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梁倩倩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

近年接触了一批上海中医药界的中青年临床科研骨干,他们大都在中医药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基本都具有国际化训练的背景,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更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相信中西医这两种医学理论终可兼容并蓄,殊途同归。本期“今日启明星”栏目访问对象——2012级星友、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梁倩倩研究员就是这样一位新一代中医药人。下面让我们从她的成长经历、从医从研之路及其实践来了解她对中西医兼容并蓄的认识及感悟。

从小跟着外公识药材、闻药香

1981年,梁倩倩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在这个毗邻渤海与鸭绿江的城市,倩倩一直成长至18岁。倩倩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是丹东汽车制造厂的职工,母亲是厂子弟小学的老师。倩倩的外公是辽宁省药材公司的总药剂师,儿时的倩倩会跟着外公识药材,闻药香。每年寒暑假到外公家里,都会帮外公绑人参,拣琥珀,挑杏仁,还和小表妹一起看外公家墙上贴的各种中草药图片,听外公念叨十八反十九畏的歌诀。这份对中医中药的感性认识让她对中医药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倩倩的伯父梁茂新是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的教授,对中医方剂学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有独到见解。倩倩说,她日后走上中医药研究这条路主要是受了外公和伯父的影响。

倩倩说自己小时候是个慢性子,不够聪明伶俐,在幼儿园时期还被认为是“低能儿”。刚上小学时,成绩也不优秀,但是她在学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例如合唱比赛、鼓乐队表演、手风琴合奏,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定期的音乐学习反而使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小升初考试中获得了班级第一名。初中三年,倩倩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们重点培养的对象。之后,她顺利考入了丹东市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丹东二中。她刚入高中的入学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但是她发奋努力,在高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一跃为班级第29名,到高考时以全班第23名考入大学。倩倩说在学习上她没有诀窍,只是认真而且不打折扣地完成老师留的各项作业。刚开始高中学业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火刑》赏析,课后她认认真真完成了作业。讲评那天,老师说:“今天我要从最后一名开始叫起。”于是她在高中时代第一次被叫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她大声且熟练的朗读出来,全场安静极了,之后先听到语文老师有力的掌声,紧接着全班同学也为她鼓掌叫好。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学们也都记住了梁倩倩的名字。

初入中医大门也时有困惑

1999年,梁倩倩如愿被上海中医药大学录取,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丹东小城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有生以来第一次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有些憧憬,也有些自卑。她听不懂上海话,英文也不好,担心难以融入。学校为了欢迎外地同学,在开学后第一个中秋节特意安排外地同学参加浦江夜游活动,让身处异乡的她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在学习上,她一直记得父母的嘱咐:既然来到上海,就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她每天坚持上晚自习到11点,确保将当天的课程全部及时消化,她没有选很多课程,而是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学习每一门必修的课程,所以她的每门课程成绩都很优异,并且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大学毕业时,倩倩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和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有幸拜在王拥军教授门下,在硕士2年级时又获得了硕转博机会,顺利进入博士阶段。

除了刻苦学习,倩倩还积极参加大学活动。她曾反串扮演叶天士,参加上海大学生戏剧节比赛,演唱现代京剧《大道岐黄》,拿到了三等奖。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诞生

研究生阶段初期,倩倩还不懂什么是科研,后来王拥军教授建议她多看英文文献,鼓励她发表SCI论文。正是在看文献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科研思维。她第一篇SCI论文耗时3个月,硬着头皮写好交给老师审阅,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这样写可不行啊,我看很难发表。”她继续反复思考,即使睡觉前也在想每一段应该怎样写。半个月后,倩倩再将修改后的稿件发给老师看,老师才笑着说“这样才有希望发表”。之后,老师又帮她联系国际上知名教授修改论文,最终,这篇论文得以在脊柱领域权威杂志《脊柱》(Spine)发表,也是这篇论文保证她顺利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优博培育计划。之后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并于2011年最终获得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唯一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国外访学,进一步提高

博士毕业后,她留在脊柱病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基础研究,在王拥军教授的支持和引荐下,她在2010年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以博士后身份学习两年,主要从事淋巴回流功能与炎症性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发现从淋巴管系统去理解关节炎,中西医可以找到结合点。根据中医痹证理论中的“不通则痛”的思想,倩倩开始思考中医痹证理论中各种蠲痹的药物,有无可能通过调控淋巴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改善关节炎。由于当时淋巴管系统研究远滞后于血管系统研究,造成该领域工作以往鲜有人触及。血管系统的药物很多,但针对淋巴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却乏善可陈。

10.2

梁倩倩研究员指导学生做超声成像检测

倩倩介绍,中医药界使用蠲痹疗法(包括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治疗关节炎已具有多年历史,但业内外对其作用机制认识均很有限。同样,现代医学对淋巴系统的认识也很有限。这两个有限是否有交集?如有交集就有可能打通。回顾在罗切斯特大学访学二年的收获,倩倩说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了淋巴系统和关节炎之间的关系,了解了怎么去研究这两者之间关联的方法。此外倩倩也学到了实验室管理模式,科研方法和科研理念。

