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政策已被重视

随着围绕科学技术的环境的变化,科技政策的重要性也提出来了。本文是日本《技术と经济》杂志以访问记的形式,请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研究所总主任研究员儿玉文雄先生谈90年代的世界科技政策。首先就科技政策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它的变迁谈谈看法。

儿玉:首先,从国际关系看,曾经有过国力即国防力的说法,而最近又到了经济力决定国力的时代。这种经济力的根底就是技术力,特别是在高技术登台之时,技术力制约国力已是当今的大变迁。

从国内来看,由技术造成的问题,如公害、能源问题等也可通过低公害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开发来解决。随着这种能用技术开发来解决技术所造成的问题的自信心发展,科技政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的生活应该更为富裕,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种富裕的感觉。要提高生活的质量,要有效地利用技术。广而言之,为了开发社会而应用技术问题上,从1970年起即进行了各种试验措施>但迄今仍未有好的效果,从而成为留给今后研究的课题。

为了把产业领域开发的技术运用到社会和生活领域方面来,势必产生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是否不一样的疑问。进一步看,为社会开发的技术即便由产业部门来做,产业部门也未必会用它,所以会出现缺乏动力这种在新技术开发上的组织系统的大问题。

这里暂且不谈最后一个问题,就从国力就是技术力,和技术本身造成的问题又能通过技术解决掉这两点上,日本已取得成功,而且也被世界所重视。基于这种认识,世界对技术或科技政策的观点已经改变。也就是说,科技政策从各种意义上讲,已成为国家政策的基础。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课题

——有关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动向及问题

儿玉:在日本我想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科学技术政策的整体来看,必须注重基础研究,但正如曾经论述过的那样,即使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在日本的僵硬的研究体制下,也不适合基础研究。例如,在大学里的讲座费平均分配的平均主义体制,就有议论认为非改变不可。像这类事实,我认为正好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改变组织、体制结构的话,对基础研究即使增加预算也可能没有效果;而如果研究费用多了,则当今的体制自然非考虑改变它不可了。如果研究费用一举增至10倍,就不得不考虑进行重点分配。原来那种绝对平均的分配方法只是经费少才造成的。

第二、产业技术政策中的个别技术早已作为日本的政策在进行考虑。以往的技术革新一般总是突破技术障碍而产生的,但最近却有一 · 种形式,即由几种技术融合一起产生。具体例子有机械电子学、光电子学等,这样一来便出现了网络组成,如何将技术融合等问题。对日本的科技政策来说就还存在样式问题。在材料开发方面最近出现了不光是材料制造厂来进行,而且由材料用户来进行技术革新和材料设计的情况,这也可看成一种新形式的融合。

第三是核能开发、宇宙开发等大项目、大科学的问题,也就是出现了日本追求独立性和为世界做贡献的问题了。以太科学为对象的技术,基本上还不明确究竟怎么样才会成功,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因而也十分花钱;以一国之力不可能进行所有的工作。所以自然会出现这样的提案,即通过各国协作共同追索这所有的可能性。当然在这种结构中,日本追求自己的独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究竟什么样的技术能解决社会开发问题?以往的产业技术开发体制是否合适?我认为在改善组织体制上必须根本改变设想。

——在技术应用于社会开发问题上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儿玉:技术开发的重要问题是必须明确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确实需要的。我把这叫作需求结构。这个词在10年前就已运用,也就是彻底弄清规格十分重要。

有一个常举的例子:说起录像机,日本现在已经称霸世界。其实美国的安佩克公司早就在广播录像机的制造上起步了,只是日本把目光放在家用录像机上,并以与安佩克公司不同的技术和方式进行了开发工作。另外,液晶技术也是美国RCA公司发明的,但在显示技术上多数的评价认为显像管显示方式要比液晶来得优越。只有日本的钟表制造厂和电子计算器制造厂认为计算部分的集成电路几乎不消耗多少电力,在显示计算结果方面也希望能寻找到不费电的简单显示,于是液晶技术给用上了。总而言之,“需要”明确之后,技术开发也就能向前进了。

