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未解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使地壳的巨大板块永无止息地运动?

—个较早提出而现在仍然流行的解释是:是那些在洋底之下关键部位升起的半熔融岩石组成的热拄在撕扯板块。

如今,积聚起来的证据却支持另一种叫做“板片下拉”的假说。这个理论认为,板块之所以被拖动是因为冷而致密的海底板片在地震和火山喷发频繁发生的地带发生了下沉。这种地带可能包括阿留申、日本以及南美西岸。一条置于水面之上的毛巾,当其一端浸饱了水而下沉时就会拖动毛巾的其余部分,板片下拉所产生的作用与此相像。

对上述观点的支持是由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P. Patriat和José Achache提供的,这种支持的基础是Gallieni号和Marion Dufresne号两条科学考察船在印度洋洋底上所做的为期15年的地磁填图工作,当大西洋洋底沿着统一的一条线即大西洋中脊裂开时,上述填图工作表明,数百万年来,印度洋底的扩张却是沿着在印度洋中心交汇的几条这样的活动带发生的。

海底上的地磁记录可以用来作板块运动的时间表。对它们的观测表明,约在4400万年前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近乎是全球规模变化。这次变化被认为是在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时发生的。

板块运动的图形发生过好几次全球性的变化。太平洋底的运动就曾从向正北方向变到了向西北方向。这使由于太平洋板块在一个深位火山源上越过而形成的海底山链的方向发生了弯折。夏威夷群岛是新近才在上述火山源上形成的。

在印度洋,从印度尼西亚一直延伸到大洋中央的那条洋底扩张带上的所有活动已经停止,它以前曾是印度和澳大利亚逐渐分离的标志。当分离活动停止而原先的陆块变成一个统一的板块时,现在与向北漂移的印度同为一体的澳大利亚开始与南极洲快速分离。

由于澳大利亚与印度之间洋底扩张带的活动显然是由于碰撞才停止的,因此两位法国科学家断定,作用在板块上的力并不来自扩张带,而是来自印度底下海底发生沉没的地方,遂提出了“板片下拉”作用。

两位法国科学家根据他们的地磁年代表以及其他线索推断,印度在碰撞以前向北航行了300 ~ 600英里。碰撞期间因强烈挤压以及某些地体潜入亚洲之下(这可以解释西藏高原为何会这么高)丧失掉了大约宽达1600英里的陆地。

这个过程大约是在5400万年前开始的,那时候,挺进中的印度扫掉了南亚外侧的一座火山岛弧,它们的残体如今分布在克什米尔的Ladakh地区周围。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逼近亚洲,开始钻入后者之下。当4400万年前俯冲活动停止时,大陆之间碰撞的整个效应便使得板块运动发生了全球性的变化。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198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