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能勤

 

  贾能勤(上图)是我最新认识的一位启明星朋友,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他此次入选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课题:“多功能碳纳米管生物载体系统及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但对他这些年的求学研究之路有所了解后,我觉得有某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我俩年龄有很大差距,但彼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处世的方式有共同之处,如对启明星计划作用的理解,对交叉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对科学文献的浏览、阅读兴趣,等等。
 
  贾能勤是1987年从湖北考进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生班,就读于生物化学工程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湖北工作,从事化工产品研发。两年后不甘平庸的他报考了母校并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当时因录取名额限制而被调剂到上师大。如果说当时贾能勤是在无奈中接受这一安排的话,现在来看他觉得实际上是一种幸运。上师大作为市属高校,这些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对青年优秀人才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非常大,这些都是后话。
 
  贾能勤的研究生专业方向是电化学,学习期间在该领域知名学者章宗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里开展科研工作。96年硕士毕业后贾能勤选择了留校任教。
 
  2000年,刚满30岁的贾能勤作为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由学校公派到美国波尔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进修。这期间,除了英语长进、眼界开阔外,美国同行的一些优秀创新工作激发了贾能勤更加浓厚的科研兴趣,使他强烈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学术上有更高的追求,遂立志读博。
 
  回国后第二年即考取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一边在复旦进行博士论文的相关实验,同时还在上师大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当时他女儿很小,复旦、上师大两校又相距较远,所以读博三年期间,辛苦自不待言。在职读博一般需要4~5年,但小贾不仅按时三年毕业,而且他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优秀。
 
  复旦大学化学系三年读博,使贾能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真正对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是从复旦开始的,复旦的气氛感染了我,而且我是在职读博,求学的方向非常明确。复旦电化学专家江志裕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复旦的学习研究氛围很好,同学之间经常讨论的是谁在什么杂志上发了文章,包括杂志的影响因子等都是这里议论的话题。看来读名校确实是有道理的。”
 
  让贾能勤感觉好的还有复旦的学术氛围和文献环境,“这里经常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师来讲课,复旦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旁听各个学科的学术讲座。
 
  复旦三年求学使贾能勤确定了生物电化学的研究方向,他的博士论文是“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电化学研究”,这实际上是一个集材料、生命和电化学的交叉学科,即为日后研发生物医学和环境检测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等生物电子器件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在复旦读博期间,贾能勤于2004年申报并获得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做的课题是“基于碳纳米管的蛋白质固定及其生物电化学研究”。在启明星计划资助下,他围绕这个课题一共发了6篇SCI文章,最终启明星课题结题时被评为优秀。
 
  谈到启明星计划对自己的帮助,贾能勤说了一段话:“我当时科研经费很少,是启明星给了我研究生涯中第一次机会,我前期的工作主要是靠该项目经费支持。现在课题经费虽然多了些,但我还是很怀念最初的启明星的资助。”这番发自内心的话,让我心里一动,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启明星计划结束后,贾能勤的研究工作并没有仅仅停滞在生物电化学研究领域。博士毕业回到上师大,他有幸加入沈鹤柏教授研究小组进行科研工作,而沈老师在纳米生物技术领域中已有了多年的研究积累。
 
  受沈老师研究工作的启发,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跟踪国际科学前沿,贾能勤决定把碳纳米管和生物医学结合起来,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具体思路是,临床肿瘤治疗时,放、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损伤了人体正常细胞;而肿瘤的基因治疗,是以肿瘤发生相关基因为靶点,抑制靶向基因的表达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但裸露的反义寡核苷酸等治疗基因存在进入细胞转染效率低,易被核酸酶降解等问题。
 
  生物医学上通常用病毒载体导入,但会发生严重的免疫反应;非病毒载体脂质体细胞毒性相对较小,但基因转导效率相对较低。利用纳米材料优异的物化特性,贾能勤他们设想发展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高效安全无毒的基因运载系统。这个想法在2007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贾能勤而言,意味着又上了一个台阶。
 
  贾能勤上述以碳纳米管为载体,以反义核酸技术作为肿瘤靶向治疗手段的治疗思路,在体外细胞学试验的初步结果令人鼓舞。该研究通过采用层层静电组装的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双功能碳纳米管传输系统,这种传输系统同时负载了反义寡核苷酸抗癌药物和量子点荧光探针。
 
  实验结果表明,该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显著提高反义寡核苷酸的细胞转导率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率,并且以量子点作为生物荧光标记示踪了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能高效率地传递反义寡核苷酸进入肿瘤细胞。该研究成果于2007年在国际纳米科技顶级刊物《Nano.Lett.》上发表,并被《Nature China》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作为研究亮点加以评述,于2007年9月刊登在Nature网站上。
 
  聊到投稿,贾能勤说他更喜欢投国外高质量杂志,这主要是因为高质量杂志邀请的审稿专家大多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无论文章是否被录用,国外杂志的审稿人都会针对文章提出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贾能勤说这样的修改过程相当于与国际著名科学家之间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对作者帮助极大。
 
  有了以上工作的铺垫,贾能勤于2008年先后申请到国家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多功能碳纳米管生物复合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启明星跟踪计划等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他更好地朝生物医学应用方向努力,现在,他和他的课题组与瑞金、仁济等医院都有很好的合作。“我研制的这种基因载体系统最大愿望是能应用于生物医学临床,这样才能显示出其价值,但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目标,目前世界不少实验室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竞争非常激烈。”贾能勤如是说。
 
  贾能勤是在2007年破格晋升教授的,这得益于上师大鼓励优秀青年人才的一项政策,即对40岁以下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申报教授的可不受名额限制,在通过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对其学术水平的评审后,再经过打擂台,到校学术委员会答辩的方式,获三分之二赞成就可受聘。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贾能勤所在的化学生物学已列为校重点学科给予扶持。
 
  聊到这里,我明白了他一开始说的他很庆幸能在上师大发展,此话不虚!在这样的环境中,也由于他自己的努力,贾能勤目前已是上师大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生物学-校重点学科点负责人,环境科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和稀土功能材料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校创新团队主要成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以及J.Electroanal.Chem.,Electrochim.Acta,Material Lett.等多种国际刊物的审稿人。迄今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上发表和录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曾荣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就我而言,此次有幸和贾能勤相识相知,我感觉最深的一点是,他已经视研究为一大兴趣,而非仅谋生之手段。“事实上,这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旦你确定了走研究之路,你就没有什么休息天了,你会一直思考,除了睡觉、吃饭,就是科研了,看上去很辛苦,其实乐在其中。”让我们记住在上海师范大学,在中国的很多高校有一批类似贾能勤这样的极富潜力的,视科研为生命一部分的教师,他们迟早要改写中国科技的历史。
 

江世亮采写自2009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