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 。

18_副本

202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由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世界各地的饥荒和贫困问题,使农民只需利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养活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2021年3月,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水稻研究中心摔倒后入院治疗,但即便卧病在床,他仍然一直关注天气,监测水稻的长势。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他自称是一名农民知识分子,每天都要在田间地头待上几个小时,有时在研究之余还会到田野里演奏小提琴。他曾大胆地提出对农业计划进行微调,数十年后,他成了国家英雄。在长沙举行的追悼会上,成千上万人为他敬献鲜花,表达对他的哀思。

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发出了杂交水稻,其产量比传统品种高20%。在经历了多年饥荒和物资匮乏后,中国农业得到改变,中国如今的水稻年产量超过了2亿吨,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

袁隆平没有将自己的水稻种植技术限于中国,而是努力与世界分享。他除了向印度、越南和其他地区的农民传授如何种植杂交水稻,还与联合国以及总部设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2004年,袁隆平因为“丰富了粮食供应并创建了一个更稳定的世界”而与塞拉利昂水稻研究专家蒙蒂 · 琼斯(Monty Jones)一起,被授予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和培育出高产小麦品种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诺曼 · 博洛格(Norman Borlaug)被称为绿色革命领袖。在这场革命中,20世纪中叶农业领域取得的突破养活了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袁隆平的研究对水稻的种植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正是这种作物养活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乔哈尔 · 阿里(Jauhar Ali)表示:“杂交品种占世界水稻产量的15%左右,这都是袁隆平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中国将陷入饥荒。”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早年在重庆西南农学院学习农学。195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他的研究重点从红薯转向了水稻。当时,高产杂交玉米已经得到广泛种植,而袁隆平希望将杂交育种技术应用于水稻。由于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这给植物育种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粮食的匮乏进一步激发了袁隆平的研究兴趣。2011年,他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那时粮食甚至比黄金还宝贵。那段时间我从来没有吃饱过,这种痛苦的记忆永生难忘。”

20世纪60年代中期,袁隆平得出结论:雄性不育植株是培育出强壮、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关键。1970年,他和他的团队在海南岛找到了合适的雄性不育野生稻。1973年,他和他的团队利用海南野生稻和一种将遗传物质转移到商业品种的新技术,培育出高产杂交种,并于197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袁隆平首次在中国声名鹊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媒体对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水稻研究也从“少数专家的实验发展到千军万马”的新阶段。后来,袁隆平成为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并授权一家中国种子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2008年,袁隆平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在湖南传递火炬;2019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近年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耐盐水稻新品种。有人建议他改良稻米的口感或质地,但他认为自己仍然要专注于确保人们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计。他说,在他的梦里,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能够和朋友在稻穗下乘凉。

资料来源 Wash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