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微型无人飞行器_罗均

 

  在阿富汗战争和追捕本·拉登的行动中,美国动用的空中打击力量,除了战斧式巡航导弹、AC-130H/V武装直升机、“狱火”直升机载地空导弹、激光制导的GBU-28穿地炸弹等新型武器装备外,被布什总统赞为精确空中打击力量的“捕食者(”predator)无人侦察机(图1)也显现了一下身手。它由操纵者在移动汽车里遥控,属于一种中空(飞行高度接近8000米)长航(续航时间大于24小时、巡航范围5000千米)无人侦察机,可供战区级战场侦察、监视、目标捕获、电子战、通信中继和情报信号截获等任务使用。该机由美国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统公司研制,在波黑、科索沃和海湾战争中,均已成功地得到了使用。“捕食者”可以说是美国目前已服役的无人侦察机中技术最先进的一种。
 

1573791212(1)

图1 翼展14.8米的“捕食者”

 

凸显优势的无人机
 
  从结构方面看,“捕食者”总体布局独特,气动性能良好,采用了吸雷达波的复合材料,有一定的隐身效果;在飞控导航方面,配备有惯导和GPS系统,具有超视距远程测控能力;该机除了配备一台合成孔径雷达外,在任务传感器方面,还有一台电视摄像仪、一台前视红外仪。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探测的分辨率达到30厘米,电视摄像仪拍摄地面图像的分辨率达到40厘米,红外仪则是一种通过红外线感知人体温度的夜视装置,可追踪地面上人群的活动。
 
  除“捕食者”外,美国正在研制的无人侦察机有十几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空军研制的全球战略“环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无人侦察机(图2,翼展35米);陆军研制的“幽灵(”shadow)无人侦察机和海军研制的“鹰眼(”Eagle Eye)无人侦察机等。
 

1573791298(1)

图2 环球鹰

 

  此外,美国还在研究无人轰炸机,在改装现有“捕食者”基础上,其具有投掷袖珍炸弹的能力。
 
  无人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十分活跃,除了美国外,还有以色列(苍鹭Heron无人机,翼展16.6米;狙击手Sniper无人机)、法国(鹰式Ea-gle无人机,红隼Crecelle无人机)、德国(Luna-X2000无人机,E-Brer-el无人机)、加拿大(卫士Guardian无人机)、俄罗斯(熊蜂Sheml无人机,蜻蜓Strekoza无人机)、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印度等。甚至连台湾,也在引进法国红隼1型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了红隼2,翼展5米,可用于战场实时侦察、目标搜集及跟踪、通信中继等。
 
 
MEMS与MAV
 
  虽然无人机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成本太高、飞行的机动性不够,还有就是对地面细节的侦察优势不够。为此,世界主要国家在不断研制无人机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的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的出现使无人机小型化、微型化成为可能。MEMS技术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硅、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多种微加工技术,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成的微型系统,可以把无人机上所有传感器和发动机做得很小,使无人机的尺寸得到本质的缩小。
 
  针对出现的这项先进加工技术,早在1992年,美国兰德公司和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署(DARPA)举办了一个关于未来军事技术的研讨会,高级科学家奥根斯坦主持了有关微型飞行器(MAV)的讨论。1995年11月,DARPA主持了关于微型飞行器可行性的研讨会,次年正式成立了用户与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制小组,并于1997年制定了一项为期3.5年、投入3500万美元的微型飞行器研制计划,重点对微型飞行器及其子系统的研发,包括推进系统、飞行控制,导航和遥感系统等,以及与MAV有关的技术,如高性能计算机、MEMS和高级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等。
 
  DARPA同时也提出了微型飞行器的参考定义:MAV是一种特征尺寸为15厘米大小并能靠其自身能力飞行和完成各种探测任务的飞行器。具体来说,MAV其特征尺寸在15厘米以下,重量从10克到100克,有效载荷18克左右,外形有固定式机翼、旋翼式和扑翼式三种(有的很像昆虫),使用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飞行速度从10米/秒~20米/秒,任务半径几千米,滞空时间为20~60分钟。
 
  为此,DARPA与一些单位签订了9项第一阶段的“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合同,其中的4项进入了第二阶段:Aero Vironment公司研制的电动固定翼侦察微型飞行器;Aerodyne公司研制的Hiperav悬停式飞行圆盘;M-Dot公司研制的1.4磅推力燃气轮机;IGR公司则重点研制MAV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除了第二阶段的“小企业创新研究”合同外,在1998财政年度,DARPA同时还选择了其他一些合同单位进行MAV技术的研究,包括桑德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共同研制的“微星(MicroSTAR)”固定翼微型飞行器;Lutronix公司研制的10厘米旋翼式微型飞行器;SRI国际公司与多伦多大学研制的15厘米扑翼式MAV;范德比尔特大学研制的仿昆虫MAV;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等几家共同研制的10克重的扑翼式“微型蝙蝠”;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纽扣大小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发电机组;等等。此外,DARPA还有一项微型自适应流量控制(MAFC)计划,目的是研制新的小型发动机系统。
 