在产业方面也一样,根据明确了的需求,就能开发出所需要的技术。但在社会系统方面,所谓需求或者可以作为技术规格那样明确的主体并不存在。城市下水道处理也好,城市交通系统也好,民间既非用户也非建设主体。建设主体是地方自治体的国家,这里并不存在需求明确的(技术人员)团体。但是明确需求占据研究开发工作的一半。从技术政策的角度来看,忽略了明确技术规格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但是当今的高技术时代,技术问题已不成其为瓶颈问题,而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倒是成了瓶颈#在技术用于社会开发方面也同样存在制度上的问题。所以,若日本能解决制度问题的话,利用新技术进行跃进,那么超过欧美先进国家的生活水平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在运输、通讯等基础行业中,线性电机和高分辨率电视设备正在形成。此外如电线杆地下化,超导技术等系统技术埋入地下,则就有可能降低成本,今后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的下水道处理时,负荷已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可考虑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采取与之不同的合适的下水道处理系统。

世界科学技术政策的作用

——追求多样性和多极性

——面向21世纪,请谈谈世界科学技术政策所追求的作用。

儿玉:如上所述,科学是具有世界性的,但技术是否具有世界性便存在疑问了。客观地来看,从如何开发这一点出发就绝不是世界性的了。因此,面向21世纪,世界科技政策所追求的作用是多样性的。

而另一个则是多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技术上很明确的是美国的霸权。由美国开发,其它国仿效。但是日本在民用技术方面成了突出的国家;像意大利那样对技术有独自使用方法的国家也出现了;还有像南朝鲜那样,充分吸取高技术时代的特征来选取技术开发战略的国家也出现了。

因此在考虑世界科技政策时,面对21世纪的最大课题是在多样性和多极性中,如何协同前进的问题。作为我个人的提案:最好是把各种各样技术的取舍扶植问题由各国分担来开发的方式。

——环境科学、技术的东西问题

儿玉:对共产主义国家实行出口限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规定了限制出口的清单。这些虽未公开,但看来是一些不考虑技术的人制订的控制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与研究开发新产品有关的情报中,究竟必须开发什么的情报占据了总比重的一半乃至一半以上。

例如,某个电机制造厂的人偶尔在晚饭时从电视节目上看到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的早期液晶数字显示技术。于是他想:“啊!这样也可以呀!”以后只要自己去考虑就行了。这么说的意思就是了解有通向顶峰的道路这一情报比什么其它情报都重要。从这点来看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清单,它只是指出有可能流出的清单,而并没有限制流出的手段。若从技术开发的过程来仔细分析之后,认为确实需要限制其流出的话,就必须考虑比它更有效的限制手段才好。

但是,西方的技术对东方是否有效呢?刚才曾经讲过东西方的技术体系是不同的,因此从技术融合的概念来看,在某些种类的技术上如果缺乏理应具备的水平的话,技术革新便难于进行。所以在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疑问的。

——环绕科学、技术的南北问题

儿玉:从最近微芯片技术的竞争来看,几乎每过3年新产品即完全取代了老产品,如此急速的技术革新时代,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追上或者说能否有追上的机会?例如,东亚某个国家考虑到钟表是重要的民用技术,便花钱采取机械技术振兴政策,总算把钟表搞了上去,但从世界的潮流来看,钟表已用电子技术取代了机械产品,于是前面所说的努力便全部白费了。

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要按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匹配的技术或者可能生产的产品。例如,电力工业从来都是需要电力网的,但是太阳能电池可进行局部发电,从而可省去所必需的基础电网结构。另外通讯也是这样,以往的技术都需要通讯网才行,但现在有了卫星就可以不用网络而跟任何地方通讯。化学工业原来也是需要基础结构的。但现在的放射化学则只要有放射线照射即可进行化学反应了。生物技术方面也有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不需要基础构造的高技术领域。

这也就是说已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持有高技术所存在的特殊问题了。这就意味着日本可以用技术力量来对发展中国家做出贡献。进一步说的话,这将是提供日本技术水准的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电力网为例,在电力网完备的日本,无论怎样在太阳能电池上努力也无法降低成本,也就是说不可能在开发这项技术上花钱。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架空拉线的技术开发时,日本提出不需这些基础设施也能在技术上保证取得电力,那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有了技术安全保障了。

一一最近环绕科学、技术的知识产权的动向

儿玉:高技术时代的技术革新方式与以往的技术革新不一样。也就是说以专利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与当今的技术开发过程不相适应这点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软件可以简单地进行复制的情况下,想把现行制度稍加修改一下再使用是不太可能的。

进一步看,即使一个产品也是由多个技术融合而成的,并不是那一个技术所能制成的。所以技术也是一样,机械和电子合为机械电子学,电子学单独称一门技术的叫法已逐渐消失。

也就是说,随着技术革新的兴起,伴随的制度革新也应该跟上。这当然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力来进行。为此,对当今技术革新应如何进行的问题先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技术と经济,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