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寿命受遗传基因的限制

生物都有各自的寿命,这是根据经验知道的。有记载的一些动物的最长寿命:牛30年,山羊18年,长颈鹿33年7个月以上,猪27年,马46年,印度像70年,犬类20年,鼠类3年6个月,猿猴30年,麻雀20年,金丝雀24年,鸡30年,野鸡26年,雁31年。鱼类中,鲫鱼30年,鲤鱼47年,鳗鱼15年等。而其中的鲟鱼也有152年的记载。

寿命与体重、脑重量比,寿命与到性成熟期的时间长短,寿命与代谢率等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但无论什么情况,人类都超出了这个范围。如果调查一下寿命极限与性成熟年龄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现引人注目的灵长类,大致为6左右。胎儿在胎内期间和类人猿几乎是相同的,但出生以后,婴孩比类人猿晚两倍成熟,也晚两倍衰老。其结果:人类的寿命比类人猿约长两倍(人95年,类人猿45年)。

支配动物成长速度的是调节遗传基因。掌握了调节遗传基因就抓住了衰老过程的主要关键。任何生物大致都有一定的寿命,这一事实暗示了制约动物寿命的遗传基因的存在。

幼儿的遗传特征成熟称为幼形成熟,这种特性对人类以外的动物生存是不利的,但它却是人类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年龄增加=老化 是时间的函数,假如正是那样,一定有支配老化的体内钟表。这个钟表能通过内分泌系统(激素)和自律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驱动。激素供给过剩,钟表转动就快,加速了老化速度,反之,老化减慢。动力源的激素(副肾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生长救素)推进了许多组织的老化速度。如果通过摘除下垂体除掉这些激素,老化速度就变慢。这就能推迟衰老,成为延长寿命的曙光。但这种方法缺乏可行性,因为作为老化对策,还必须考虑由于下垂体摘除后对人造成的其他影响。

老化容易使内环境稳定组织崩溃

有一份对美国克利夫兰大学医院的解剖检查记录进行再调查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对85岁以上的200个老人的死因进行了如下的分类:动脉硬化疾病24%(心血管梗塞15%,中枢神经障碍4%,忧郁血性心不全3.6多,大动脉瘤破裂1.5%),感染症17%(肺炎9%,其它8%),恶性肿瘤11.5%,外伤9%,肺堵塞6.5%,其它原因6%,没有断定死亡原因的26%,由于没有发现并发症的外伤死亡3.5多,如果包含这3.5%,在解剖的病例中约30多不能确定死因。

所谓老化,就是内环境稳定组织(使生物的内部环境保持一定的机能)的崩溃。该报告指出,医生必须把这个概念置于重要地位后诊断。高龄人往往比较衰弱,没有发现特定死因时记载为衰老,对于那些到了末期能断定的病态,例如支气管肺炎或败血症之类只要注明就行了,如果用这样的方针观察高龄者的疾病就比较实际了。

该报告认为:在解剖时,应对诊断老化的方法予以确认。例如测定胶原组织(胶原组织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组织,也称为结合组织,主要由糖蛋白分子组成)那样比较不活性巨大分子的特征,就可以知道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这个报告中对新的没有确定死因的症例,最初的解剖诊断是什么?临床死亡原因被认为是什么希望把它作为附注,这是因为对于衰老死亡诊断尚需进一步争议。

由于其它疾病引起的死亡应从衰老死亡中除去

引起重视,就能发现一般解剖例中衰老死亡的频率。我对衰老死亡的理解是:“由于老年人的内环境稳定组织崩溃,内脏器官没有特定的显著疾病和系统疾病的死亡状态”,然后进行研究。

首先,应观察衰老死亡原因的病理学背景。在外国的例子中有一份被认为是“衰老”死亡诊断书的503人的病理解剖报告,由于有的已找到了死亡原因的疾病,所以再诊断为衰老死亡就不妥当,并且这份报告对脑还未进行研究。

国内有东京都监察卫生所的调查报告,对解剖的65岁以上的男女病死者596人的死因进行分类,与当时东京都的死因统计比较,解剖后把衰老作为死因的仅占全部的6.9%,而当时东京都死因统计中衰老死亡是19.5%,这与解剖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次解剖,因为主要处理不自然的死亡例、突然死亡例,所以数字未能考虑反映一般的死因,然而,在诊断为“衰老死亡”的病例中,推断包含着相当多的其它各种疾患。

