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术出版界正处在令人为难的窘境当中,尽管其学术期刊的数量已达到5000份还多。然而,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未被关注,无人引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同时,中国学术出版的有效性也遭受许多质疑――毕竟,学术出版的目的是为了向更多人传播详细的研究信息,以推进科学的发展。一位中国科学家指出,中国期刊发表的文章部分已经成为了“学术公害”。
 

改革如何推进

  然而,当谈到在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情况时,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图书馆和中国政府官员开始质问:为什么本国期刊所发表的高质量文章是如此之少。正当此时,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GAPP)开始试图推进革新,以振兴本土的学术出版业。该项举措是有一定道理的。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出版商可以通过自己的游戏规则而击败西方同行。但是,直到目前为止GAPP并未透露革新措施的具体细节。人们不免感到困惑:接下来到底要怎么做?
 
  正如GAPP所承诺的那样,中国应该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对期刊进行重新评估,精简期刊数量,将各种资源和出版发行权给予那些熟悉国际出版的科学家和知道如何物尽其用的出版商。同时,期刊可以适时地推出英文版,并通过其他一些手段增加学术文章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及学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
 
  很明显,中国在获得更多最优秀科学信息方面具有强烈的需求。在中国擅长的一些领域这种需求尤其强烈,比如,光学与材料学,当然,公共卫生领域也是如此,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数据此前一直被忽视。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些新兴的学术杂志将能够弥补中国比较优秀的著作与国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比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一家《光学与光子学》杂志的出版商,已经计划出版一本英文学术杂志,以替代他们最薄弱的《光学》杂志。这是对国外科学家的一种回应,这些科学家们已经阅读了论文的英文摘要,并且向他们索要完整的全文翻译版本。这本杂志将发表一些综述,将中国的实验研究推到全球趋势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去。
 

模式需要改进

  不管是中文杂志还是英文杂志,中国学术出版复兴的最好机会可能在开放获取平台之中――开放获取平台在西方学术杂志中越来越流行。许多中国杂志已经在向论文作者索取出版费用了,所以,应当能够平稳过渡到开放获取模式上。在开放获取模式中,杂志社主要靠论文作者缴纳的出版费用维持运作,而不是靠读者的订阅费用。
 
  而免费提供杂志内容将有助于杂志的推广,而且将鼓励杂志社发展成在线办公的状态。虽然学术杂志非常多,但是没有一家能够像开放获取杂志那样在家里就能获得忠实的读者,而且没有哪个竞争对手能够使自己达到互联网出版的速度。政府可以提供互联网、投资以及专门技术,将这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社带入21世纪。
 
  然而,这可能将造成一种误解,即误解成政府机构应当给自己更大的权力。GAPP已经提到,要创立5~10家专注于科技的大型出版社。这可能会奏效,前提是这些出版社能够自由而开放地运作,并且能够彼此展开竞争以及与外国出版社进行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GAPP需要尽快与出版社进行协商,协商改革措施是否如期在明年1月份前落实到位。改革措施细节的缺乏,意味着来自现有出版社的改革阻力似乎是不可避免的。GAPP需要保证预期与评估方法的透明性,并且坚定地落实改革方案。而目前,这一切似乎还不会发生。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