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dn.static-economist.com/sites/default/files/imagecache/full-width/20151010_BLP511.jpg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名发现细胞修复受损DNA机制的研究者。毋庸置疑,这是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没有这样的修复机制的话,复杂生命将会不可能存在。但观看了奖项宣布仪式的人也许会在心中纳闷:跟化学相比,这项研究成果不是更像生物学领域的成果吗?这种疑问并非头一次出现,在过去十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有五次奖项被授予给了看起来更接近生物学、而非化学的研究。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弗雷德·桑格两次都是因为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一次是因为对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另一次是因为发明出一种DNA合成的方法。另外两种诺贝尔科学奖项(医学奖和物理学奖)相比起来更加固守于本领域。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化学家发起牢骚,也让其他科学家编排出拿化学家来消遣的笑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爱用哲学观点来唱反调的人可以争论说,无论怎么看,科学门类都只是毫无意义的人类建构物。自然并不会区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基本上是正确的:当你把宇宙归结到本质上,它只不过是原子和虚空而已。按照这种解释,任何将科学分门别类的企图都注定是不完美的――或许,所有科学奖其实都是披着伪装的物理奖。对于这个争论的一个更加正面的看法是,化学奖的多样性折射出到处都能发现化学这一事实――毕竟,生命不过是一堆能自我复制的化合物。
 
  一种没那么高层次的回答会说,诺贝尔奖反映出创建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意愿。他在1895年的遗嘱中规定了奖项分类,那时候的知识图景与今日十分不同。那时的生物学处于发展初期,于是没有为生物学设立奖项。今时今日,生物学或许在所有科学之中最为显赫。但负责诺贝尔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必须尊重诺贝尔的遗嘱,因而束手无策。借道化学奖看起来已经成为了向最出色的非医学相关生物学研究授予荣誉,同时仍然尊重诺贝尔的意愿的一条途径。此外,生物学奖的缺席不会是唯一让世人觉得古怪的地方。诺贝尔奖不会表彰数学研究成果,而数学被称为科学的语言(另有一个奖项菲尔兹奖是数学学科的最高奖项)。一次奖项最多只能授予三个人,这在物理学界是个严重问题,如今物理学的进步常常来自于大规模合作的项目,譬如大型强子对撞机配备了少说数百名、多则数千名的科学家。逝世者没有获奖资格,这是罗莎琳·富兰克林未能与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一起因为发现DNA的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
 
  最后,诺贝尔本人是一名化学家。他靠黄色炸药(一种威力强大而相对安全的炸药)发了大财,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自于此。这使得诺贝尔成为一名争议甚多的人物:1888年,一份法国报纸上提前发布的讣告里说“死亡商人已经过世”,诺贝尔通过“寻找到用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杀害更多人的方法”致富。诺贝尔担心自己死后会如何被人看待,于是建立了诺贝尔奖,试图用他的财富做一些好事。这也是他捐资创立和平奖的原因。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中包括了亨利·基辛格、特蕾莎修女以及巴拉克·奥巴马(在他当选美国总统后的那一年),事实证明它甚至比诺贝尔化学奖更具争议性。
 

资料来源 Economist

责任编辑 彦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