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龙照片

 

  为了接待我的采访,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钟春龙(上图)腾出了下午几个小时的时间,他把做手术的时间做了调整。钟春龙因“颅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保护的启动机制研究”课题入选2010年度上海启明星(跟踪)计划,我也因此有机会认识这样一位为同道和病家认可的博士医生。
 

遵从父愿 选择医科

  如果说外科是临床医疗中更有挑战性的系科,那么和精细的人脑打交道的神经外科大夫完全可以视为最复杂脑力(在人脑重要功能区手术)和最累体力活动(一台手术通常历时几小时甚至长达十几小时)的从业者。钟春龙说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从事卫生预防工作的父亲的影响,父亲希望他学医。尽管他在家乡就读的福建上杭一中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这个成绩进复旦、清华都是可能的,但是他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在选专业方向时,他选了外科中最尖端的神经外科。
 
  1993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钟春龙考取了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罗其中教授的研究生。两年后,根据当时的政策,成绩居前5%的学生可以提前攻博,这样他得以提前一年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钟春龙研究生毕业获得神经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分配进入仁济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没有离开临床一线,并在次年担任神经外科病区大组长,2001年12月晋升副主任医师。2003年8月起钟春龙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及临床进修。去年12月,钟春龙晋升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我在看钟春龙的简历时,注意到两点,一是他一直在临床,即使在美国进修的一年里仍是做与临床有关的研究,他几乎每天在病房里,每周都有手术和专家门诊,用他的话说如果一个礼拜不开刀手上功夫会生疏;二是他承接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引人瞩目,由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有3项。另外简历显示,钟春龙在临床科研上的跃升出现在2004年后,而这正是他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逗留一年后。
 
  采访一开始,钟春龙就给我讲了他在美国做一年博士后研究期间受到的科学训练令他终身受益。2003年8月,钟春龙经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江基尧教授推荐,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做一年的博士后研究。该中心在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颅脑损伤治疗新策略研究以及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均享有盛名。进去不久导师让钟春龙从三个课题中选择一个,其中有一项是全新的有风险(一年期间很可能做不出结果)的课题,另外两项是前面已有人做过课题的延续,是肯定能做出结果的。钟春龙选择了前者。
 

知难而进 志在创新

  该课题是试图为一种治疗脑缺血的试验性新药用到脑损伤的治疗中建立某种治疗方法。钟医生给我详细介绍了他后来完成的这一课题的经过及其科学背景。通常在脑部受到损伤时,正常人体内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马上会应急响应,分泌一种起到缓解作用的神经递质,但是人体在受到脑梗、车祸外伤等原发性打击后,会造成体内神经递质的改变,这时候释放的主要是有害的兴奋型递质(其中典型的如谷氨酸),其结果是导致严重继发性脑损害,如离子紊乱造成的高钠、钙超载等可引发脑水肿、血管痉挛,由此加重了脑损伤。这种神经递质改变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更为棘手,是造成脑损伤病人不治的重要原因。钟医生说,这可以理解为是神经系统在受打击后人体会有一种应激反应,它想来帮忙,结果是帮了倒忙,上游兴奋递质大量分泌启动了下游一系列兴奋毒性链式反应。现在神经外科医学界关心的是在下游能不能通过设计某种药物,来控制、阻断一些靶点的恶化,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其中有些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03年找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的正是一家知名的药物研发企业,他们希望将自己研发的一种治疗脑缺血的新药通过和著名的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的合作能用到脑损伤的修复中。钟医生选择的这个课题就是要为这种药物的使用建立一种方法,这是这种药物能用得上的前提。但这是一项完全没有把握,一年不到的短时间(钟医生当时博士后的时间只有一年)很难保证有结果的课题,以致于当钟医生做了选择后,导师还是慎重地和他谈了话。
 
