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亮出的黄牌使人类的文明努力陷入混乱。但日本某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人类是能够采取多种办法使大气层中臭氧量的减少得以扼制,人为造成的使臭氧层高度上升并受到阳光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当某类“氟列昂(CFCs)”被鉴别为标准以下时,氯气就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魁首。然而,这位教授振振有词的余音未消,量的氯气由于火山爆发而毫无顾忌地、一股脑儿的腾空喷泻开来。大气层中的氧、氮或氢气也往往起着一种臭氧层的破坏者的作用。在整个大气层最顶层的臭氧约占总量的10%,估计约有3亿吨。臭氧存在于大气层中,并日复一日随着阳光对地球的强烈辐射而以各种形式增加或减少。不管怎样,这位教授还是颇有见地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更广泛和更深远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硕大的全球性问题。正如这位教授谈到的那样,不少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专家指出,由于各类因素的产生,正在不断加快或减少所谓的“温室”效应。无论用什么办法,这个世界似乎仍然在被一种所谓的“人口爆炸心态”压抑着,而且这种心态总是被某种恶俗和习性刺激吸引着,而不需要完美的真理、辞藻或口号。正如牛顿所说:“人类仍像在一片汪洋的海滩上把拾取的贝壳当作‘惊人发现物’的孩童那样幼稚”。

与时代、科学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各国都颁布了有关的保护臭氧层的修正计划。这些修正计划是由许多国家或国家团体按照眼下控制大气污染物质的国际统一标准提交的。这些令人惧怕的污染物质会引起地球大气层的臭氧层出现空洞,进而导致太阳辐射的致命的紫外线直接射到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上。

目前公认的标准是由包括日本在内的31个国家于1983年签署的所谓《篆特利尔条约》。这份《条约》声称,最迟到1999年,将使氟利昂的全球生产、使用量减少一半。

针对氟利昂对臭氧层的危害问题,一场更严酷的挑战由美国人提了出来。这些美国人声称,自1988年以来,新的危机一直在潜伏着,为了彻底根除这种危机,不能简单地认为10年后若真能减少一半的氟利昂产量而浅枕无忧。在19 S9年2月26 ~ 3月4日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继美国小组之后,欧洲共同体12国锋芒直逼臭氧层问题,同时也做好全力以赴应战准备。

欧洲共同体和非欧共体的北欧各国,针对《蒙特利尔条约》已经提交了本国的修正计划,《蒙特利尔条约》仍是最基本的检验标准。

正如一条东京消息报道的那样,日本自己的臭氧层问题修正计划已于1989年1月底,由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提交出。虽然日本的修正计划已最后拍板出台,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的计划一言蔽之,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治理方案,它尊重《蒙特利尔条约》绝大部分签约国的意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日本工贸部提交的这份修正计划草案里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削减被认为可能对臭氧层有害的每一种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这样,不仅要设法控制5种含氯氟烃即氟利昂物质,而且还要根据《蒙特利尔条约》,从现在起就要把“Halon(海隆)”有害物质也列入国际上公认的“黑名单”。(“Halon”,是各种有机化合物的一个总名称,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均由碳、氢、氯和溴构成)。但,日本的计划还希望控制氟利昂物质附带的更多其他基本物质以至危险性物质。

再者,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的修正计划,旨在按《蒙特利尔条约》限制的氟生产量的总需求,尽可能提前完成时间规定的既定目标。

正如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现在预测的那样,通过与日本各类产业集团的较为密切的联合研究,它们的目标是能达到的。将《蒙特利尔条约》变成日本官员的修正计划,根据某些修正案,目前已将日本的修正案提交给一个国际研究执行小组,该小组将于明年3月再次集会。

日本修正计划的6大要点如下:

1)如同《蒙特利尔条约》规定的那样,最好到1998年,按截止时间,使5类氟利昂分别减少50%的产量并限制使用,或到1995 ~ 1996年提前达标。另一方面,剩下的50%氟利昂指标,计划到1998年减少15%到2000年完全停止生产使用。规定的这5种氟利昂是:“含氯氟烃11、12、113、114和115”。

2)其他两类氟利昂不是《蒙特利尔条约》规定的,它们是氟利昂的基本原料,即四氯化碳一也控制、减少它们的生产量和使用量,并在一定时间内,作为正式的氟利昂物质加以限制。

3)Halon(海隆)被《蒙特利尔条约》列入“黑名单”的有Halon1301、1211和2402,它们虽然已被广泛使用、生产,比如用作灭火剂,但迄今开发的这类物质,仍然不符合任何规定标准。

因此,应该在1995与1997年之间(较于《蒙特利尔条约》规定的期限之前),使Halons的产量或用量达到减少50%的目标。再过2 ~ 4年在研制出用什么样的物质取代Halons物质之后,正好halons的截止使用期限到了,这时就要重新研究和确定彻底根除Halons的生产量或用量。

4)另外两种物质——1.1.1三氯乙烷,它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另一种氯化物;还有HcFc物质,一种仍在代替限用的氟利昂物质的有问题的物质,从保护臭氧层的角度来看,它们将被补入受限制物质的“黑名单”中。因而,考虑到即使它们对臭氧层造成轻微的危害效应,也要具体规定出生产和使用这种物质的截止期限,大致规定在21世纪中叶的某一年份。

5)具体说来,1.1.1三氯乙烷的产量和耗用量,至少在1991或1992年之前要“冻结”生产和使用,提前《蒙特利尔条约》规定的标准年限达标,并使产量减少80%,提前于法定的2000年禁用这类物质。

6)作为HcFc物质来说,它的产量或用量,要遵循“国际”监测法规,使它的产、用量置于监督之下。

目前,正如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推断的那样,欧洲共同体的修正计划提出,到1991或1992年,“黑榜”有名的氟利昂物质的全球产量和用量要减少50%。

这一计划在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范围内容易实现,因为使用氟利昂生产密封式气液产品,总的氟利昂消耗量,可以有效地得以控制在整个欧共体范围内,而且眼下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发出适用的代用产品。

但这一计划在日本和美国推行却颇具困难,因为日本和美国已把氟利昂大量地应用到电子线路的洗净去污和其他重要的工业用途。虽然目前已开发出某些代用产品,但这些代用产品的生产刚刚起步,离大规模的商业性生产相距甚远。

此外,欧洲共同体的计划,对1.1.1三氯乙烷不提出具体的限制方式,而只是建议“冻结”该物质的一定用量。

当时,即1989年1月26日,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在东京特意举行了一次由各界代表参加的引人注目的招待会。会上,介绍了日本自己的保护臭氧层的计划,并要求日本生产氟利昂等物质的诸多厂家以及大量的这类物质的工业用户通力合作。日本4家化学化工生产厂家的代表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这4家厂是专门生产氟利昂等物质的企业。另有47家消费这类化工物质的工业用户代表也与会。

这次会议的特点是,4家厂商提出了截止到1995年氟利昂生产的报告。厂家们将全力以赴大规模开始生产下一代新颖无害型的氟利昂产品,并就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的政策提出一个请求,即为将现在使用的氟利昂产品转换成新的无公害的物质,对于生产厂家的努力要由消费工业用户提供保险。显然,这种保险意味着税收或其他优惠条件。眼下这一条件正在磋商。

[The Japan Economic Review 199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