 
微型无人飞行器
 
  经过几年的研究,比较出名的微型飞行器有:桑德斯公司研制的“Micro Star”固定翼MAV(图3):翼展为15厘米,总重100克,最大负载15克,总耗电量15瓦。其中机身重7克,处理/存储系统重6克,摄像系统重4克,电机和螺旋桨重20克,其最大的部件是锂电池,重达44.5克。飞行时间20~60分钟,飞行速度为48千米/小时,飞行高度15~91米,航程5千米。该MAV可由掌上起飞,具有基于GPS的自主导航和控制能力,装有彩色或黑白微型摄像机,能传输实时图像到地面站。
 
  AeroVironment公司研制的“Black Widow”的固定翼MAV(图4),6英寸圆盘状,航程16千米,巡航速度12米/秒,俯冲速度20米/秒,室外续航时间22分钟,起飞重量60克(依靠专门发射设备起飞,可大大节省MAV起飞所消耗的能量)。由锂电池驱动螺旋桨工作,推进系统重110毫克,效率为82%。飞控系统包括计算机、无线电接收器和3个基于微马达的装置共重2克。该机具有横滚、俯仰稳定性,空速、高度和航向保持能力,装有一台照相机和一个5克重的GPS装置。
 

1

图3 Micro Star

2

图4 Black Widow

3

图5 林肯实验室的MAV

4

图6 MicroBat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的固定翼MAV(图5),有昼间侦察和昼夜侦察两种型号。续航时间均为1小时,飞行高度为100米,侦察范围为1000米。昼间型尺寸和重量非常小,其翼展只有7.4厘米,起飞重量仅10.5克。其中摄像机和所用电池重1.4克,通信系统重0.11克,动力电机和电池重7克,飞机自身结构仅重2克。其摄像机可从100米外分辨出7厘米大小的物体,每2秒钟拍摄一张相片。昼夜其翼展20.5厘米,起飞重量91.5克。其中红外相机和所用电池重17.9克,通信系统0.1重克,动力系统重61克,飞行结构重12.5克,摄像机可从100米外分辨出13厘米大小的物体,每秒钟拍摄相片2张。
 
  加州理工学院、AeroVironment公司和加州洛杉矶大学共同研制的“MicroBat”扑翼MAV(图6),其机翼形状模仿昆虫的翅膀,并利用MEMS技术制作而成。该机翼展为15.24厘米、重10克,扑翼频率为20赫兹,可携带一台微型摄像机或音响传感器。为了获得高功率,它采用镍镉电池。扑翼飞行方式的独特优点是利用尾迹气流获取部分升力,在节省能量的同时,提高了升力获取的效率(在微小尺寸下能产生远大于固定翼和旋翼飞行方式所能产生的升力),但飞行机理和具体实现较为困难。
 
  微型飞行器最为关键的技术除了机载MEMS器件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相关的低雷诺数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而雷诺数是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惯性力与特征尺寸和速度有关)。与普通飞机相比,MAV将在较低的雷诺数下飞行。通常所说的低雷诺数范围在10万~100万之间,MAV的低雷诺数范围是5000~80000之间,可见粘性力将占据主导地位,在空中飞行时就像蜂蜜在水中游泳一样,其空气动力学特征突出表现在:气动粘性力和阻力更加突出、机身附面层易趋于层流特征、出现层流到湍流的转折、出现更多的层流和湍流分离以及气动稳定性及其控制等方面。
 
 
MAV之应用
 
  MAV具有体积小、噪音低、热量小、隐蔽性强等优越性,被认为是未来战场上的重要侦察武器。MAV不仅是单兵就可配置和使用的武器,通过它还可以延长眼睛和耳朵的作用,以支持战术决策,因此成像任务是其最为优先的任务,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航路侦察:为了查明航路状况是否具有障碍物、埋伏以及其他敌情,MAV易于部署进行侦察,或供友军使用。这种任务可以在露天或城区的各种地形情况下完成。
 
  点目标观察:例如在桥梁和建筑物上进行情报收集或目标支援,还可在目标后面预警/掩护部队执行任务(被观察的位置距发射点可为数公里);或者当风险太大不宜部署人或没有时间获得人所要求的位置时,亦可使用MAV。
 
  城市作战:一般来说,MAV在城市作战中将沿着道路、小巷、水面以及建筑物之间、建筑物后面和建筑物顶部悬停侦察,并完成成像任务,这对包括掩护友军在内的城区战斗中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应用:包括信号侦察、电子干扰、通信中继、核生化感应、架空电力线巡检、极地考察或微型传感器的定位,搜寻灾难幸存者、有毒气体或化学物质源,城市交通监测,测量农业生产中氨的浓度,等等。
 
 
本文作者罗均来自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