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能源专家斯特朗、江家驷建言:

2

不久前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以“能源与大都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特邀主讲嘉宾、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莫里斯 · 斯特朗先生(Maurice. F. Strong)重点提出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这一概念,并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的一个难得机遇”。这令在场的中国听众感到既兴奋又好奇。虽然气候交易所在欧美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我国民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斯特朗先生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基金会主席江家驷先生。

莫里斯·斯特朗

据斯特朗先生介绍,所谓气候交易所是指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系统。其成员通过建立有效的排放管理和监督系统获得实践经验,同时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获得近期和远期需要的先进的测量和交易技能。

以欧盟为例,为了促使欧洲公司逐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欧盟今年开始强制实行了“碳津贴市场”方案,允许那些实际排放量低于规定的公司将剩余的“减排信用额度”投入市场,供那些超标排放的公司购买。今年第一季度,欧盟已经完成对成员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工作,而这些成员国正在把排放配额再分摊给本国发电及造纸厂等被登记在册的企业。今年1月份欧盟己有6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成功交易。市场预计,仅欧盟内部今年减排信用额度的交易额就将达到50亿美元。

斯特朗先生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硫交易始于2003年,如今已有200多个跨国参与者。气候交易所达到的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力度完全能够满足美国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实施了6种温室气体排放份额的交易。以二氧化碳为例,相关成员国做出承诺,2003至2006年的年排放量必须减少1%,下一阶段则从2%降低到6%,减排的程度必须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可以说这是一个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实现社会目标的全新模式。

对此,江家驷教授深表赞同。他认为,现在正是在中国引进和建立气候交易所的最佳时机。“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必须要在5年之内达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指标。对于中国来说,与排放技术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建立气候交易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江教授举例说,目前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假设某个发达国家减排1吨二氧化碳要花费100美元,而中国可能只需要20美元就能做到。通过气候交易的机制,我们可把部分温室气体排放份额转让给发达国家,同时获得经济收益和减排技术上的支持,得以更好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十一五”的目标。

江家驷教授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获得了额外的减排份额,可以大大减少为达到减排指标而付出的巨额资金代价。这实际上是鼓励发达国家的减排资金和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有助于全球总体的温室气体减排。江教授还表示,气候交易所的建立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以后可以逐步建立水的交易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交易,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自然资源和环保的问题,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江家驷教授透露,北京大学有望成为中国率先加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大学会员。江教授的特别助理何钢介绍说,北大环境基金拟着手对校内各个不同功能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展开系统的调研和计算,为制订加入气候交易所必须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作准备。目前这项工作也已得到了校方的支持。至于其他温室气体,何钢表示,由于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测量难度较大,目前主要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调查工作。据悉,碳交易项目是北京大学“绿色大学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国外诸多大学,如哈佛大学等也有类似的绿色计划。此举不仅表明北大努力推进其国际化进程,也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交易所提供了一个范本。

斯特朗先生表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经做好准备与中方进行全面合作,以帮助建立一个适合于中国的气候交易所。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无疑是在中国建立气候交易所的首选城市,这对上海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当然,这个交易所应该是自愿参与的,但如果有政府的协助和政策的配合,那么所达到的减排效果将会更好。

· 相关链接 ·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市场平台,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具体来说,就是允许那些已经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国家,将自己多余的减排份额有偿地转让给那些达不到减排目标的国家。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现有会员近200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开展的减排交易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要求会员实现减排目标,即要求每位会员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做到在2003~2006年间,每年减少1%的排放。并保证截至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

2004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欧洲气候交易所、2005年与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关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