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技术的特征

众所周知,近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已伸向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开发批量生产型的优秀商品方面。美国出于军事需要,不惜重金开发出类拔萃的高性能东西,而日本却以批量型商品的优质著目于世,甚至美国国防部也很想引用日本技术。就以轴承、盒式录像机等为例吧,产量虽很大,其精密单位却很微小,为10-10。此精密单位原是用于波长的,日本却把它很好地应用到价值顶多10万日元的批量型产品上了,这是欧美都没有的技术。欧美诸国,用“飞利浦”啦,CRA*啦等向日本的盒式录像机挑战,结果败北,于是提出改比其他产品,如磁带、磁盘和激光带盘等。

磁盘的优点在于可瞬间获得所需情报资料,而磁带只能机械地转动,要获得某些情报,较花费时间。从这一点来说,激光带盘是一种很优秀的方式。

就上述方面而论,日本的“先驱者”(公司名)“胜利”(公司名)等各种会社也已不断生产出了较欧美优秀的产品。总之,日本的批量型产品领先于世界。特别是民需民生方面的商品,日本技术主导世界,显示了非常之进步。

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最早都是用于军事上的,后来才以民用的形式出现。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1947、1948年贝尔研究所开发了晶体管,后经不断改善,才形成了今天的集成电路,高密度集成电路,早先是以军用为目的。美国的尖端技术几乎都是从军用出发的。至今,美国国防部还设有高等计划研究所,这个机构仅付给民间有关电子方面的开发费用一项就达二千亿日元。

迪克公司凭借半导体,遂于1958年成功地开发了集成电路。这当初也是以军用为目的的。最早生产晶体管收音机的是迪克公司,但当他们想把收音机投放市场而作市场调查时,发现日本索尼公司的晶体管收音机已占据了国际市场,且质量比自己高得多。这也是典型一例。

因战败,日本全力开发非军事专用的,以民需为目的尖端技术,历时三十多年,这在科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日本的技术今天不是明显地开花结果了吗?从意义上讲,不是像苏美那样为呈国威而竞争。当然,像日本这样不搞贸易无法生存的小国家,不努力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不行的,即使在国内竞争也很激烈。纵观上述,可得出以民需民生为主导就是日本科学技术的最大特征。

日本化即是国际化

美国和日本的接触,战后开始密切。日本生产技术或研究开发的观点,很明显是从美国移进的,但细想之后,便觉无论何处又决不同于美国,质量管理方面来说,也日本化了,或者可以说,无论哪种技术,今天成功的均为完美地日本化者。这虽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进行的,但这种做法是国际通用的,所谓国际化绝非完全效仿,也不是讲一口好的英语,而是完美地变别人之长为自己的,因而产生了“日本化即是国际化”的观点。

方才讲到日本的批量型产品质好价廉,对此还存在着日本固有群落思想和集团主义。我对著名质量管理学老师戴敏姑讲了在日本的开展方法后,被怒斥为“背离教导”。总之,作业人员改善自己的作业方法以及与不同业种的人们一起搞科研,对提高日本产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是无聊的,因为判定作业标准是技术人员事,而作业人员按制定标准作业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与美国那种明确分工的做法不同,持各种观点的人却考虑对方观点,合在一起干,这对提高日本产品质量起了推进作用。

以社会、国土为背景的技术

1969年,我去“阿波罗”发射基地,当时深感日本是不可能完成“阿波罗”工程的。六十年代初,美国总统在就任仪式的演讲中说,美国下一个开发目标应是宇宙和海洋。“阿波罗”的发射,在当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需开发的项目达1300个左右,但这项伟大的业绩终于在1969年出色地完成了。

美国的科学技术都是以美国的社会、风土历史背景发展起来的,“阿波罗”技术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是日本开发“阿波罗”,未免有点勉强。相反,有些东西是日本的拿手好戏,甚至可以说非日本不行。眼前一例,美国在拼命地搞高密度集成电路,但故障发生率与日本总相差 ~ 段距离,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日本。

这种集成电路,要在数厘米的角落上,正确地装上近一百万个电子元件的技术,也许与日本的古老的文化有关。即使看了这种镶八丹精的文化或人与机械的对应方法,欧美人获得的印象也和我们不同。

