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对血浆蛋白分离作了一些基础性技术研究后,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IMIG)首次用于预防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引起的感染,那时,多数混合的供血者血浆遭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污染,幸亏由于分离过程必需经过一系列的酒精分离步骤,这样实际上降低了传染性。肌注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早期,有时会传播乙型肝炎,但过去的12年中,通过对献血员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选,结果消除了传染的危险,至于非甲非乙(NANB)型肝炎,肌注免球同样享有一个长期的安全记录,其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部分由于注射途径、注射量较少以及分装蛋白制剂前处贮藏状态,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在液体制备中有失活的可能性。

70年代,临床医师在治疗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时认识到,肌注免球对感染的保护作用不彻底,并且肌注的蛋白容量可能使血清中Ig G仅有轻微的升高,此外,肌注免球后至少有30%的病人有严重的过敏性样反应,这可能由于粗心把药物注入静脉所致,因此一些临床医师转向用新鲜冰冻血浆作替代,但它具有实际存在的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危险。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疗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并迅速成为治疗大量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公认的首选疗法,早期试验的迹象表明,对感染的预防有较好的效果,然而,事实上有许多患者接受肌注也有相同的效果,是否静脉内使用免疫球蛋白主要依据临床上严S性估价以及感染的频度,而不是依据诊断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

对肌注免球安全的乐观意味着:80年代早期,开始静脉内使用免疫球蛋白试验期间,没有人对非甲非乙型肝炎出现暴发流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目前对这些暴发仍没有恰当的解释,因为在制备肌注和静注免疫球蛋白时均使用相同的酒精分离步骤,后者在制备时为了防止球蛋白分子凝集和注射时引起过敏性样反应还额外增加了一步。尽管一些静注免球有着令人难忘的安全记录,随着各种静注免球的使用,非甲非乙型肝炎曾经有过2次较大和3次较小的爆发流行,其中有些和先前报道安全并得到许可的制备有关,这样一个事实说明制备过程对消除某种病毒来讲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这样促进了溶剂/去污剂或加热失活步骤的发展,用来灭活各种病毒,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静注免球,通过筛选丙型肝炎抗体或高水平丙氨酸转氨酶来排除献血员,将进一步降低污染的危险。

面对这种形势,在进入90年代后,尽管定期接受静注免球的病人将被监测好几年才算结束,新的静注免球将免除肝炎病毒的感染。庆幸的是,这种信心和静注免球在和免疫缺陷无关的一类疾病迅速扩大的可能性应用巧合在一起,例如,现在使用单一剂量静注免球的明确适应症是预防川崎病的心脏并发症,除了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明确建立使用静注球蛋白外,在纯粹性红细胞发育不全、重症肌无力、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以及一些血友病患者降低第八因子自身抗体水平,均有从静注免球得到疗效的令人信服的报道,对多发性流产和儿童严重知过敏性哮喘,已进行有希望的导向性研究,其中静注免球降低IgE反应性的资料尤其令人感兴趣,对一些疾病,我们盼望着有仔细的对照性临床试验来确定静注免球的地位,在一个双盲试验中,静注免球被认为对儿童症状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稍有临床效果。

免疫学家已作了许多尝试,试图解释静注免球何以使不同疾病的病人受益,静注免球时可出现广泛的抗基因型抗体,在理论上它可干扰免疫网络并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动物研究表明静注免球能调节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通过封闭Fc受体抑制噬细胞溶解,这分别对川崎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机理。

所有这些临床运用已激发了很大的商业兴趣,以及对健康事业庞大开支的关注,尽管目前就同等剂量的药物来说,肌注和静注免球的花费几乎没有差别,但由于担心费用增加,一些临床医师开始皮下注射免球,因为这种输注需数小时才能完成,并且有时运送蛋白的泵会出现技术性故障,所以这项技术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加道夫(Gardulf)医生和她的同事们似乎已找到了快速输注的答案,而且,他们显示了应用特殊的肌注免球大量皮下注射而不会传播肝炎病毒,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制造商的肌注免球一样安全,那些愿意试用这种疗法者并不使用含以汞为基础作防腐剂的肌注免球,试用皮下注射静注免球浓缩制备物可能损伤皮肤及皮下组织,因它们含有高浓度的糖。

我们不知道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川崎病时,皮下注射免球能否代替静注,治疗这些疾病时静脉途径可能是重要的。不过,它在原发和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时,对静注免球来说提供了一种选择方法,尤其是那些因为静脉注射困难而不能适应家庭治疗的病人,一些临床医师已提倡对定期注射而静脉注射又不适合的病人,使用皮下埋入静脉内传送系统(如Portacath),但要到确定了该技术的长期安全性,皮下途径也许才更为合适。无论如何,临床医师应灵活选用一种技术,它应最为病人所接受。

[Lancet,199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