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北极苔原

北极越来越绿: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区的2倍,植被变得越来越丰富。实际上,这种代表鲜活生命的绿色却为人类拉响了警报——人类面临着气候变暖的巨大挑战。

然而,每每谈及气候变暖,你心中或仍有疑问,真的是人类活动导致这种变化的吗?气候变暖,是不是科学家的危言耸听之词?或者,你也好奇,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阻止气候进一步变暖?

1

气候变化不一定是人为导致的,回顾地球的漫长历史,气候变化事件不胜枚举。据科学家判断,仅在过去65万年间,地球就经历了7个冰川进退周期(glacial advance and retreat),离我们最近的冰河时代结束于大约11.7万年前,标志着现代气候时代的开始。

这些气候变化大多与地球轨道变化导致获取太阳能量的情况改变有关。此外,火山爆发和大型陨石撞击等事件也会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眼下正面对的全球变暖趋势毫无疑问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产出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在内的温室气体。

地球大气层会吸收一定太阳能量,并将其中一部分反射出去,吸收/反射量取决于大气的化学组成,大气内温室气体越多,吸收的能量就越多,大气(以及地球本身)也就越热。

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猛增,大气成分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这一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现阶段的大气CO2、CH4以及N2O的浓度已达到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

温室气体介绍

CO2:二氧化碳会顺着火山喷发等自然过程进入大气,也可在人类活动(例如燃烧化石燃料)中被释放,算不上最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却是最主要的、存在时长最久的、来源最丰富的“人造”温室气体。

CH4:甲烷是天然气、煤层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其天然源主要包括湿地、白蚁和野生反刍动物的活动以及海洋等,人为来源则以垃圾、生物质燃烧、垃圾填埋场和化石燃料等为主。从分子角度看,它的活性比二氧化碳高得多,但在大气中的含量更低。

N2O:一氧化二氮主要源于农耕活动,例如使用化肥或燃烧生物质及化石燃料,是一种“烈性”温室气体,其暖化效力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不过产量低于后者,且停留于大气的时间更短,仅114年左右,而二氧化碳最多能待1000年之久。

H?O:如果在温室效应的功劳簿上排名,水蒸气毫无疑问稳坐头把交椅,但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并不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如果地球大气变暖,它的含量会升高,可与此同时它成云或降水的频率也高了。人类活动确实在改变水蒸气的循环,但我们通常不认为这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它只是一种增强机制。

CFC:氯氟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工业合成化合物,也属于温室气体,它的生产和排放受到国际协议的管制。

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本质就是变暖)正在飞速加剧。如上图所示,过去30年间,年度温室气体指数从1990年的1.0增至2020年的1.45,辐射强迫增加了大约30%

凭什么判定气候变化确实由人类造成的?

正如前文所述,气候变化打从人类还没出现那会儿就频繁发生,我们怎么确定眼下的全球变暖是出自人类的手笔呢?或者说,我们凭什么认定气候真的在变暖呢?

一方面,气温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是测量数据告诉我们的。人类测量地球温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测量的覆盖范围和精度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不必怀疑升温趋势的真实性。

此外,温度数据还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并不“统一”——有些地方可能会急剧升温,而另一些地方却保持相对的凉爽,甚至还可能略有降温;但平均而言,全球气温确实在较快且稳定地升高。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1880年以后,陆地和海洋的综合温度平均每10年升高0.07摄氏度;最近几十年,每10年的增温速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达到0.18摄氏度。

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基于数据判断升温速率翻倍的最主要因素是更多进入大气并驻留其中的温室气体。

现阶段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是直接测量(可以借助卫星等工具),二是根据人类活动情况估算排放量(可以做到相当准确)。通过这两种方式得到的数据显示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急剧上升,还于几年前突破了一个里程碑(悲)式的数字——

根据IPCC于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使地球变暖的可能性超过了95%;过去150年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上升到百万分之414。高达46%的增幅着实慑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温度也会跟着升高了46%。实际上长期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及地球温度都相当稳定,原因在于以森林和海洋为代表的碳汇能吃进绝大多数排放物,帮助地球实现碳量平衡,维持温度不变,但近几十年过于迅猛的排放增长令碳汇补救不及。

