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是一门崭新的、迅速发展的学科,它揭示大脑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以影响疾病易感性的方式。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制机体中外来物,如细菌和病毒。它与机体癌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易感程度取决于免疫功能状况。过去生物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一种独立的自我调节的体系。最近研究表明大脑会影响免疫功能,这意味着心理、情绪因素与发病有关。

临床医生和流行病学家早已知道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常常与心理因素(如应激)有关;而生物学家和医学科研人员直到最近才引起重视,并开始系统的调查研究。

前几年许多研究支持情绪与疾病易感性有关的看法。美国卡斯(Kasl,S.)等人对西点军校1400名学员作调查,应激是否对腺性热(由EB病毒引起)发病率有影响。调查开始时,三分之一学员无EB病毒抗体,说明以前未被EB病毒感染。以后这些学员中20%有EB病毒抗体,但真正得腺性热的学员只有其中四分之一。这种病发病率低。卡斯发现患病的学员绝大多数受到功课的压力。这些学员渴望高分,但功课并不出色。

对唇疱疹也作了调查。唇疱疹是HSV-I(疱疹复合病毒;型)引起的。携带这种病毒的人很少出现唇疱疹。在一群HSV-I抗体阳性见习护士中,科研人员发现那些主诉心情明显压抑的,第二年出现唇疱疹的明显增多。

首次对人进行心理免疫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根据一个公认的事实:近年来发现居丧人比正常人易患病或死亡。为了研究疾病易感性能否归咎异常免疫系统,澳大利亚巴特柏(Bartrop. R. W.)等人测定了26位近期丧偶人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丧偶两个月的人淋巴细胞反应比正常人慢。这表明心理、情绪极度压抑至少对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有害。其他研究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

上述结果还可作其他解释。居丧可能破坏睡眠、饮食习惯、加剧酒精、烟草、咖啡因和镇静剂等药物的吸入。这种行为也可间接影响免疫系统。如,饮食不足对免疫系统有害。

最近科学家开始注意日常生活应激对健康人免疫系统的影响。美国俄亥俄大学简妮 · 克可特 - 格拉斯(Janice Kiecolt-Glaser)等人调查了75名即将参加重要考试的医学生。科研人员通过观察血液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确定每个学生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考试那天学生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比一个月前明显降低。他们还发现教师对学生施加压力,学生唾液中抗体的分泌量就会减少,这也表明对免疫系统有害。

绝大多数实验表明动物受心激时,抗病能力下降,如催逼或电击小鼠,其对脊髓灰质炎、疱疹复合病毒和疟疾寄生菌感染抵抗力降低。连小鼠生活的实验房某些次要条件变化也会产生影响,美国华盛顿大学赖利(Riley,I.)发现,雌小鼠感染乳腺癌病毒后,如果生活在普通实验室只能存活358天,但生活在低噪音、无臭、没有干扰的特别“轻松”的实验室内、则能存活566天。

动物实验中最有趣的一个发现是,心理应激不一定都有害,有时还能增加抗病能力。如强行限制的老鼠对过敏性脑脊髓炎抵抗力加强。当猴子学门一个动作时遭电击,其对脊髓灰质炎抵抗能力加强。见到猫后的老鼠抵抗实验性诱导的关节炎能力增加。

为什么应激有时会增加而不是减弱抗病能力,还不清楚。应激的心理作用还取决应激刺激的时间长短。短期应激往往对免疫功能有害,而应激时间长则效果相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蒙杰(Monjan,A.)和克利克特(Collector,M.)对老鼠每天在不同时间用不能控制的噪音刺激,持续一个月,然后测其免疫功能。短期刺激减弱鼠淋巴细胞反应,而刺激一周以上的鼠的淋巴细胞却比未刺激的鼠活性增加。

大脑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心理免疫学中最有趣的是免疫条件说。众多实验明显地显示免疫反应也是一种巴甫洛夫条件式学习。通过行为反复也

