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文件和采访质疑了大卫·罗森汉1973年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试验结果。

《大伪装者》(The Great Pretender:The Undercover Mission That Chang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adness),苏珊娜·卡哈兰著

心理学的过去几十年并不风光。研究者们无法重复学科中一些最著名的试验,产生了所谓“可重复性的危机”。让人担忧的是领域中一些最为吸引眼球的试验可能存在学术不端。在新书《大伪装者》中,记者苏珊娜·卡哈兰(Susannah Cahalan)记录了她对一个著名试验的深度挖掘:大卫·罗森汉(David Rosenhan)1973年的试验记录了八位谎称具有精神疾病症状的志愿者在精神病院中的悲惨遭遇。但这一试验在卡哈兰的仔细审视下似乎一溃千里。

根据罗森汉的文章,八位假患者在多家精神病医院中就诊,主诉他们具有轻微的幻听,譬如听到“空”“虚”和“砰”的声音。文中说所有假患者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入院后,他们表现正常,却花了长达52天才能出院,而出院时除了其中一位志愿者,其余的诊断都是“精神分裂症缓解期”。

志愿者们尝试同精神病医生和护士护工们建立联系分别达185次和1 283次,而仅仅得到4%和0.5%的回应。而每天同医护工作者接触的时间为3.9~25.1分钟,平均6.7分钟。罗森汉清楚地表明了问题所在:人一旦进了精神病院,无论表现是否正常,都会被看作疯子。而精神病医生无法辨别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暗示精神病的诊断相当武断。最后,罗森汉总结道,精神病院的存在是可耻的。据称这印证了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uam)的人种学观察结果,而罗森汉的“疯人院中的正常人”成为反精神病学运动中的经典文本。

卡哈兰提供了她详细调查的参与罗森汉试验的假患者的记录。罗森汉在2012年去世,因此书中没有他的采访记录,但根据他自己的记录和200页未发表的有关试验准备的手稿、日记、与前同事及研究助手的访谈以及相关病历,卡哈兰发现罗森汉从他自己的角度对院中的经历进行了润色。

卡哈兰采访的第二位试验志愿者,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待了八天,但他表示只有待在急症病房里的两天过得不好——而这也不是由于任何恶劣的对待(除了接受安全管理措施外,他不小心吞下了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因此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副作用)。剩下的六天相当平淡,他回忆当时想参加越野摩托车比赛而出了院,但出院并没有困难,医生也没有给他下任何诊断。

卡哈兰会见的第三位志愿者在院中的体验相当好,这所旧金山的精神病院经营管理得很好。按照该志愿者的话来说,他那段经历很不错。

罗森汉最终将这一个体的经历排除在论文外,认为这一志愿者没有在入院过程中依照拟定的计划行动。但卡哈兰发现,包含这第九位假患者的论文草稿中的数据,同正式论文中是一致的。而且,卡哈兰采访的志愿者中,没有人记得被要求记录同工作人员接触的相关数据。

卡哈兰找不到剩下六位假患者的任何踪迹,如同这六位根本不存在(罗森汉在他的记录中暗示其中一位志愿者参加了四次独立的试验)。他记录中有关这些志愿者的信息相当之少——有些甚至完全空缺——但甚至不需要出版商预付极高的稿费,他也足以据此完成一本必将畅销的书籍了。

卡哈兰在书中讨论了罗森汉试验的间接影响。它促使罗伯特·斯皮策(Robert Spitzer)推出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他希望以此将精神病学诊断变得科学客观,而不是那么武断。斯皮策本人也曾对罗森汉的试验进行过猛烈的批判,但他从未表现出对试验可能存在学术不端的怀疑。这是否是因为这一试验或许成了斯皮策自身项目令人信服的原因之一呢?

罗森汉的文章也为当时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如火如荼的精神病去机构化运动火上浇油。卡哈兰对此认同精神病院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指出去机构化运动让许多具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的生活更加悲惨。

但问题悬而未决:这样一个“试验”放到现在又能否通过审核?表演出相似症状的假患者现在会被如何对待?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跟随着《大伪装者》一书,看到另一个著名而看似雄辩有力的心理学实验旗靡辙乱。

资料来源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