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工智能1.jpg

 

  1956年,当一群计算机科学家精英汇聚在美国汉诺威市的达特茅斯学院时,开创了一个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当时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是相当乐观的。基于开发机器智能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对人类智慧本身透彻理解”这样一个假设之上,人们有理由认为:对于人类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或人类智能的任何其他方面,原则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阐述,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也是完全可能的。
 
  到底什么是人类智能?如果你问上10个人,至少会有11种答案。对于哲学家来说,智慧就是渊博的知识,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智能则是智力测试的衡量标准。
 
  虽然智能的概念如此模糊,但至少在流行文化中,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有明确定义的: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并在很多情况下有可能超越人类,甚至与人类对抗。这可能也是即使在最先进的机器人问世之时,仍然有许多人对机器人大失所望的原因。诚然,在某些能力上,机器人确实无法与人相比,甚至还不如人类的幼儿。在一些人看来,莫扎特五岁时就能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而机器人却连折叠毛巾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人类的主导地位看来是不可撼动的。
 
  然而,如果将整体智力拆分为一系列不同(可能会重叠)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机器人的表现似乎更佳。比如,《自然》杂志近期刊出的一组对人工智能研究现状的专题文章中,有科学家将智力定义为预测未来的能力,他们开发的机器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至少这样的机器人可以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分析。如果机器人能一直持续运行的话,它们还能够计划如何对未来的行为做出修正。包括同期的“新闻与评论”,《自然》杂志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对于体能较弱人类的持续生存意义也作了评述。
 
  专题文章还专门讨论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这一主题,并就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应对、调整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互动的现状进行了评估。从能够辨别敌友并采取行动的“聪明的”自主式武器,到基于快速、准确分析和解释医疗数据的医疗诊断系统,这类机器可能还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智能。但这样的人工智能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能够模仿人类能力,并有可能超越人类的某些特定“智能”。面对人工智能的新进展,面对无人机和其他智能化武器的问世,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与决定?已是刻不容缓了。
 
  从有学习能力和调优运算能力的机器人,到设计和制造受自然启发的仿生机器人,专题文章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总结。文章值得一读。毕竟,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