  当时这种药物已设计出来,是治疗脑缺血的,从机理上讲也能用于脑损伤。但因为是全新的东西,在进行临床试验前必须先建立相关的治疗方法。钟春龙首先结合了他以前在神经外科临床方面的经验,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实验动物微透析方法,旨在证明能否通过这种机制起作用来阻断胶质细胞的消化功能(因为正是胶质细胞消化了能起到缓解作用的神经递质)。该方法的大致步骤和思路是:用微透析探针插入大鼠的海马区域,在老鼠脑部顶端开窗造成损伤,将人工脑脊液通过管子冲进去,与该受到脑部创伤的实验鼠的脑脊液发生交换,然后通过输液管获得发生交换的实验鼠的脑脊液,一般是几十微升的量,以此来测得大鼠非常细微的脑脊液里递质的变化。
 
  钟医生介绍说,这一实验方法的创新点在于,以往测脑脊液是观察脑缺血后脑脊液的变化,而没有人单独做脑损伤后的脑脊液变化,主要是因为技术上有难度,按常规途径很难做下去。由于钟春龙在这一实验中创建的新方法有效地排除了创伤打击过程与微透析检测相互干扰的问题,使得原来在外伤状态下很难测出的脑脊液内的神经递质的动态实时监测成为可能。
 
  新的微透析方法既灵敏又有很好的稳定性,被同行认为很难挑剔。到钟春龙2004年9月离开该医学中心时,他们已用这一方法作了10例动物实验,所得实验样品均拿到都柏林一家检测机构检测,出来的指标都非常好。2004年10月钟春龙回国后,接手这个实验的人用他设计的方法继续做下去。一开始碰到一些问题,打电话咨询钟医生,钟春龙在电话中向对方讲了很多实验要注意的细节,譬如微透析探针如何改良,正式实验前对管子要冲洗,动物模型如何准确制作等很多小细节。这样后来又做了十几例,结果都很稳定。
 

提升信心 不断进取

  在美国这一年的博士后训练,钟春龙获益甚多,他不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两篇有份量的文章,而且学到了严谨而精巧的科学实验方法,或许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在神经医学科学上进一步创新的自信心。
 
  这自信心体现在日后他的科研上。回国后钟春龙在几年里连续申请到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都是围绕针对上游的NAAG肽酶基因靶点。钟春龙介绍说,研究发现,原发性损伤后在谷氨酸释放的同时,有一种保护性递质――NAAG也会同时分泌。NAAG能降低神经细胞突触里的谷氨酸的浓度,并能抑制谷氨酸的进一步释放。但可惜的是,NAAG释放的时间很短,因为突触旁的胶质细胞里一种肽酶消化了NAAG,使其发挥不了作用。
 
  从2006年起,钟春龙申请的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很主要的一块就是通过使用某种药物使这一肽酶失去作用,从而延长人体这种自身保护机制的起效时间。钟春龙说围绕NAAG的课题的思想始于他在美国的博士后工作,可以说是当时他选择那项挑战性工作的副产品。他们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选择性抑制胶质细胞上的NAAG肽酶活性,能从源头上显著减少脑损伤后谷氨酸的过度释放,并从多个环节阻断兴奋毒性的病理进程,从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的新策略。而这方面的研究一旦有新的突破将很快会在临床上造福广大颅脑损伤患者。
 
  除了上述围绕神经递质方面的工作外,钟春龙这两年来又在思考一个有价值的方向,从原来是设法用新型药物把胶质细胞上的NAAG肽酶阻断掉,转而试图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直接从分子水平把编码肽酶合成的基因敲除掉,将可能取得比通过外源性药物阻断更稳定可靠的效果,还可能进一步从基因水平证明新策略起效的确切途径。钟春龙去年申请到的上海教委的“曙光计划”基金就是试图从敲除基因入手达到阻断颅脑损伤后谷氨酸兴奋毒性进程的目的。
 

科研导向 临床为本

  坦率地说,如果以上介绍出自一位专攻分子生物学的专家,我不会感到惊讶,但钟春龙是一位几乎每天要接触大量脑外伤、脑肿瘤或脊髓肿瘤患者,临床医疗占用了其大量时间的临床医生,他能做到在生物医学前沿不断有所创新,其所需要的付出之大不难想见。对这样的医生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曾经有智者担忧并警告,谓现在的中国医院出现了一批只会写论文,不擅临床医疗甚至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博士医生,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我无法评论此说的可信度,但是钟春龙这一案例至少再一次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榜样,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也完全可能在前沿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一流的工作。
 

江世亮采写自2011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