日本人对人间、空间、时间等所谓间的概念也与欧美人不同。“走廊”、“客厅”在日本建筑上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出乎意外地渗进了各个技术领域。尤其在情报、印象型技术中,反映了日本的古老文化。

日本人和自动装置

机器人,连日本基本构想委员会也认为成问题,欧洲人称日本的机器人的出口为失业输出。的确,使用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量产品一下子涌进欧洲,被非难为“集中豪雨”的出口。其实日本人的技术、机械、自动装置,并非只是为了经济,在日本,人与机械的关系比欧美和谐,但这也是属于全人类的。以前,木偶戏中精制的木偶人,不久加入铁后,其内涵发生了变化,日本人将这样的艺术和生活乐趣大量吸收到尖端科技中了。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先生开发了能自读乐谱、自己演奏的机器人。

离密度社会的产物

关于日本科学技术的背景,我认为并不存在高密度社会问题,迄今日本的现代化,利用了当时的尖端技术,但不得不承认交通是最大的支柱。高速公路的建成,新干线的开辟,使运输量和速度都大大提高。今天,县厅所在地都建有可升降喷气式飞机的机场,成了交通命脉。由临海工业转入了临空工业时代。半导体等利润高的产品,使用飞机运输很合算。在日本,私人也拥有小汽车,形成了汽车海洋。

在日本这样的小国家,密密麻麻地集中着三千万辆汽车,这种状态能维持下来,能说不是高密度社会的了不起的智慧吗?相应地,工厂地带和汽车排出的废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公害。但公害防止公司日本居世界第一,汽车排气限制日本也是先驱者,开发了燃烧率高的汽车。

日本最先解决了石油危机,这使欧美人十分惊奇,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转入了日本研究。

联邦德国的中国研究者的意识中,黄祸论依然顽固存在。日本充其量只有一亿多人,即便强大起来也不致统治世界,而中国拥有十亿民众,若养畜了强大力量,后果如何?法国总统令自己的斯达普公司开展日本研究。法国是个傲慢之国,当然不会高呼“问日本学习!”,但他们确实在研究日本,结果总统指令斯达普公司“引进日本的机器人”。

美国又怎样呢?华盛顿大学非常热心于日本研究,哈佛等大学更是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在研究日本。

与自己长期的经验,优点,具体情况相结合

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在日本有一种独特的未来论,并据此很早以前就振兴了情报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比如说,钢铁产业等很好地运用了情报技术,促进了省力化,省能化。石油危机更加快了日本的腾飞。这就是他们的分析。外国人过分地认为日本的成功是情报活动。诚然,在国内外严酷的竞争中,日本人做了很大努力,但日本人并不盲目地按某种信念行事,这也不是日本人之长处。日本人善于越过已发事态,极现实地行事。欧洲人办事爱以自己的信念、哲学为背景,想当然地认为日本人也同他们一样,且得出日本情报社会论的背后是佛教的结论。其实并非如此,而如中村元先生所说:尖端技术也必须和自己的长期经验、长处、具体情况相结合,否则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今后,日本应该很好地考虑一下,哪些是其他国家做不到而日本能做到的,日本应该拥有这一类的东西。

谐调是基本

美国曾成功地应用福特管理方式于汽车产业,但要治理那么广阔的国土,仍得用汽车奔波,而日本如何,同样广大的中国又如何?

中国说,在二十世纪末,要赶上今天的日本。作为现代化的支柱之一的机械化,在二十世纪末能否实现呢?我想个人拥有四轮车首先是不太可能,二轮车装马达倒是可以普及,这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也许是不经过机械化的现代化。

中国很重视效仿,他们一直强调说,要做点经济而又容易的事,如像日本那样>将汉字记号化,用打字机传送文字,于是将汉字传送给对方。这对十亿民众的通讯无疑是必要的。即不是以交通而是以情报系统为主要基干设施,来搞现代化。

当然,交通不搞也不行,但“至少像日本今天那样拥有小汽车”的现代化有点勉强。再说,也没那个必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个人使用机动二轮车的形式有什么不好呢?

总之,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应该有吻合自己民族文化的技术,要成为世界上的“拿摩温”,仍必须以自己的文化为背景,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结论。

话虽这样讲,日本人欠缺之处也很多,特别是与美国相比,对计算机硬件注意过多,而疏忽了人才培养等最基本的东西。现在,日本人有点狂妄地认为“世上已无样板了”,但“走在前列”的意思是否十分理解了呢?