从淋巴管回流血细胞机理看中西医理论的互补

在介绍自己回国后这几年的工作时,梁倩倩重点谈了去年他们发在《自然-通讯》上的那篇论文。这篇文章是探讨脑出血和硬脑膜淋巴管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中医和现代医学思想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范例。传统中医痰瘀理论一直认为痰和瘀是病理产物,但对这两者病理产物是如何被清除的机理却少有阐述。领受任务后的梁倩倩准备从淋巴管系统的角度去探讨中医痰瘀理论。“我们认为淋巴管系统有可能参与了痰瘀病理产物的清除过程。我们的实验发现淋巴管系统参与了出血瘀血的清除过程。以往人们认为淋巴管系统具有维持机体体液平衡的作用,是人体津液运行的通道,淋巴功能障碍会造成水肿,即痰湿水饮等中医病理产物的形成,在生理情况下,淋巴管系统不回流血细胞。但是,我们首次发现淋巴管系统可回流脉外之血即瘀血。这一现象提示淋巴管系统作为痰湿水饮的清除通道,也参与了脉外瘀血的清除过程。因此该研究有助于建立“痰瘀理论”新的研究体系。淋巴管可以回流血细胞这一发现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基于中医理论,又在汲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正完善了原有中西医理论的案例。”

受益于科学家共同体互帮互助

投稿过程特别顺利,很快被接受、送审、修改,但《自然-通讯》编辑要他们补充的数据是原先的两到三倍,相当于又重新做了很多实验。倩倩说后续的实验及数据的补充得益于很多上海专家的支持,比如为了回应审稿专家的某个问题,为了找到试剂在脑部被清除干净的证据,她去找了华东理工大学的张伟安教授,张教授告诉她这种试剂是自发荧光的,只要一拍照就可以看出来了。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同样也是为了回答审稿专家提的问题,如何判断淋巴管中的血细胞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状态的,连血细胞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倩倩只能从网上检索血液科领域的大牛专家,于是查到了长海医院血液科钱宝华主任,约好上门拜访求教,“当时急着去什么礼物都没有带,脑子里就想着学术上的事。想不到这位素昧平生的钱主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帮忙设计了实验,结果发现清除的红细胞有完整的,也有碎片的。这个结果非常重要。以往所有的脑出血领域专家都认为出血的血细胞的清除是被巨噬细胞吞噬掉了,但巨噬细胞出现的时间往往是机体出血24小时之后。但我们发现红细胞出血后4小时之内就已经到达淋巴管系统了,远远早于巨噬细胞的出现时间,这提示淋巴管在血细胞清除方面更早地发挥了作用。”在这篇《自然-通讯》论文中,作为论文共同通信作者(王拥军老师是该文最后一位通信作者)的梁倩倩在文中致谢了以上多位为论文做出贡献的同行科学家,“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这篇文章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到这么多的数据和新的论证。所以很受益、感激上海的科学家共同体这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倩倩说,也是通过这个研究,她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医理论和中医药都是值得深入采掘的宝库:“中医理论真的有可能指导我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发现,而中医药的宝库也会引导我们去做一些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开拓“蠲痹法”防治关节炎疗效机制研究新领域

近两年,倩倩星友聚焦“中医药防治关节炎”的研究。目前做的是五体痹到五脏痹的传变机制研究。痹者闭也,很多临床案例显示,表现为远端关节炎症的类风湿关节炎病患慢慢进展会导致内脏损伤(包括间质性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损伤等),黄帝内经有说法:“五脏皆有所合,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其入脏者,死”,就提示五体痹进入五脏痹就会预后不好,这和临床上的情况很吻合。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人要缩短10~15年。目前尚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症的手段。“我们就想探究内脏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是否可提前干预、预防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已在筹备开展队列研究,希望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人群每年随访了解其病变情况。预计1 000人,后面想再增加。目前主要在上海和江西赣州试点,等到有专项经费会慢慢扩大队列研究规模。”

10.3

梁倩倩研究员做实验

以上主要是根据和被访启明星梁倩倩本人的交流而整理的内容,倩倩还提供过一个更为正规的表述,这里略作摘引:梁倩倩领衔项目组团队致力于“关节炎病理变化和淋巴系统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淋巴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关节炎病理变化的方法学体系;提出了淋巴系统回流功能障碍是关节炎的主要发病因素;明确了关节炎急性期、慢性期淋巴回流功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通过改善淋巴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防治关节炎,开创了采用淋巴系统研究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的新领域;提出了“从痹论治”调控淋巴系统结构和功能学术思想,开拓了“蠲痹法”防治关节炎疗效机制研究的新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痹证”理论。

梁倩倩星友的故事,特别是她如今在中医药防治关节炎研究上的探索及成就,告诉我们要基于科学理性的态度,不断探究、从一个病种出发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把这种研究成果呈现给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并向公众传播。“中医药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玄奥,它是可以用科学加以解读的,也可以数字化,也可以自学习,包括形成人工智能的系列产物。我坚信中医和西医这两大系统殊途同归,早日汇合。”倩倩星友如是总结道。

侯璟琼、江世亮采写于2021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