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第二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879月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召开。现摘发论文若干,供参考。

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盟性

列宁所倡导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联盟的思想,尽管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得到坚持和发扬,但作为一个原则却是肯定的,而从1958年全苏第一届自然科学哲学会议以来,则已开始真正付诸于实践。这一联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合作致力于各门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探索,共同反对机械论、唯意志论、主观主义、实证主义等等。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以第二届全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会议为标志,围绕自然科学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以反对自然哲学态度为重点,促进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第三阶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立足于自然科学的整体化,哲学愈来愈发挥各门科学的交汇点和沟通各个知识领域的作用,而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也随之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扩展。

2. 党派性

由于长期以来“左”的路线在哲学上的反映,反倒模糊了哲学的党性。鉴于历史的教训,苏联学术界的领导对列宁的党性原则做了四点说明:

第一,对自然科学进行分析要和制定唯物辩证法相结合,使唯物主义成为战斗的唯物主义。第二,对待具体科学成果持慎重的态度,反对以自然哲学式的态度干预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第三,反对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歪曲自然科学成果,但对接受错误哲学观点的科学家要做具体分析。第四,注意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不是“徒然地”抛弃它,而是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解决唯心主义所提出的问题。

3. 时代性

比较注意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注意分析其前沿问题,这是苏联自然科学哲学近年来的一个趋向。从宏观上说,特别注意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对交叉学科的出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互作用、所谓巨科学问题等等,都投入了大规模的研究力量。从微观上说,当代科学出现的各种疑难和悖论很快就会引起哲学家的关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统一问题、超对称模型问题、贝尔不等式问题,宇宙学中的暴胀宇宙模型、“无中生有”问题,生理学中的裂脑问题等等,都已成为苏联学者的热门话题。

4. 组织性

苏联从1959年起在科学院主席团下面建立了“现代自然科学哲学综合委员会”,负责协调全国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工作。1980年又成立了“科学技术的哲学和社会问题”综合学术委员会,专门组织科学一技术一哲学一社会整体化研究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在各自然科学委员会中设立哲学分部,以加强对各学科中哲学研究工作的具体领导。三十年来,在中央机构的领导下举行了四次全国自然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还组织召开了各种专门会议以及国际性会议,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一现代科学的逻辑和方法论》两套大型丛书。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特别重视以方法论讨论班的形式向专业工作者宣传哲学知识,并以此推动他们研究哲学,解决本领域的疑难问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

当然,特点并不就是优点。往往在强调党性的时候忽视了科学性。有的人热衷于跟着政治形势跑,研究课题经常变换,缺乏稳定性。在科学著作中,常常以简单的思辨结论和政治性的引文代替科学的分析,这种“左”的遗风至今仍然存在,在有的地方还很严重。由于组织的严密而造成统得过死的弊病,使学者一起“赶中心”,给人一种学术上“整齐划一”的感觉,这对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活跃也可能是一种抑制。

凯德洛夫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申振钰

凯德洛夫说:“我用了将近五十年的功夫,对恩格斯未完成的遗稿《自然辩证法》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和见解以及在现代科学中具体应用的问题进行研究。”

凯德洛夫把他研究恩格斯原著及其思想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5年到1940年。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两点上:第一,准确地理解恩格斯所做笔记中的思想,正确认识其内容和意义;第二,在现代自然科学中证实恩格斯的预言及进一步具体化和发展他的思想。他提出应该按照恩格斯本人编纂的计划草案合理、完善的来安排《自然辩证法》的材料,并使这种安排符合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为了这方面工作的需要,从1931年起凯德洛夫放弃了对化学专业的研究,转而研究哲学和科学史。

第二个时期从1940年到1956年。在第一个时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凯德洛夫明确地提出了对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版本的修改方案以及对它的注释工作、这一时期他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为出版《自然辩证法》新版本所组织的讨论会,并负责起草按恩格斯所拟全书计划来编排《自然辩证法》的所有论文、片断、札记的计划草案,1941年新版本问世了。虽然新版本没有全部采纳凯德洛夫的建议,但是,凯德洛夫提出的按恩格斯本人拟定的计划来安排所有手稿,确实使新版本更接近恩格斯原来的意图,这不能不说是新版本的一个极大的进步。1954年凯德洛夫发表了《论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的专著,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时期是1957年至1973年。这一时期凯德洛夫仍然从许多方面继续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并提出用纯粹文选本的方式,使恩格斯的著作达到完善的地步。也就是说,把恩格斯的其它有关著作以及马克思和肖莱马著作中有关材料,都归并到《自然辩证法》中来,包括为写《反杜林论》准备的材料,恩格斯的书信及生前出版的有关著作都属于编入文选的材料。为此凯德洛夫几乎要研究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并要求有严格的客观根据,还需要用现代科学材料及观点注释恩格斯的著作,这个工作花了他四年多的时间,终于在1973年出版了《恩格斯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文选本)的专著。为了纪念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百周年,于1973年发表了《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著作。凯德洛夫认为,《自然辩证法》是《资本论》的自然科学和一般哲学导言。它不仅对那个时代的主要自然科学成果进行哲学概括,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是直接同《资本论》衔接,并且与《资本论》—起提供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统一而完整的观念,并对这一学说加以阐明的著作。这样就使这两部在逻辑方面、历史方面及逻辑——历史方面互相联系的著作,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凯德洛夫论化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张明雯

化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是不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无论是在苏联、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存在着把化学归结为物理学一个分支的观点。凯德洛夫在自己的论著中对这种观点多次进行反驳。

