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报道和讨论温度不减,各大媒体或转载或评论或访谈,使得这则出自英国《经济学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报道和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起,瞬间内广为传播。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什么或正在发生着什么?从本期选编的《经济学人》专题报道开始,本刊拟围绕这些话题设栏目详解此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意蕴。
 
  《经济学人》的专题报道认为:制造业的数字化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众包、社交型制造和持续生产模式是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基石。有趣的是,变革发生时,历史演变的螺旋式上升轨迹也在制造业中重现,从最初的手工纺织作坊,到福特式流水线,如今又将重回“手工作坊”:未来工厂更专注于客户个性化定制。根据《经济学人》专题报道的观点,在新技术支撑下的这场工业革命,将使成本变得可控,劳动力的要素比重进一步降低,如此,一些目前主要散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有可能回归发达国家。而一向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或将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第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技术仍然缺乏。相比于发达国家的诸如新材料领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跑车的碳纤维底座以及无所不能的纳米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可连续工作数周的机器人生产线、Novartis-Mit的实验室制药机器以及“酷比化”的3D打印在线平台等,中国也许只能望其项背;二是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攀升、运输费用的增长以及进口国关税的提高,发达国家的生产率优势得以显现,特别是企业在自动化生产方面投入更多的情况下,逐渐成熟的机器人技术理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产业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此背景下,制造业重回发达国家并非不可能。由此,中国数十年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将受到冲击;三是政府管理面临新课题。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来临一定伴以生产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早晚会受到扁平化的挑战。正如文中指出的:让政府确定赢家,实在是勉为其难,可能以后还会更加棘手。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挑战,也不失为一次机遇。中国坚持的自主创新战略,正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带来生机;基于开放、协同和共享的互联网新商业模式正在中国不断涌现,诸如C2B这样的个性化定制平台也在孕育之中。制度重于技术,也许对中国来说,管理制度才是改革的关键。就此,专题给出了如下建议:随着改革的兴起,政府们要坚持基本原则――培养更多的劳动力,明确制定规章制度和提供公平竞争平台。剩下的事,就交给变革本身去定吧。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