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肿瘤造影剂――目前用于临床的蝎氯毒素造影剂――一种新颖成像系统支持经染色的神经胶质瘤的可视化操作。

 

由新颖成像系统捕获到的老鼠大脑中人神经胶质瘤图像。左侧为迭加了可见光的NIR图像,右侧为单纯NIR图像

 

  一种新颖的二合一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在正常捕捉大脑图像的同时,也可用近红外线(NIR)脉冲刺激标记的肿瘤细胞发出荧光――NIR标记物,一种加入着色材料的肿瘤造影剂――随后把图像覆盖在同一个屏幕上可获得一个真实的影像,即肿瘤在大脑组织中的确切位置。
 
  较之正常的脑组织,美国瑟达斯-西奈医疗中心和Blaze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对植入人神经胶质瘤的老鼠大脑测试后确认,NIR标记物与癌组织有更高的亲合力。研究人员还发现,该成像系统甚至能探测到极微弱的荧光。这一成果发表在2月24日出版的《神经外科学聚焦》上。瑟达斯-西奈医疗中心的帕拉蒙·布特(Pramod Butte)说:“论文提供了概念上的验证,表明造影剂浓度即使降低到100pM,成像系统仍能可视化肿瘤。”
 
  从大脑中摘除肿瘤通常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手术。如果外科医生没有把肿瘤组织彻底清除,肿瘤就会复发;如果切除过多的组织,就会给病人造成无可补救的损害。布特说:“通常,肿瘤离大脑功能区很近,因此,你别奢望在肿瘤周围留有空隙。你必须得非常的精准。”
 
  荧光成像技术,尤其是基于NIR的成像系统,正在逐渐成为在人体组织中勾勒出肿瘤范围的流行方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希契考克医学中心的戴维·罗伯茨(David Roberts)说:“这种技术的出现比任何一个成就更有意义。它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领域,因为它是如此地有效。”
 
  其中的一个优点是,NIR技术比可见光更具穿透力。罗伯茨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到可见光谱没法到达的深处。因此,NIR能让我们看到用传统方法可能错过的位于某些组织下的肿瘤。”事实上,布特等人利用该成像系统已经探测到深藏在人体组织内3mm处的仅1mm大小的肿瘤。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调整该成像系统的比例(该装置体积很小),便于与神经外科医生手术中使用的工具整合。布特和他的同事已经设计出一款每个维度只有3cm的新颖摄像装置。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詹姆斯·奥尔森(James Olson)说:“当这项技术成熟后,将能到达内窥镜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而其引人之处在于无须大动干戈就能接近或到达目标区域。
 
  与那些从远处成像的系统相比,奥尔森认为该装置分辨率更高。“光波在穿过空气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因此,离肿瘤越远,分辨率就越低。事实上,该系统作为内窥镜的一个补充,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增加一个令人称奇的额外保障。”布特则指出,在同一根镜管里,研究人员把拍摄的帧数从30帧/秒提高到了300帧/秒,达到了1080p的分辨率。
 

资料来源 The Scientist

责任编辑 则 鸣

 

纳米药物前景展望

http://www.the-scientist.com/images/Nutshell/April2014/310nanotech.JPG

 

  市面上目前只有位数不多的少数几种纳米药物,但有数十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这种新技术了解得越多,他们就越发兴奋。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研究人员就这一领域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纳米技术让人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或期待其在癌症观测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加州理工学院的詹姆斯·希斯(James Heath)说道。除了治病外,他还表示,纳米技术能够改进早期诊断并帮助预测肿瘤治疗中的抗药性情况。“在(癌症)早期诊断中,限于该技术的成熟度等原因抑或会受到限制,”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安尼尔·苏德(Anil Sood)表示,“(最终)纳米技术会提供一系列的检测与筛选机会。”
 
  同样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克·戴维斯(Mark Davis),关注的是纳米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他认为:“有了精心设计的粒子……核心理念是用药更少,效率更高。”部分纳米药物的安全性如此之高,实际上研究人员在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仍能维持剂量水平,相关研究初步证明了其长期安全性。同传统药物相比,“很显然这些产品的副作用大大降低,”他说道,“这将开启许多不同、过去无法实施的联合疗法。”
 
  兴奋之中也不乏谨慎的声音。“环境是一个问题,”Burke Bioventures公司总裁保罗·伯克(Paul Burke)说道,“损耗率已经很高了而且越来越高……也没有特别的规则――没有一个缓冲――只是因为纳米技术其前景令人向往。”
 
 

资料来源 The Scientist

编译 池晴佳

 

癌症治愈后的新风险

http://www.the-scientist.com/images/Nutshell/April2014/310chemo.jpg

 

  当研究人员在2014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对不同癌症作前景广阔的新疗法的介绍的同时,遭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类新疗法将会产生必然且间接的连带效应:如治疗本身造成的后期健康影响等。长期从事健康与癌症生还者研究工作的美国加州杜瓦迪市希望之城医疗中心教授斯米塔·巴迪亚(Smita Bhatia)认为,当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时,我们就要开始意识到与治疗相关的晚期效应问题。
 
  截至2012年,美国有1 370万的癌症生还者。到2022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 800万。但是,这些患者将会面临着更高的二次患癌、心血管疾病、心理疾患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露易丝·特拉维斯(Lois Travis)认为:“可以确认的是,治疗能诱发二次恶性肿瘤发病或产生其他晚期效应。”他指出,越来越多的癌症生还者也是加大公共医疗费用投入的重要推手之一。
 
  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莱斯利·罗宾逊(Leslie Robison)认为:“研究人员尤其关注儿童癌症的生还者,因为他们面临未来生命周期的时间还很长,显然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可能。“与没患及癌症的孩子相比,二次患癌后的儿童死亡风险上升了15倍,同时他们还会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社会心理、生育和繁殖障碍等问题。罗宾逊说:“这些生还者甚至还要在他们的生命周期内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变数。”
 

资料来源 The Scientist

编译 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