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历整整十年了。十年虽然不长,但对于一个杂志来说,总还算得上是“大寿”。趁此际会,与广大热心的读者作一次推心置腹的恳谈,以提高本刊的透明度,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祝贺吧!

谈些什么呢?首先要谈一谈办刊的宗旨和方针。记得在本刊两周年之际,我曾代编辑部写过《本刊的使命——告读者》—文,现将其中有关段落摘录如下:

本刊是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举办的。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综合化的趋势。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它们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不仅在自然科学经典学科之间生长出许多边缘学科,而且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生长出不少边缘学科。既出现象环境、生态、能源、海洋、空间等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综合科学,又出现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贯穿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科学。

这一趋势给我们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大专师生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示了新的前景。

博才取胜,这是经过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今天,科技人员如果知识面过狭,不了解相邻学科的进展,不能从别的学科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要想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的成就,那是很困难的。

“要管理就要内行”。这是列宁早在六十年前就提出来的命题。特别是到了今天,现代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管理干部如果不具备较广博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修养,那是无法管好现代化企业的。

教育要着重智能训练。在现代知识废旧加快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智能,即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得宽些;相应地,也就要求教师见闻博些。

把这一趋势告诉读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本刊的使命。

本刊不同于专业杂志,它没有后者那么专,那么深。本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普杂志,它比后者内容要深一些,程度要高一些。

本刊以翻译为主,原文精选自各国著名科学杂志,也发表科学文摘和综述,内容注重启发性、综合性、边缘性,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转移。这是本刊的特色,也是本刊生命力之所在。

为什么要作这样长长的复述呢?这是因为,十年来本刊编辑部正是本着上述的宗旨和方针,在勤奋地、孜孜以求地工作着。不论环境有什么变化、“热点”作怎样的转移,也不论与“时尚”是否契合,对销售是否有利,都没有使我们偏离宗旨。尽管本刊的栏目和选题十年来有一些局部的变动,但是,在方针上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一点,我想本刊的长期读者当会有所体会。最近,本刊获得1988年度上海市十佳期刊提名奖,也是对本刊办刊宗旨和方针的一种社会的肯定。

不仅本刊的面貌前后比较一贯,就是本刊的出版发行也比较稳定,每月一期一般都能按时出版,发行量也没有大起大落。这里需要告诉读者的,是本刊的稳定的面貌和出版发行状况,却是在编辑部很不稳定的条件下实现的。由于种种原因,本刊的主办单位有过较大的变动。编辑部办公地点也多次搬迁,最多时一年竟搬了三次。编辑部专职人员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四、五个人,许多工作要依靠业余兼职人员去进行。财务状况自1985年基本上自负盈亏(编辑部工作人员工资除外)以来,惨淡经营,总算收支差可相抵,如果说这些困难没有能阻止本刊的工作在十年中正常运转并还有所发展的话,那么:

首先应该归功于本刊广大热心的读者,是他们热情洋溢的来信给我们以经常的鼓舞和鞭策,信中包含的中肯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是本刊改进工作之源;

也应该归功于本刊一批积极、负责的作者、译者,是他们源源不断的来稿给本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是本刊质量的保证;

还应该归功于关怀和支持本刊的顾问、编委和其他一些同志,是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本刊得以健康地成长;

最后,应该归功于本刊编辑部专职和兼职的同仁,是他们辛勤的劳动使本刊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应有的成效。

在此特别要表示感谢的,是本刊顾问丁公量同志和曾经为本刊主办单位的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丁公量同志作为当时上海市科委的副主任,积极组织推动本刊的创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在本刊创办初期,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本刊奠定良好的基础。饮水思源,这是我们不应忘记的。

今年,由于纸张、印刷费用的上涨,由于“知识无用论”在社会上的再次扩散,本刊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办刊宗旨和方针不变,并努力提高质量,尽可能做到观点更新、报道更快、取材更广、综合性更强、科学性更浓,可读性更大。但是,本刊定价不得不作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务必要请读者谅解的。

新的一个十年又开始了。展望前程,本刊将本着以往“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精神继续走自己的路,至于这把“剑”是利是钝,还是留待广大的读者去纷纷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