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给出的回答最率直的。人工智能领域里的研究人员正试图教会计算机一点精妙性——把人类思维灰色特征的形色译成密码。一种正在产生良好效果的方法就是“模糊逻辑”。

水泥窑使用的微处理机的控制器就是最成功的应用范例之一。世界最大的水泥窑机械制造商之一、哥本哈根的一家叫弗 · 尔 · 史密斯的公司,一九八O年开始销售一种自家研制出的产品。水泥窑是圆柱状的膛室,其长度为三百英尺左右,窑内石灰石和粘土在大约摄氏一千度的温度下起反应并形成小块的炼砖矿,尔后,将它们碾磨成水泥。窑内的状况如何只能采用六种测试法来确定。不过有经验的操作者学会了怎样利用仅有的这些有限信息来细微地调节此窑。

有关窑内状况的完整数学模式太复杂了,而通过监控操作者来了解情况的程序,发现错误并纠正程序又太刻板。丹麦的研究人员通过采访操作者来获得表示如“石灰成分高”,或“窑内驱动转矩低”这种概念的模糊逻辑成员曲线。微处理机根据这些曲线测出复杂语句的真实价值,并决定石灰成分或驱动转矩应增加或者减少多少。虽然,微处理机的工作成效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成效几乎相同,但是它却能够(与人不同)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二十四小时。

目前,有十二位模糊逻辑操作者正在欧洲和美洲经办窑。迄今为止,经验表明,计算机能在安装后的一年内赚回本钱。

其他一些正在进行的模糊逻辑的应用有:

日本日立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试验一种校糊列车司机,它能使列车达到安全、舒适、节能的最佳速度。

在保加利亚索非亚的工业控制论学院,模糊计算机正指挥着机器人沿金属接缝进行弧焊。模糊逻辑确定视野内的每一边缘状点的情况如何。这比使用灰度等级上的固定阈值来触发边缘感知器精确得多。

[戴维林译自Economist,1985年3月30日]

发展高技术以后

技术的长足进展,也给社会带来属于它们本身的问题。即使人人都掌握了一(几)门技术而生活着,但也还是有着“人被技术控制”的问题,而且技术愈进步,问题就愈难解决。要使技术、社会与人类协调一致,以消除“老”与“新”之间的对立,何去何从,目前还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来。

——《Japan as I see》,Abdus Rahman(希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