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芬MXF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莫晓芬(右图)博士是2010年启明星(跟踪)的入选者,采访是在莫医生兼任的医院科研科科长的办公室里进行的,周到细心的莫医生为我和随同采访的李辉博士点了咖啡泡了茶。随着莫医生打开电脑在投影仪上显示的启明星计划科研工作,我们的采访进入正题。
 

视网膜和视觉是怎么回事?

  莫医生的幻灯做得很漂亮,对眼睛的构造、视觉形成的机制、原理、视网膜的结构及其疾病等,她用几张图片做了简洁的描述:理解眼球可以从光路和视路两个视角,光路是从角膜开始经房水、晶状体直到玻璃体,只要这一路上通透,保证光线能无障碍进入投影到视网膜就是完好状态;由于光路系统的疾病造成的视觉障碍在目前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如白内障行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已是常规手术,人工晶体材料也越来越优化,较好地满足了视觉复明的要求;角膜病变也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恢复透明,只是目前受限于捐赠角膜材料的匮乏,因此科学家在探索人工角膜替代品的研发等。相对于光路,倒是视路系统的各类疾病迄今还没有解决办法,对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仍在求索阶段。
 
  莫医生用清晰的图示,加上她的讲解,让我大致了解了视网膜和视觉是怎么回事:所谓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是一精细的神经性膜,视网膜本身由外层色素上皮层与内层神经组织组成,视网膜内层由三个神经元――有感光作用的视细胞、传导作用的双极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组成。视细胞有两种:视锥及视杆。视锥接受强光刺激和辨别色觉;视杆则接受弱光刺激。当视细胞层感受光刺激后,将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导到双极细胞层,再传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通过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纤维组成的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最后传到大脑枕叶视中枢产生视觉。在视觉神经传导途径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病变,都将影响甚至中断视觉的形成,而且,这些病变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防治措施或者干预手段。
 

在视网膜疾病方面的探索

  从以上莫医生的介绍我得到的一个理解是,视路系统疾病大多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眼科界长久以来的观念是,作为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视神经一旦受损是不可逆转或修复的。近年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人类视神经具有一定的再生潜能,但受制于恶劣的再生微环境,其一过性的再生现象不足以维持神经元的更新及其轴索的延长,因而成为一种再生无效现象。为了激发更长久而有效的再生能力,需要从①提升神经元的再生潜力、②改造不利的细胞微环境两个角度积极探索新的策略。我的采访对象莫晓芬医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探索,她的前期工作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视网膜疾病治疗的困难在于受损的神经元进入不可逆转的退行性病变,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药物及有效的给药途径。莫晓芬主持的2006年启明星项目就是尝试用电穿孔的物理方法,将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转染到实验大鼠的视网膜外层,以探索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可能性。这也是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在体电穿孔方法辅助基因成功转染了视网膜上特定细胞群,并且论证了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在体电穿孔方法辅助基因转染的原创工作者之一,她的前期工作被国际同行称为是“对于活体视网膜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技术参数也被作为操作规范在美国BTX公司(全球最大的电穿孔仪器生产商)的网站上作技术推广。
 
  在充分保全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视网膜神经元和轴索再生的可能性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眼科研究人员认识到干细胞作为一种细胞供体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潜能,探索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可能途径及方法已成为眼下眼科学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莫晓芬看来,眼内自然存在干细胞,一些对视网膜结构的形成发育起过重要作用的干细胞在完成分化任务后可能退回“休眠”状态,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唤醒”这些休眠中的干细胞,或许有可能使其重新工作,从而“再造”某些已受损的视网膜神经元。联想到神经元具有电活动特性,她考虑用一种周期性、低电流持续电刺激的方式,来测试是否能激发“休眠状态”的干细胞。莫医生告诉我,目前她正在设计的实验是在正常大鼠身上观测“休眠状态”的干细胞接受电刺激后的反应,如果效果确切,将进一步使用病变大鼠模型以观测后续效应(这方面的更多阐述请见本期莫晓芬的综述文章“视神经再生研究”)。
 

海归博士,上海引进人才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莫医师很感恩自己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和机遇。1972年出生的莫晓芬是浙江湖州人,1989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回到湖州中心医院做了住院医师。1998年10月,进入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做访问交流,随后进入眼科博士课程深造,确立了以视网膜保护和视神经再生的研究作为博士主攻方向,在基因治疗方面作出了独到的研究成果,于2002年9月因学业优秀成绩斐然被破格提前毕业,顺利取得博士学位。随后,毛遂自荐到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该院引进的海外人才工作至今。
 

科研、教学、管理成绩斐然

  谈起回国工作的感受,莫晓芬说她非常感动的是,医院给予了她极好的发挥空间和成长机会。虽然归国之初,医院的科研环境还不足以能继续她在日本学成的研究工作,但医院领导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充分的自由度,让她带领一支研究生和技术人员队伍,从头组建和规划实验室,配备了大量必需的基础设备,并且经过规划论证,购置了眼科和视觉科学研究发展所需的一整套精密贵重仪器,使得研究平台在短短一两年间有了质的飞跃。
 
  凭借研究平台的完善和坚实的前期工作基础,经过三年努力,莫医师得以顺利完成了归国当年就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进一步获得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计划”科研突出成果奖,及入选200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这为她的后续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此后,她又陆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启明星跟踪计划等,平稳地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阶段。
 
  科研任务离不开团队工作,作为研究生导师,经莫晓芬医师指导过的研究生已有十人,她们中的一半已经转入博士阶段深造,还有3位已经毕业工作,她们中有些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有3人曾获得过美国ARVO会议的“International Travel Award”,还有3人获得科协飞翔计划等。谈到学生们,莫晓芬医师满脸深情,她听到过她们唤她“姐姐”,她很开心的,不仅仅因为在工作中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般团结合作,也因为她更愿意像朋友、像大姐姐一样能相互照顾。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在日本求学期间,也有那样一位姐姐一样的老师,给了她启蒙的科研教育、激发了她在视网膜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她就是曾经在千叶大学眼科担任助教、现转任东北大学系主任的出泽真理教授。
 
  访问中,莫晓芬多次提到启明星等人才培养计划对她的帮助,目前她还是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的理事,她很希望通过启明星这个平台增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一线科研人员的交流,可以促进多学科交叉,我自己做的启明星项目就是与生物物理学领域有交叉”。寥寥数语,莫晓芬这种渴望交流和做事的性格已很清楚地表露出来。
 
  艺术大师达·芬奇把眼睛比作是“心灵的窗户”,在访问了莫晓芬医生后,我初步了解了为护卫这扇心灵之窗,医护人员所付出的努力,期待今后有机会再能反映报道莫晓芬医师及其团队事业上的新成就。
 

江世亮采写自2011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