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创刊200周年,它们列出了一个由该刊首发的科学进展文章的时间表来对此进行庆祝,其中包括:听诊器(1816年),麻醉乙醚的应用(1846年),术前对手和工具的消毒(1867年)等等。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就是这样运转的:研究人员首先私下地开展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提交给科学和医学杂志来进行同行评议和出版,从而使得其他研究人员和普罗大众充分地获益。但是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这个漫长的过程实在不值得大张旗鼓地庆祝。
 
  科学家认为这个论文发表体系过于墨守陈规,价格昂贵而且有精英主义的倾向。同行评议需要数月的时间,杂志订阅费用高昂,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信息传播者抑制了信息的流通。量子物理学家米歇尔·尼尔森(Michael Nielsen)说,只有“与17世纪的背景结合起来”,它才会成为一个知识共享的理想体系。
 
  尼尔森博士和其他主张“开放科学”的人说,在互联网这个无摩擦协作的环境中,科学可以取得更多成果,其发展也更快。虽然还有许多障碍,包括许多权威科学家的质疑,但是他们的想法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arXiv(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论文预印本的网站―译者注)和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类似的一些开放存取的档案和杂志网站近年来逐渐出现。银河动物园(GalaxyZoo)这个公民科学网站对宇宙中数以亿计的物体进行了分类,对这些物体特性的发现促使了许多科学论文的产生。
 
  在数学溢出(MathOverflow)这个开放协作的博客上,数学家通过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赚取名誉积分;在另外一个以数学实验命名的博学项目(Polymath Project)博客上,对获得2009年菲尔兹奖的蒂莫西·高尔斯爵士(Timothy Gower)的博客进行评论的科学家们,仅在6周时间内就发现了一个特殊复杂定理的新证据。
 
  一个名为研究之门(ResearchGate)的社交网络现在也迅速地走红,在这里科学家可以回答任何人的问题,并共享研究论文以及寻找合作者。
 
  传统杂志的编辑认为理论上来说“开放科学”听起来不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本身就是十分保守的。”商业杂志《自然》的执行编辑马克辛克拉克(Maxine Clarke)说,他还认为传统出版论著还被当作是“给予资助、评估工作和评价职位的一部分”。
 
  38岁的尼尔森博士授权一个拥有成功科学职业生涯的作者写了一本名为《重新发现:网络科学的新纪元》的图书,在书中尼尔森认为科学家“在采用众多网络工具方面变得羞怯且动作迟缓”,但是他也认为“开放科学”正在形成“一种运动的潮流”。
 
  2012年1月19日,450名博主、记者、学生、科学家,图书馆员和程序员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为第六届网络科学年会(ScienceOnline conference)举行集会(成千上万的人将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其中)。科学正在走向协同的模式,身为该会议创办者的时间生物学博主波拉日夫科维奇说:“在网络世界里召开会议的这种形式比在当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内召开会议更好。”
 
  他认为不应该把参与该会议的科学家当作是竞争对手。“林赛罗汉(Lindsay Lohan)才是我们的竞争者,”他继续说到,“我们必须把她拉下电视屏幕,让科学占据那片高地。”
 

科学家的脸谱网(Facebook)?

  “研究之门”社交网络主创者之一的伊贾德·马蒂驰(Ijad Madisch)说:“我希望科学可以更开放,我想改变现状。”伊贾德马蒂驰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年31岁,是滤过性病原体学者和计算机科学家。
 
  该社交网络开创于2008年,那时候只有几个主题网站,而后在科学家的反馈之下,该网站进行了重新改造。马蒂驰博士说他们的会员数目已经迅速地增长到了130万人之多,并且该网站还吸引了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些投资者也是推特(Twitter),易趣(eBay)和脸谱网的原始投资人。
 
  2011年,“研究之门”网站拥有12名雇员。现在它的雇员数超过70人,并且还在招兵买马。位于德国柏林的这个公司模仿了硅谷的创业模式。午饭、饮料都是免费的,并且每个员工都拥有该公司的股份。
 
  这个网站有点把脸谱网、推特和关系网(LinkedIn)杂揉起来的意味。它有个人主页,评论,群组,工作通告以及“支持”和“追踪”按钮(但是没有娃娃脸照片,搞笑猫视频以及毫无掩饰的自吹自擂)。只有科学家才可以被邀请来回答问题――这个规则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并且只有科学家才会喜欢议论这些讨论帖,比如聚合酶链反应。
 
  科学家要对他们的名字、职业信息和出版物进行实名认证后才能对他们在“研究之门”网站的网页进行宣传和普及。网站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和其他成员建立关联。用户可以自行创建公共或者私人讨论组,并分享论文和演讲材料。“研究之门”也对作出贡献的在线成员给予“名誉积分”。
 

“研究之门”的一个员工会议。这个社交网络是对硅谷创业模式的一个模仿,其网页超过35万个

 

  “研究之门”利用它的“自行存档存储库”提供了一个越过限制性杂志访问的简单但有效率的方法。由于大多数杂志都允许科学家把已提交的论文链接到个人网页上,因而马蒂驰博士鼓励“研究之门”的用户把这些信息链接到他们在该网站的网页上。除了拥有35万个网页外(该数目还在持续增加),这个网络平台还提供了对其他科学数据库的400万份摘要和论文进行搜索的工具。
 
  2011年,“研究之门”的报告中指出该网站共有链接1,620,849个,已经回答的问题12,342个以及共享的出版物842,179种。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学院的化学部主席格雷格·菲兰(Greg Phelan)利用该网络来完成在他那个小学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括寻找新的合作方,获取专家建议以及阅读期刊文献。现在他每周有5天、每天有超过2个小时的时间都泡在该网站上。
 
