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学地球科学家张大卫(David Zhang,上图)领衔的一研究小组通过对华东地区900多年以来的冲突情况的研究,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寒冷期促使社会动荡,导致战争爆发。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8月出版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上。

张大卫及同事参考了大型纲要性书籍——《中国古代战争表》。该书记录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11年之间发生在中国的战争情况。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1000~1911年之间在人口稠密的华东地区所爆发的899次大小战争。

研究人员将有关战争的历史记录跟同期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对比。在过去的10年中,古气候学家参考了历史文献和考察了气候变化的指示因素,如树木年轮以及冰芯和珊瑚骨骼中的氧同位素,重新构建了过去的1000年中气候变化的记录资料。张大卫及同事将多重研究的数据资料结合到一起,从中发现在1000~1911年之间共有6个主要的温暖与寒冷阶段。

然后,研究小组将战争爆发的频率列表,并分为三类:异常高发期(每10年多于30次),高发期(每10年15至30次)和低发期(每10年少于15次)。所有战争“异常高发期”的4个10年,以及绝大多数战争“高发期”阶段均与气候的寒冷期一致。战争与气候的这种关系在南方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许是因为南方的人口密度较大和由于寒冷引起的人口南迁造成的。

两个特别寒冷的阶段(1448~1487年和1583~1717年)突显出来。在第一个特别寒冷阶段,中国的很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饥荒,明朝官方镇压了很多省份的叛乱。第二个特别寒冷初期,大雨和洪水破坏了农业生产,在随后的饥荒年代里,人们被迫吃树皮,甚至吃大雁粪便里的籽粒。

在1620~1640年之间,地球气温降至自公元1000年以来的最低点。在中国,巨大的洪水过后,又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旱灾,不断发生的饥荒造成了大范围的饥饿、死亡。1644年,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张大卫解释说,在温暖期人口数量增加了,而寒冷期所造成的情况是: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可耕种土地减少,家畜草料短缺,农业产量降低,因此根本无法供养众多的人口。各种资源的短缺促使了农民的暴动,动摇了当朝的政权。中国的改朝换代几乎都是发生在寒冷期。

张大卫认为自己的研究跟正在变暖的世界息息相关。根据预测,全球未来的温度将会逐渐上升,而膨胀的人口也许不能够适应生态的变化。张大卫解释说:“动物主要是靠迁徙、饮食变化和减员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而其中减员的途径包括饿死和自相残杀。但人类有更多的适应性选择和社会机制,如计划生育、商业贸易和技术革新。一些机制对于人类是有利的,而另一些却是有害的,如战争。战争就如同动物之间的互相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