五十年代凯德洛夫通过讨论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的关系驳斥了把化学归结为物理学的观点,具体地讲驳斥了把化学归结为量子力学的观点。他指出这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根本区别,化学运动形式不能等同物理运动形式。在化学运动中,原子的参加是作为完整的单位(就自己的基本部分来说)不发生根本性的破坏和变化。原子的离子化,尤其是它们的外部电子壳层的电子云的位移,相当于原子电子状态的变化,而作为该化学元素(或该同位素)粒子的原子,本身则得到保存。所有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原子得到保存,原子的相互作用只是使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都是特有的化学的过程,化学过程的总和,构或化学运动形式。如果在所有的过程中,分子的内部结构并不发生变化,那么,这样的运动应当看作是物理的运动,其中包括分子——物理的运动。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原子本身也发生了破坏,互相发生转化或裂变成个别的“基本的”粒子(所谓的示踪原子),那么,这样的过程同样应当看作是物理过程,即原子核物理的过程。

凯德洛夫认为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这种界限的划分有两个依据:第一,依据物态的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得到保存;第二,依据参加该过程的原子是否得到保存。在化学中应用量子力学计算是量子力学在化学领域里的巨大的认识上的成就。但在化学领域里,量子力学只作为“附属的”运动形式出现,而绝不是主要的方面。量子力学只能通过化学提供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进行相应的计算,它所揭示的是化学现象的量的方面。因此,量子力学无论如何都不能够代替化学确定化学过程的质的方面,也就是说化学不能归结为量子力学。在这里,凯德洛夫还指出共振论里存在着一些认识论性质的错误,关键在于它“夸大物理学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里的作用”,不能正确地揭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

八十年代凯德洛夫又从现代物质学说的观点,讨论化学与物理学的关系,驳斥了化学被现代物理学吞没溶和的观点。

10.1

这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个别存在形式的连续系列。图中字母Q和问号代表带有假设性质的夸克,字母E代表基本粒子,其中包括核子(字母n),字母N代表原子核,字母A代表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字母M代表分子、字母K代表物体。下面标出的是研究相应的物质存在形式的科学。在这个系列图上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化学及其研究对象正在被物理学所包围,也就是说在化学的“下面”是亚原子物理学,在化学的“上面”是分子物理学。不仅如此,而且过去作为化学边缘的两个点,原子和分子现在包括在围绕化学的两门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原子包括在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而分子包括在分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因此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想法,似乎化学现在完全被现代物理学所吞没了,溶和了,化学成了物理学的一部分。

凯德洛夫指出,虽然物理学和化学都研究物质,但研究的侧面不同。原子虽然包括在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但它在原子物理学中是物质复杂的存在形式,相反在化学中原子是不能用化学方式分解的最小的化学单位,即用以构成一切更复杂的物质构成物的最基本的“砖块”。这说明化学和原子物理学虽然都研究原子,但研究的侧面是不相同的,原子在化学中和在原子物理学中都不是原子的全部,而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并且,原子包括在化学中的那一方面与包括在物理学中的那一方面却是相反的。

光谱分析法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鲍鸥

1. 方法论意义

光谱分析法是认识物质的全新方法。在光谱分析发现以前,人们主要依靠容量和质量分析法来分析物质。但这两种方法在发现稀有元素、分析微量元素的含量等方面都无能为力,化学若要发展,迫切需要改革研究手段和方法。1859年,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和化学家本生合作,建立了第一台以光谱分析为目的的分光镜从而宣告了光谱分析法的诞生。至此,初步解决了对化学物质进行微观认识,精确研究的难题,开创了用物理方法研究化学内容的仪器分析的新时期。

2. 认识论意义

光谱分析法的发现体现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过程。1666年,牛顿由于注意到棱镜可以使白光分解成彩光的事实,提出白光是由多种光组成的判断,进而利用各种棱镜终于取得了一个25厘米宽的光谱,由此开创了光谱学。在以后将近二百年内,人们研究光谱的目的仅限于发现光谱扩充谱图,却很少涉及光谱与物体结构之间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对光谱的研究还处于经验认识阶段。自从基尔霍夫与本生发明了光谱分析法,致使研究光谱的目的已不限于发现新光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光谱来发现新元素,从而使光谱学从较盲目的经验认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把认识提高到理性新阶段。

3. 辩证法意义

① 光谱分析法使揭示物质间的联系得以可能。由于光谱分析法可以深入到物质内部,直接反映原子的结构、组成、性质,并且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因此,在鉴别元素的同时,它多被用于发现新元素。这样,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为揭示物质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在光谱分析法发现十年后的1869年,门捷列夫能够提出元素周期律,制订元素周期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得益于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② 光谱分析法使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联系。科学发现应该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但光靠经验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更高阶段,要借助于理论思维。光谱学起源于对光谱的经验研究,基尔霍夫和本生归纳了大量实验结果,把发现光谱与分析物质结构、性质相联系,从而创立了光谱分析法。另外,基尔霍夫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生侧重于经验研究,二人合作的本身就体现了经验与理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可以说光谱分析法搭起了联系经验与理论的桥梁。

③ 光谱分析法揭示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物质(化合物)中分析出其包含的微观内容(元素)而且还可以把这种微观内容用宏观甲式(光谱)表现出来,反映了宏观与微观的物质统一性。

光谱分析法沟通了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光谱分析法是由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和化学家本生共同发明的,_说明物理学与化学两学科之间具有天然联系,值得学科的科学家共同配合研究。另一方面,在地球上的物体和天空中的物体中都发现了光谱,而且它们当中许多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地球与天空的物体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研究地球物体性质的物理学、化学与研究天体性质的天文学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