二氧化碳含量与温度的相关性

通过研究确知问题所在是一方面,让更多人相信问题存在并为此发起行动却是另一项完全不同的艰巨工程。不妨用吸烟有害健康来打比方:老百姓们从听到“吸烟可能诱发癌症”到真正接受这个科学结论,中间经过了数十年。

关于地球变暖的自然原因,太阳辐射变化,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变动,火山喷发以及诸如厄尔尼诺暖流这样的反常自然现象,都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但其重要性远小于人类活动——甚至有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自然因素引发了轻微的地球降温,这进一步表明是人类在令地球过热。

人类正在品尝恶果

很多人觉得人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气候问题,但实际上它已迫在眉睫。

现在的气温比工业化之前的高了整整1度,有记录的20个最热年份都发生在过去22年中。

增加的热量中,90%被海洋所吸收

根据《气候状况报告》,1971—2010年期间,地球上90%以上的变暖发生在海洋中。海洋热量的增加正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和珊瑚白化,以及冰川融化。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海洋表层水的酸度提高约30%,这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多地被海洋吸收——海洋上层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每年增加20亿吨左右。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厘米;而过去的二十年间,上升速率达到了上世纪的2倍,且每年都略有加快。原因有二:一是水的体积会因温度升高而变大,二是更多的冰川融化带来了更多水量。

按照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的说法,1980—2018年间的冰川损失量相当于从每个冰川顶部切下了24米厚的一块冰

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消融尤为明显。NASA的数据显示,1993-2016年间,格陵兰岛每年平均损失2860亿吨冰,而南极洲同期每年融化约1270亿吨冰。

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英国气候政策网站Carbon Brief近期表示,在过去20年间发生的355个极端天气事件中,有69%是很可能由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造成或加剧的

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干旱、供水问题、飓风、农业产量下降、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已造成惨重损失。从人类健康到饥荒,再到气候难民,我们深切地感受着这些恶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最近有研究显示,美国在过去10年间因气候问题损失了超过3500亿美元——如果考虑它的健康影响等隐性成本,这一数字还会大幅增加。更为严酷的事实是,这几千亿美元的损失与未来的灾祸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

另一项研究估算,气候变化可能使发达国家每年损失其GDP的10%。

气候问题会有怎样的未来?

科学家们很笃信全球温度会在未来几十年内的持续上升。IPCC预测,如果现有的发展趋势保持稳定,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3~4摄氏度。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各个地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有些国家更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且会随时间变化。总体而言,气候变化的净损失成本可能非常高,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会从30厘米增加至2.4米,伴随海平面增长的还有潮位升高、地面沉降和风暴潮,许多地方的洪水问题也将恶化。

2020有研究团队发文指出,北冰洋可能在21世纪中叶到来前的夏天变得基本找不着冰块。他们分析了40种不同气候模型的结果,其中大多数模型都估算北极海冰将会缩减至不到100万平方公里(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几乎没有海冰的水平)。

我们如何阻止气候变化?

为了阻止气候问题继续恶化,我们需要全球合作。

2015年,19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一致同意将全球气温增幅控制在2度以内(相比进入工业社会之前的气温),并尽一切可能追求不超过1.5度的目标。

升温2度被认为是引发灾难的阈值,而如果能控制在1.5度以内,情况会理想很多。

IPCC预测,如果气温升高1.5摄氏度,超过70%的珊瑚礁将死亡,如果是2度,几乎所有的珊瑚礁都会消失;此外,1.5度相比2度,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缺水问题的人口比例会低50%以上。

IPCC曾于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要达到1.5度的目标,就需要“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能否完成这些前所未有的变革有待时间验证。

事实上,《巴黎协定》之后的故事发展根本不如预期,甚至与目标南辕北辙——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在兑现承诺,有的更是破罐破摔带头离场。

当然希望犹存。参与协定的各国必须每5年更新一次气候承诺,而2020年就是他们更新承诺的时候。以摩洛哥、印度、哥斯达黎加和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或集团做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承诺。

END

参考资料:

Climate change. Facts and figures behind mankind’s greatest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