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的5000名忠实代表于今年2月聚集莫斯科召开全会前的几小时,在克里姆林宫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苏联最新高技术的壮观景象一新的“和平”空间站,凌空一跃,这是进入轨道的最大空间站之一。“和平”是空间的基本单元结构,有多于6个舱的对接口。苏联的空间永久性住人计划初露端倪。苏联科学家说,到八十年代末,载科学家达20名之多的空间站将完全适用,它的工作不单是到冥冥太空对星辰神驰探幽觅胜。有两个舱将装配成第一个永久性空间车间和工厂,在完全真空的空间生产药品和工业晶体。

当代表们在全会闭幕后准备归去传达戈尔巴乔夫关于科技和工业进展的咨文时,又出现一个使代表们感到催人奋发的科学壮观。苏联的两个探测器已经发回了第一批哈雷彗星的特写照片。100多名外国科学家聚集在莫斯科以外的科研机构3留心观看定向发回克里米亚空间通讯中心然后经卫星直接传到莫斯科的电视图像。

著名的美国空间科学家卡尔 · 赛根在莫斯科观看了“织女星”探测器的宇宙航行,他说“我知道西方认为苏联科学落后的看法”,“但这里的展示无可非议,对人家的成功岂能不认账?”

西方的分析家从不怀疑苏联能在特定领域迎头赶上西方,国家科学系统的优点之一是可调动他们的科研资源,全力以赴应变,投入特定领域。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就是这样力挽颓势赶上西方早期独占鳌头的原子弹。此后便在战略上与美国成问鼎之势。

苏联人在符拉迪沃斯托科读到的《真理报》版面,是从莫斯科通过高技术卫星系统发送的。高技术卫星系统设在沙皇时代的莫斯科第44高等学校旧址。苏联人正在安装小型计算机,要在本世纪末使每个苏联小学生成为有计算机文化的人。

《真理报》要在全国发行,要使学校或世界上最先进的管道设计计算机化;像此等问题对于苏联都是最重要的事,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按发展国民经济的轻重缓急,消费品生产依然徘徊不前,本来就不妙,其地位之次要大有每况愈下之势。

在波兰团结工会危机之后,在美国禁止出口的项目中,有举足轻重的空压机,这是泵送管道中油气流的极其重要的设备。华盛顿曾以为这样一来就会使西伯利亚管道工程低头就范。岂料苏联重新设计制造出他们自己的空压机,提前实施管道工程的预定计划。现在他们将削价出口空压机抢美国的生意。这是使美国大伤脑筋的一例。

在医药的某些(尤其是显微外科)方面,苏联是一个国际猎手。在纯理论研究方面,难以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学权威里尼德 · 康特诺维契争高低,他所从事的计算机理论和以线性程序设计为基础的原理,受到西方的尊敬。

苏联在实验室之外有一些惊人之举。在乌克兰的基辅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有一座最先进的科研工厂——巴顿焊接研究所。因为需要建造耗资巨大的管道,把西伯利亚内油气送到苏联的欧洲部分和西方的工厂,销到市场去。

苏联在冶金学和焊接工艺方面刻意求新,西方国家趋之若鹜竞相购买特许证,苏联因而获得硬通货。英国北海的油流利用苏联技术铺设管道经水下上岸。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日本钢铁厂利用苏联在连续铸造工艺设计上的突破,正在向苏联付款。

苏联为了从西伯利亚拉铁矿石,拥有经改进成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机车。苏联的技术推销人员期待把以新型机车为基础的火车技术推销给西方,达成更多特许证交易。

在莫斯科大街上现在还不容易发现苏联科学威力的明显迹象,更不用说农村了。集体农庄的许多农民家里至今还没有自来水和浴室。苏联的小汽车依然仿照西方十多年前的设计。苏联的消费品(知电视机),按西方标准来看,都是些古董,虽然现在生产录像机,消费者却宁愿花高价买别人用过的日本货。

苏联的高技术迭出纷呈,美国说这只不过是要什么就偷什么的伎俩,哽噎难语不愿持平而论。

去年,一个苏联叛逃者献给法国政府的绝密文件表明,苏联已掌握了JBM-370计算机的原理图,仿制成“里亚德”计算机。按照苏联的计算,他们为研制美国F-14和F-18战斗机用的雷达火控系统,节约了5年时间和5500万美元。

自从二次大战以来,苏联的军事技术严重依赖西方。把空间站和弹头送入空间的火箭是根据德国人的V-2火箭设计改进的,美国火箭也是如此。事实是,科学历来是在尖端领域进行国际竞争。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科学家小组监视“织女星”探测器,搜集哈雷彗星的资料。一用以后,苏联科学家继之而来坐在欧洲航天局中心监视欧洲人的Giotto探测器。尽管里根批准出口高技术,日内瓦首脑会谈的成果之一是苏美联合研究核聚变技术,据称苏联在这方面显然领先。

苏联科学院副院长、戈尔巴乔夫的科学事务顾问叶夫根尼 · 维利科夫说:“国际合作是我们科学要走的道路”,“科学没有很多秘密。我们知道美国人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正在做的初步工作,有时候他们称为‘星球大战’。那样的工作我们也正在做:一些。我们正在研究激光、空间通讯,改进雷达系统,但我们没有考虑把一整套设备综合起来,也不按美国人正在试图做的那样由此而制成军事装备。”

“如果你能客观地、不失偏颇地综观世界科学,你就会明白,有些领域看起来我们是领先的,其他领域则是西方领先”,“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认为我们全体科学家共同努力也许是明智的做法。如能如此,我们就能相得益彰交映生辉了。我们愿向西方学习的一件事就是怎样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变成工业品,变成人们家里的用品,我们仍然是研究的多应用的少”。

[South,198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