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上下普遍存在着一种为追求成功和速度而“牺牲”质量的急功近利的“高速文化”,为之而受到了一些指责。近期发生在曾一度被誉为世界干细胞研究领袖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身上的事件就是一例典型。该事件的本质,说得好听点是有水分的科学,说得难听点是厚颜无耻的欺骗行为。

黄禹锡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由于在2005年5月发表了一篇宣称成功地从克隆的人类胚胎培养出干细胞系的研究论文而被媒体大肆宣扬。从理论上讲,由于没有经历(指令干细胞)特异化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干细胞可以培养成任何细胞类型。黄禹锡的这篇论文发表在2005年5月的《科学》杂志上,当时成为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因为他第一次向人们证明:(理论上讲)在许多疾病中,病人可以被使用包含他们自己的DNA细胞而治愈。按照该理论,这类治疗可以避免被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所拒绝,因为它们不会被识别为“外来的”。

从那以后的许多个日子里,关于结果是伪造的传闻到处流行。韩国一个电视台对该项指控进行了调查,但是由于来自支持黄禹锡的公众的压力,该项调查的节目在开播之初就被停止播放。但是,一些年轻的韩国科学家在一个网站上频繁以匿名博客的形式进行讨论,激起了人们进一步的怀疑。这些讨论对该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所包含的一些图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特别是用来证实实验结果的DNA指纹分析受到了质疑——来自一些细胞株的DNA指纹过于完美地与病人的细胞(DNA指纹)相吻合,因而被怀疑可能是复制的。

对这些质疑进行初步了解后,该论文的第二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杰拉尔德 · 夏腾(Gerald Schatten)要求从论文中撤出他的名字。12月15日,另外一个共同作者卢松逸(Sung-ilRoh)宣称,黄禹锡在构成他的发现的11个干细胞系中,有9个容纳了伪造的数据。卢博士是首尔的一所不孕症医院——米兹梅迪医院院长,也是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并曾与黄博士有过合作。尽管如此,他宣称在该论文发表之前他对该论文一无所知。他还称:出于不让某些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他们的独家新闻的考虑,该论文由黄禹锡和夏腾博士撰写。

在12月16日的一个电视台播放的新闻发布会上,黄禹锡措辞强烈地否认了对他的指责。但是,他确实承认了该论文存在致命的错误,并要求撤回该论文。对此,《科学》杂志称,如果该论文的全部25位共同作者同意,则将撤回该论文。对于过于完美的结果,黄禹锡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那些干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处置不当,或者可能被(欺骗性地)调换了。他(不情愿地)承认:在他将论文提交审核的时候,只有8个细胞系,但是后来他的研究小组加入了另外3个细胞系。

各张实验照片看起来完全一样,这就更难以解释了。开始,黄禹锡称这是一个管理上的过失。但是,该研究项目的一位较年轻的研究人员金善宗(Sun Jong Kim)说,他的老板命令他操作两个干细胞系的照片,使它们看起来像11个不同的细胞群体。

该事件在韩国引起了一场轰动,在这片国土上,黄禹锡曾经因他在人类和动物克隆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被誉为民族英雄。目前,这些成就正在接受审查。事实上,于2004年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宣称黄禹锡成功地克隆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早就承受着抨击。参与讨论2005年论文的问题细节的网站,近期还报道了2004年论文中的一张照片与米兹梅迪医院制作的一枚人类胚胎干细胞一模一样。

人们对黄禹锡科学造假的争议被升格到了对韩国政府该为错误负责任的指责上。处于风暴中心的是卢武铉总统的科学技术顾问、分子生物学家朴基荣(Ky-young Park),她是2004年黄禹锡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韩国政府已经向黄禹锡研究小组投入了超过了260亿韩元(计2600万美元),人们指责政府没有更好地管理好其受资助者。

韩国科学界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近年已经不止一次的有所暴露。在2004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韩国的一些科学家以富集微量铀进行的实验表达了他们的严重关切。他们这样做毫无常识,也没有得到除实验室负责人以外的任何人的允许。而就在2005年11月,在经过一年多的否认之后,黄禹锡公开承认:他违反了国际伦理学准则,使用了2位在他实验室工作的女科学家的卵子。

首尔国立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正在调查黄禹锡的工作。黄禹锡表示:他将证明他的发现的真实性,通过解冻余下的5个冷冻的干细胞系,他估计该过程将需要一段时间。证实的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鉴于指控的分量,尽管韩国希望尽快地看到结果,看来该事件将是一个理想的践行人们忍耐性的机会。

· 相关链接 ·

学术造假屡禁不止

没有资料显示造假何时登陆于科学研究领地,但公开的科学研究打假第一人,也许应属于哈佛医学院的杰弗里 · 福莱尔博士。

杰弗里24年前做博士后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维嘉伊 · 索曼的人抄袭别人研究的严重造假行为。真相被揭露后,索曼不仅提前结束了在美国的博士后生涯,其导师也受到影响,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系主任的愿望成为泡影。

在随后的20多年里,学术造假依旧时有发生,渐渐渗透到了科学研究的各领域。近几年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次数持续呈上升趋势。1998年为68起,2001年则达127起,主要包括炮制根本就不存在的病例或篡改已有的数据。历来被认为是净土的物理学领域也未幸免于难。

首先是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维克托 · 尼努夫涉嫌伪造数据,声称获得了最重的化学元素116和118。这项被评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自己重复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东窗事发后,维克托 · 尼努夫被实验室开除,实验室随后撤回了发表在《纽约科学院年报》、《欧州生化学会杂志》和生命科学领域最著名的《FEBSLETTER》杂志上的论文。

2002年,美国新泽西发光技术贝尔实验室的舍恩被揭发,他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至少在16篇论文中存在伪造行为。他声称研制出了分子晶体管等一系列重大成果,《自然》和《科学》两大杂志也相继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但随后证明这些成果是捏造出来的,科学界几乎一片黯然。舍恩造假事件的影响非常大,他通过自身努力跻身于著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取得令许多同行羡慕的“成绩”,不少人认为他是诺贝尔奖的未来人选,因此,有人把这一事件称为“舍恩事件”。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所属的研究诚实办公室副主任、社会学博士罗兹认为,要防止学术腐败,提高整体科研管理水平恐怕是主要途径之一。具体而言,需要从杜绝不正当科学行为的角度出发,在科研管理中杜绝人为因素,全面完善质量控制,包括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督、对研究数据的保存和实验记录的定期检查等制订出规范化标准等。

节选至《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