  在哈佛大学指导马蒂驰博士学业,并且是“研究之门”网站首批投资者之一的放射学讲师的拉吉夫古普塔(Rajiv Gupta)博士,把这个网站称为“一个认真研究以及研究合作的伟大的网站,”他还希望这个网站永远不要受到“通俗文化和灌水聊天”的污染。
 
  古普塔博士说马蒂驰博士是“典型的网络痴迷者――如果在科学界有一个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马蒂驰博士”。
 

纸上交易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桑克·H·巴特林(Sanke H.Bartling)博士出版了一本名为《科学2.0时代》(Science 2.0)的图书,他觉得为了让科学家从当前的“高度融合且受控的程序”中摆脱出来,我们需要一个对研究价值进行评估的新体系。如果开放存储可以通过博客的形式得以实现,那将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他说,“即使人们不能从中获取名声和金钱又如何?”
 
  改变现状――向每个人开放数据,论文,研究思路和实际解决方法――目前还仅仅是个未实现的想法。就像著名杂志认为的那样,它们提供重要服务,但是得到这些也非易事。
 
  《科学》杂志的执行发行人阿兰·莱什纳(Alan Leshner)说,“我希望它是免费的”,但是,“我们必须为此支付费用。”出版他的这个非营利性的旗舰杂志的费用每年将近400万美元,另外还要有超过25个编辑、作者、销售和生产人员以及位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办公室对此付出辛劳,更不要说印刷和配送的费用了。(和其他的媒体机构一样,《科学》由于加强了它的网络作品而使得其广告收入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而且其大部分广告收入的增长也是来自于在线订阅用户。)
 
  《自然》杂志的编辑克拉克(Clarke)博士说,《自然》杂志雇佣了一个庞大的编辑团队来开展同行评议工作以及对其出版的“让人吃惊且有新意的”论文进行遴选和推敲;同时它花掉了大量的金钱来筛查剽窃行为以及对数据进行抽查以“确保这些论文没有被篡改。”
 
  同行评议的开放存储杂志,比如《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公共科学图书馆,收取作者的出版费――分别为5,000美元和1,350美元――来均衡它们巨额的开支。
 
  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Elsevier)这个最大的杂志出版公司招致了来自开放存储倡议者和图书馆员的口诛笔伐,这些人被该出版公司支持上个月国会讨论的《研究工作法案》(Research Works Act)所激怒,该法案试图通过对研究论文和数据的获取进行有效地限制而保护出版公司的权益。
 
  在2012年1月《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一个专栏文章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米歇尔B.艾森(Michael B.Eisen)写道,如果这个法案得以通过,那么“已经为研究买过单的纳税人还不得不再次花钱去买这些研究的结果。”
 
  在一次邮件采访中,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负责通用存储的主任艾丽西亚怀斯(Alicia Wise)回复我说,“和专业出版一样,专业的策展和数据的保存既不容易也不便宜。”埃尔塞维尔科学出版社的发言人汤姆·雷勒(Tom Reller)对艾森的博客进行了评论,他说,“政府批准私营部门的信息产品可以免费获取的指令,损害了这个行业重新获取投资的能力。”
 
  作为《自然》杂志旗下《科学在线》(ScienceOnline)的创立者之一,同时也是《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博客编辑的日夫科维奇先生对于大型科学杂志的困境则有所同情,他说,“它们有股东,它们需要让这艘舰艇慢慢地移动。”
 
  当然,他还说:“《自然》杂志并没有站稳脚跟,它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它们也正在对此进行准备。”
 

《科学2.0时代》

  麻省理工学院的量子计算理论家斯科特阿伦森(Scott Aaronson)拒绝给商业期刊进行同行评议也不给它们提交学术论文。他说“我厌倦了”给“那些赚的盆满钵满的盈利公司充当免费劳力。”
 
  阿伦森博士也是一个网上科学共同体的积极分子,比如数学溢出网,在这里他赚取了足够的名誉积分,他因而可以对别人的帖子进行编辑。他说,“我们不是在探讨一个新发明的技术,情况正在向那个方向进展。和10年前比起来,杂志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科学》杂志的出版商莱什纳博士认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的观点。他说,“10年后,科学杂志的模式还会和现在一样吗?我对此表示高度怀疑,我相信进化和发展。”
 

说明: Science 2.0: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当一个具有质量和信誉的好体系产生的时候,进化和发展就会出现。科学就是这样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得以发展的。科学出版物也应该这么做。”
 
  现在是“研究之门”董事会的基准投资代表――前脸谱网产品管理副总裁马特科勒(Matt Cohler)在网络科学方面发现了巨大的尚未打开的市场空间。
 
  科勒说,“这是网络上最终遗留区域的一部分,在这里还没有任何解决这部分群体的核心需求的方法。”并补充说每年有上万亿的资金被用来开展全球的科学研究活动。对此下赌注的投资者认为一个成功的给科学家以满足的网站应该至少可以分得这个大馅饼的“一杯羹”。
 
  “研究之门”的玛蒂驰博士承认他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向很多权威科学家那样把社会网络看作是“外语”或者是浪费时间。他说,等到年轻的科学家戒掉社会媒体和开源协作并开始运营他们自己的实验室的时候再说吧。
 
  “如果你几年前说‘有一天你将在脸谱网上和人们分享你的所有照片和个人信息,’人们也许不屑一顾,现在我们也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变革已经悄然逼近了。”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责任编辑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