我从《日本病理解剖辑报》抽出临床诊断记载为“衰垂死亡”的427例,研究其解剖所见,其解剖结果可诊断为“衰老死亡”的只有5%。我国的一般死亡诊断中的衰老死亡,65岁以上是5.1%(1987年),这个数减去约1/2时(例如北海道、东京都、神奈川县等的水平),可以说得到了非常可靠的数字。

在各先进国家中,日本的衰老死亡明显地多于别国,而且,这个数字并不是最妥当的数字,只能说是近似数字,但由于国内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相同的原因,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纠正。

我认为,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老人医疗的普及,今后衰老的诊断将更进一步减少。

人的寿命极限最多是110岁左右

重要的是,与其衰老死亡,不如维持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现在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正在延长,女性为世界第一,男性也居世界第一、二位。寿命的延长很重要,但改善长寿的内容更重要。

现在,感染病等真正的急性疾病能克服,癌、心脏病、脑中风以及老年性痴呆等慢性疾病,正在变成疾病的主流。对于这样的疾病,可以开展包含改变生活方式等预防对策。其结果,由于脑中风引起的死亡将显著减少。

调查不同年龄的死亡情况可见,以85岁左右为顶峰,集中在临近前后的狭窄的年龄幅度(假如没有由于疾病和事故等引起的早期死亡),最理想的死亡曲线是生命力在壮年期与自然死亡之间狭小的曲线。这意味着直到临近死亡时期保持了良好的“生活质量”。

人的寿命,大约是110岁。100岁以上的出现率与文盲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3。代表长寿国的瑞典,至今还没有超过110岁的纪录。研究人员认为日本人可靠的最长寿命纪录是113岁。

这些人到多少岁还能过着精力充沛的生活,有待进一步统计。

脑的变性是老年症状的原因

人类的梦想是克服由于疾病引起的早期死亡,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充足的精力。随着年龄增长,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指标参数直线降低。例如以30岁作为100,测定可能的生理功能,发现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肺活量和肾血流在80岁时约降低1/2。维持生命必需的电解质和血糖值等没有什么变化,但很容易发生变化。

每年反复短期住院诊察健康情况,其间以5年以上健康的人们为对象作血清化学检查,根据该检查,同50 ~ 59岁的中年组比较,60 ~ 79岁的老年组收缩期血压升高,肥胖度降低;血清蛋白、白蛋白减少;胆固醇、尿素氮等上升。

从5年间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年组的变化并不严重,但老年组血压上升、肥胖度减少,血清蛋白、白蛋白减少。肾功能渐趋降低,基本的代谢功能也趋减退。

从老年人将要死亡前的平均值来看:色素9克/分升左右,血清胆固醇130毫克/分升,血清蛋白5.4克/分升,血清白蛋白2.6克/分升左右,这种内环境稳定机构的崩溃被认为与死亡有关。

内环境稳定的维持机能与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国外有人提倡老年症状群的概念。

从老年人的解剖检验例来看,除轻微的支气管炎和肺炎之外,未能发现死亡原因的不少。对没有发现死因者的脑进行调查,往往得到各种各样的老年性变化,因此,在无严重病因的死亡例中,不应该忽视脑的变性,它正在成为老年症状的原因。

脑的变性往往引起痴呆,痴呆与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关系。由于老化引起内环境稳定机能崩?,脑功能是否健康关系很大。对于调查死因,必须结合精神、神经功能二起进行研究。

例如观察生前有痴呆的人的死因,与变成痴呆的人比较,衰老和全身衰弱的诊断明显地增多。可是;如果考虑包含智能的问题,这并不是“自然死亡”。痴呆本身不是死亡的原因,但根据是否痴呆及痴呆的程度,应对死亡原因进行必要的修正。

对于自然死亡=衰老死亡就是理想的死亡这种说法还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为此,必须考虑内环境稳定与中枢神经功能(并非简单的自律神经功能,包含大脑新皮质)之间新的关联。

[科学朝日(日)198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