前,世界人口每年以87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则从1961年的人均0.44hm2降到目前的0.26hm2。预计到2050年将下降到0.15hm2。全球已连续5年粮食“产不足需”,“人增地减粮食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人类已经开始认识到,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各国渔业部长级会议和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渔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持续贡献国际会议”上,都特别强调了发展渔业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渔业为世界提供了15%以上的动物蛋白。在我国人多、耕地少,以及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大背景下,如何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优质动物蛋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性课题。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量巨大,且分布在公海海域,必然是我们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选择,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太平洋海域白天利用水下灯进行钓捕柔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