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之类的创新不可避免地开创了一种新的博弈,但是每种创新在实施之前应通过评估,或交由经济学家甚至国会先行就其对市场“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作出通盘考量。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也许就不至于陷入如此混乱的局面了。

 

从次贷危机谈起

  把时光回到2008年,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后,华尔街因此遭受重创,美国经济开始下滑,紧接着产生多米诺骨效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
 
  分明是美国人在按揭贷款上违约,怎么会引发世界经济体系陷入如此混乱的局面?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有多少经济学家就有多少种答案,甚至更多。相比之下,就其中的一种观点看来,为什么几乎没人能预见到这种局面?持有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最近发生的经济下滑问题不仅仅出在金融结构上,也与人们如何设想与构建经济模型有关。他们指出,主流经济思想普遍缺乏远见,因而未能捕捉到多少有些无序的系统本身的动态本质。
 
  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的外聘教授布莱恩·亚瑟(Brian Arthur)指出:“我们一向把经济视作一个均衡体,如今,我们才开始视其为不断变化中的动态系统。它是鲜活的、千变万化的,从未处于均衡状态。”
 
  也就是说,亚瑟把经济设想为一个不断演变的生态系统。以此为出发点,显而易见的是,自欧洲启蒙运动开展以来的对科学探索,同时也对经济理论起支配作用的还原主义方法,在对这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总是彼此孤立地分开检测,自然就无从探知彼此间潜在的、可导致剧变的互动。因为一些自组织系统,如同构成人脑的神经元和构筑蜂巢的蜜蜂等,都具有被称作突现性的特征。对此,试图通过检测整个系统中的某些部分来预测潜在的突发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科学家把经济设想为一个不断演变的生态系统

 

“凭感觉驾驭经济”

  就拿最近发生的经济滑坡来说,关于其发生有这样一种说法:伴随着互联网繁荣后IT行业的泡沫破裂,投资者们开始寻找安全的投资对象,而投资房地产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幢幢大楼拔地而起,购房者通过按揭贷款以及如今声名狼藉的次级按揭贷款。而作为金融创新,这些按揭被打包捆绑卖给了作为第三方的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赚到了钱,直至泡沫破裂。
 
  “在这个体系中,应该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理性的决定。然而,该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却是不可理喻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与社会学教授约翰·米勒(John Miller)说,“人人追逐利润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追逐最终使该体系出现了糟糕的突发状况。”
 
  在米勒等人看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突发状况的发生,而在于一些主流经济模型所呈现出的经济均衡状态且不会出现泡沫的假设。正因为如此,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经济的突现性这一要素几乎不具有预见力。
 
  包括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称:世界各国的领袖们都是在“凭感觉驾驭经济”。文中问到“华尔街精英使用的难道不是华丽的数学模型吗?”答案是“不错,但那是为了一个绝然不同的目的。模型只为私人贸易的潜在利润和风险而设计,没有人尝试过集合各种要素并进而深入探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已知有一种模型能轻而易举地复制这些泡沫。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布莱克·勒巴伦(Blake LeBaron)教授认为,一种模拟自我集成系统的所谓“以经纪人为特征的模型”,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泡沫。“在仔细审视了以经纪人为特征的金融模型后,你绝对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即危机可以说是广泛存在的,”勒巴伦说,“你必须随时调整才能克服其中的不稳定性状。”
 

军蚁给我们的启发

  勒巴伦认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循环,即先是复杂化,而后崩析、简化、重组,接着又开始一轮新的循环。事实上,不稳定性状在任何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中都无可避免地存在。
 
  以军蚁为例,它们在其生态系统中纵横驰骋,吞噬路上所遇到的一切,比如蛇、鸟,甚至牛;遇到溪流,便用身体搭起桥梁以便其他军蚁过去或聚成球状悬挂在树上,以及从事其他类似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们是自组织系统中的典型代表。
 
  然而,军蚁中的觅食蚁有时候却会被所谓的“循环磨”困住。即在接收到自身的费洛蒙信息之后(军蚁的分泌物,一种传递信息的化合物质―译者注),它们便开始在原地绕圈子,直至饥饿而亡。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导致自身崩析的费洛蒙信息时,自组织系统便显得很脆弱。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互动的。在上例中,有些蚂蚁在循着费洛蒙前行的同时,又在途中留下“跟我来”的费洛蒙信息――这种错误虽然只是出自一部分蚂蚁,但却被不断传导、放大,直至整个蚁群的消亡。
 

军蚁

纵横驰骋的军蚁其自组织系统也很脆弱

 

  当然,我们不是蚂蚁――尽管市场的运作方式与上述规律如出一辙。跟蚂蚁不同的是,至少从理论上说,我们通过规则的约束可以预见并拥有跳出“循环磨”的能力。但是,通常会有人假借政治来表达一种忧虑,认为过度干预会阻碍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应该让系统自我纠错,最终留给我们的将会是最有生命力的。
 
  反对者则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显然不适合经济生态系统。如果不对市场加以引导并实施不定期的干预――比如美国7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市场的波动足以摧毁整个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的设想无疑是对这一观点的支持。亚瑟如此评论说:“如果让市场运行得更好,就像任何其他的游戏或精彩比赛一样,前提是要有规则和裁判。”
 

使经济更具弹性

  最近的经济滑坡凸显了现代金融机构彼此间前所未有的高度关联。《财富起源》一书作者埃里克·贝恩霍克(Eric Beinhocker)说过:“危机前,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影响太大而不能倒闭’;危机后,人们转而讨论‘关联度太高而不能倒闭’。”尽管这种关联度提高了效率,创造了财富;但一旦发生危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比以往传播得更快,就像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波澜一样。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不稳定性状乃任何自组织系统的固有特性,那么,使经济更具弹性的途径之一就是切断其中的一些关联。
 
  米勒还以森林火灾的防火带作比喻,正是防火带的区隔才使大火不至于烧毁一切。而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则意味着需要判别彼此间的关联,使之透明。他认为,若能这样,一、二个机构的倒闭就不至于祸及大家。
 
  亚瑟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环境影响评估的金融影响评估机制。他说,像金融衍生品之类的创新不可避免地开创了一种新的博弈,因此,每种创新在实施之前应通过评估,或交由经济学家甚至国会先行就其对市场“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作出通盘考量。
 
  “如果我们早这样做的话,”他说,“也许我们就不至于陷入如此混乱的局面了。”
 

资料来源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