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从左至右)

 

  美国加州拉荷亚市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Beutler)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朱尔斯·霍夫曼(Jules Hoffmann)因解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御微生物病原体侵袭的关键细节: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构成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与9月30日去逝的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一并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者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激活T细胞中所起的作用。
 
  霍夫曼出生于卢森堡,但其职业生涯是在法国渡过的,并在法国科学院身居要职。他当初的获奖研究是发现了参与胚胎发育的Toll基因,该基因在提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御细菌和果蝇真菌侵袭,以及防止因感染造成Toll死亡引发的突变起着关键作用。该论文(与他人合作)发表在1996年第86期的《细胞》杂志上。
 
  2年后,博伊特勒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另一种类似Toll基因突变的论文,该基因被称为Toll样受体,在老鼠自身免疫系统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博伊特勒寻找的是能与细菌复合的受体,叫脂多糖,该物质能引起败血性休克和致命性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这些发现显示,哺乳动物和果蝇在遭遇致病性微生物侵袭时,会使用相似的分子激活自身免疫系统。
 
  上述发现随即掀起了Toll样受体的研究热潮。据剑桥大学免疫学家道格拉斯·费伦(Douglas Fearon)说:“免疫学领域研究竟然受到诺贝尔委员会的认可,真是令人惊异。”他曾经搞过先天免疫系统应答之间联系的课题,后来,又对特定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应答做过研究。
 
  斯坦曼出生于蒙特利尔,负责洛克菲勒中心免疫学和免疫疾病的指导研究,从事自适应一侧免疫系统工作,即利用杀伤细胞和抗体对付专门的微生物。1973年,他发现了免疫系统内的一种新型细胞,称之为树突状细胞。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发现这种细胞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能够靶向专门的微生物,有助于解开利用自适应免疫系统是否能决定提升应答的机理。
 
  9月28日在香港举行的一次颁奖典礼上,博伊特勒和霍夫曼成为了2011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得主。这个奖项是由香港媒体大亨和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发起创立的,同时获奖的还有耶鲁大学免疫学家鲁斯兰·梅德治托夫(Ruslan Medzhitov)。9月22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宣布,霍夫曼成为2011年度金医学奖得主,这是法国最高的科学奖项。
 
  斯坦曼在与胰腺癌抗争了4年后,于2011年9月30日去世。据洛克菲勒大学发言人称,“斯坦曼通过使用一个树突状细胞,利用其本人设计的免疫疗法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诺贝尔奖原则上只颁发给在世的科学家。据诺贝尔委员会成员戈兰·汉森(Goran Hansson)称,在委员会评选他为诺奖得主时,对于他的过世并不知情(鉴于该情况属首次发生,诺贝尔基金会9月3日下午临时召开会议,决定不取消斯坦曼所获奖项)。
 
 

资料来源 Scienc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