人才培养是第一

所谓系统工程,即开发世界上尚未有的系统的工程,日本要在事务室实现自动机械处理,所需要的正是系统工程,而且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因企业的工作,规模而不同,同一企业也因业种而异。因此,要开发新东西,首先必须培养该系统的工程人员。

美国在开展新兴事业时,总是先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架线电视诞生时,美国做了些什么呢?他们迅速在纽约大学建立了研究机构,不久就设置了交错 · 电讯 · 编序硕士课程,从那儿毕业的人才,至今还活跃在架线电视方面。

办活大学,将教学、科研相结合

美国以大学为中心进行地区开发。麻省理工、哈佛等优秀大学的附近都建有尖端技术工厂。因为半导体使用树脂,斯坦福大学周围集中着半导体工厂,故得名树脂 · 巴黎。据说日本的九州被称为“树脂之岛”,但大学未参与。日本的大学不具备这种机能,难道不是今后的一大问题吗?美国许多州的工厂,以大学为中心,联合起来搞科研开发,工厂吸收大学培养的人才一起搞科研。也就是说,美国的地区开发,十分重视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情报生产能力,与之相比日本怎样?看来大学的呆板不活将是未来科技的国际竞争之弊。

“群体拖腿”理论

凭我的经验,我认为所谓“秘密工厂”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不良的。当然,日本的工厂爱保密封闭已有很长历史,不那么容易改。但日本不存在军事,产学协同应该能做到。

第二点,就是作为国际问题的一个侧面,欢迎海外人才来日本。据说,筑波科学博览会,在基本构想委员会阶段,建造了学者村。在日本,至于说难民,多会想到在霓虹灯下工作的人们。本来,美国就是由难民集合而成的国家,正是因为集中了大量智力过人的难民,才形成了这样的国家。同样,日本若不某种程度地吸收一些外国人,在改良技术方面虽获得了成功,在创造性事业方面是没有希望的。

日本的电话普及比美国迟二十四年,所以日本无需担心,只要设法提高安装效率即可。电话普及之后发展什么样的会社,也只需看一看美国,就大致知道了。电视、电子计算机也同样如此。

长期以来,汽车社会、电视社会都有美国作先行指标,今后,这个指标没有了,日本必须自己创造出符合自己风土的东西,技术方面是这样/社会体系也是这样。对此,我预感有许多危机。正统大和民族的人拿不出创造性的,革新性的方案,这一点已为事实证明。

在技术情报界里,许多会社获得了成功,但那不是大和民族人的智慧,若能身为大和民族人而具有外国人的意识就好了,可日本固有群理论似乎不允许这样做。

我常举夏威夷的蟹之例。将数只夏威夷蟹置一浅盆中,决不会逃出。假如其中某一只欲逃,其余之蟹皆钳其足,故一只也逃不出。对于日本这样的岛国,为了共同生活,某些规约节制是必要的,甚至粮食也要控制生产,不可过量。

先得地球环境的日本

美国等土地辽阔之国,即使公害纷纷产生,这儿不好可去那儿,所以公害问题显得不像日本那么迫切。反言之,封闭的日本环境可说是先得地球。

到二十世纪末,现在为四十七亿的世界人口将达六十一亿,即相当于十七年内产生十几个日本这样的国家。并且陆地的33%变成沙漠都市化不断发展也是事实,如此看来,日本人有些地方先得地球上人类的未来环境。难道不认为日本的技术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吗?

无土培育植物的“绿色机械”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之一。这在科学博览会的政府馆中也展出了。博览会期间将展出一株可长满十米见方屋子的,只结果不开无效花的番茄树,这棵番茄树可挂果一万多个。这种栽培不用土,仅仅养分循环利用。在沙漠不断扩大的地球上,这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宇宙站和海上都市来讲,则更为重要。

以上所述,简要地说,日本总算跨进了发达国家之列,由仿效型转入了创造型,今后的尖端技术可能随时碰到问题,必须边摸索边前进。

[《新国策》[日]1985年2月号]

————————

* CRA为一种形似唱片而具有录像带功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