能够引起条件性的免疫反应,这是某些心理免疫学家提出的看法,值得注意。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阿得(Ader,R.)等人在这方面居领先地位。阿得和克尼(Cohen,N.)做了第一个实验,反复给老鼠喝甜水(作为中性的条件刺激),同时给它们注射环磷酰胺(非条件刺激)。环磷酰胺对免疫功能有很强抑制作用。阿得和克尼用这种方法“训练”老鼠后,观察只给甜水后的情况。他们给老鼠注射产生抗体的羊红细胞,几天后,测定其在免疫竞争反应中抗体数量。只接受甜水条件刺律的老鼠比对照组产生的抗体减少25%。甜水能像环磷酰胺单独抑制免疫反应,因为甜水过去与那种药物有关,就像铃声会引起巴甫洛夫式狗饥饿感。许多实验室都获得了相似结果、这会引起另一个问题:条件性诱导的抗体反应是否对抗病能力有影响,换句说,这种条件性诱导有否临床意义?

为此,阿得和克尼又观察条件反射怎样影响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小鼠的生长。他们反复给小鼠喝甜水,同时注射环磷酰胺,以后定期给一些作过条件反射的小鼠喝水,以代替规定的药物。这些小鼠的自身免疫病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甜水可以作为药物的部分代用品。

如果免疫条件反射不是假象,其在医学上的意义令人振奋。医生用免疫抑制药防止移植手术后器官排斥和治疗自身免疫病。可这些药物往往有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能减少使用免疫抑制药的疗法都受欢迎。有一种可能就是像阿得和克尼的实验,注射非条件刺激的免疫抑制药同时配以像甜水这类无害的条件刺激。这样临床医生就能用水作为药物部分代用品。近来研究还表明条件反射能增加免疫功能,如增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免疫条件说虽然是争论的热点,还要回到生物学机理的难点。怎样用生物学机理说明心理因素影响免疫系统?传统的解释集中在皮质甾类激素上。血液中肾上腺释放的这种激素能与各种应激,包括心理应激相关。大脑区域视丘下部释放化学物质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质皮甾类激素。

美国芒特西娜医学校凯列(Keller,S.)等人最近研究表明肾上腺去除后,老鼠也因应激导致淋巴细胞反应减弱。因此皮质甾类不是应激与免疫系统之间联系的唯一物质。

心理应激会引起许多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介质(其中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加压素、睾丸激素、催乳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和脑啡肽)含量的变化,因而影响免疫系统,而且免疫细胞有结合激素受体的证据,即免疫细胞表面有识别每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当某些激素与受体结合,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而改变淋巴细胞的活性。心理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实际上就是靠这些化学物质。

最近科研人员把重点放在神经肽韵化学物质上,如β - 内啡肽和次脑啡肽。这种麻醉样物质是由大脑产生的(也可有机体产生),在应激时释放。科研人员发现白细胞表面有神经肽受体,神经肽还能改变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所以,应激时释放的神经肽对免疫功能有直接影响。

大脑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另一种可能是神经细胞直接传送递质。对鸟和哺乳类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详细研究表明,神经细胞与几种重要免疫系统的组织(胸腺、脾脏、淋巴结和骨髓)有关。这不能说明神经联系是免疫系统工作的基础。(试管中分离的细胞有多种免疫反应,而神经细胞没有)。不过,神经联系能调节免疫系统活动。

如果大脑影响免疫系统,那么倒过来又如何呢?换言之免疫系统变化会影响行为吗?瑞士癌症研究所巴士多维克(Besedovsky,H.)等人得到了这方面的间接证据。他们给老鼠注射羊红细胞使之免疫反应,_记录到老鼠大脑中各种变化。大脑区域下丘脑正中部神经细胞中电活性变化明显。老鼠免疫反应达到高峰时,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率下降,而且从大脑中检测到血液活性免疫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类似内啡肽的化学递质。巴士多维克提示这些“免疫激素”在免疫系统和大脑之间建立两条信息流。

大脑如何与免疫系统通讯?这方面研究还要靠免疫学家、内分泌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这些研究一定会给今天的生物学、医学带来诗人的前景。

[New Scientist 1987年4月9日]

——————

本文略有删节;原文题目心理学与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