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们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天文台用27台射电望远镜观察银河系的中心,希望能探索到神秘的高能物体。他们用巨大而又排列整齐的一批射电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一物体及其射电图像。在靠近人马座——A区域有一个黑洞。这一未知的物体已变成巨大有力、像人马座——A本身一样多的能量。这一物体在银河系中心瞬变之后开始减弱。但突然又发生恢复能量活动——变得如此巨大,形成超新星——最后内部爆炸而崩溃。“每个物体像是一颗超新星”。天文学家米勒 · 高斯(Miller Goss)说:“我们已获得更多证据。”

用射电望远镜观察,揭示物体瞬变的过程,超级新星群是罕见的。在我们银河系中每隔50到100年才发生一次。400年来,在我们银河系几乎未见过一颗超新星。但1987年用肉眼可见的一颗超新星在大麦哲伦云中出现,距地球17万光年。如果银河系中心瞬变现象事实上是一颗超新星,你在夜空是永远看不到它的。因它躲在银河系厚厚尘埃中,只有用射电望远镜和X光仪器设备才能看到。

[朱孝愚编译自Popular Science,1991年8月]

地球还将会有光环吗?

据一丹麦天文学家称,很久以前,地球与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样,有光环围绕。他甚至说,在过去的2,800年间,地球周围曾分别有过16条光环。

在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卡瑞 · 拉斯穆森(Kaare Rasmussen)研究了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750年的所有陨星坠落、火球及流星雨的报告,然后做了一项资料统计分析。他发现有许多剧烈活动的明显周期。

拉斯穆森指出,历史记录上的一些活动周期呈U-型模式。它们开始于一个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的陨星活动高峰,接下去的几十年,活动渐趋平缓,但仍比平时频繁,形成U型低谷,随后活动又上升到另一高峰,最后降到一般水平。

拉斯穆森对这一系列活动做出了解释。他说,当地球捕获了一颗彗星或小行星后,它便开始绕地球运转,然后破碎。这就形成了U型活动曲线的第一个高峰。彗星或行星破碎后,就形成了一条临时性光环。渐渐地,构成光环的物质会落入大气层,这样曲线开始进入低谷。最终,构成光环的物质在进入上层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速度降低,全部物质落入大气层燃烧,光环也随之消失。这就形成了第二个活动高峰。

拉斯穆森研究了1750年以前的历史资料,他说,1750年以后的记录中,流星和陨石的数量猛增。但这并非是由于陨星活动增多造成的,而是由于日益增多的天文学活动造成的,拉斯穆森认为200年来地球存在着形成光环的可能,但由于记录性质的改变,无法从中看出来。

根据拉斯穆森的记录,U-型活动最长的间隔是从1561年到1665年。由此可见,地球极有可能形成另一条光环,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能通过现代化的设备观察到。

[杨思桥、廖佳敏译自New Scientist,1991年4月6日]

半导体超导的研究进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声称,他们在观察了用于许多半导体器件中的砷化镓的超导性数据后,发现一种超导半导体。

与此同时,美国的几位物理学家试图模拟这一实验,但并未成功。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一位超导体研究员鲍勃 · 卡瓦称(Bob Cava),科学家们十分小心谨慎,因为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对几种陶瓷材料做过同样的报道,他说:“从来没有人模拟出这些数据,几百人耗费大量时间试图模拟出这些数据。当超导强度小于10%时,科学家就不知道怎样计算了,这是个意外。”

当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下冷却时,就会失去所有的电阻。科学家们能把它制成速度特别快并且用的能量比硅芯片少的基片,但是这些基片仍在试验性阶段。把这些基片同半导体芯片结合起来将形成两个最佳领域的电子仪器。

据卡瓦称,“迄今发现的超导体与现行的半导体工艺过程完全不相容。”

由华沙大学J · 巴拉诺斯基(J. Baranowski)领导的物理学家小组在本周的《物理评论通讯》杂志上描述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利用分子束开发出一种砷化镓薄层。研究人员说,这种薄层中含有特别大的砷粒,他们认为,这是由超导性引起的。

三次标准试验显示了超导性在-263 ℃下的有利证据。但该研究小组推测,砷化镓的薄层强度只有0.01%是超导的。

[魏健伟译自New Scientist,1991年6月15日]

超导发电机

一个由超导体铋为线圈组成的25瓦、0.5安培的发电机成功地驱动了一台小风扇。美国麻萨诸塞州沃特敦超导公司董事长G. 约克说:“就我们所知,这是人们第一次用耐高温的超导线圈制成的超导发电机,它能产生可供工作的能量。”超导发电机是耐高温超导体中最有潜在应用价值一种,因为工业和商业上所使用的大型发电机耗电量太大,因此即使发电机的功率只有少量的增加,也能节省很多钱。

[徐瑞方译自Nature,1991年7月25日]

《全球环境变化》——一本新创刊杂志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球因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在发生变化,并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威胁不仅是针对我们本身的生活,而且还涉及到整个地球系统中生命的延续。所幸的是,人类已经预计到这些变化,并在设法减弱它们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是一本新颖、独特的国际性杂志,它重在讨论在威胁地球生命延续的环境变化过程中人类生活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目前人类面临的威胁包括:滥伐树木、沙漠化、土质退化,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酸雨、臭氧层破坏、气温的变化、核冬天、新技术引起的公害、自然灾害导致的恶性循环等等。

为了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与计划,《全球环境变化》杂志将:

· 强调人类对于世界性的环境变化能作出贡献,如土壤的改良与资源管理的实施;人口增长的控制;都市化规模的控制;技术革命等;

· 研究由于全球变化的影响,人类可能作出的各种反应;

· 鼓励对全球变化研究有兴趣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政策制订者、管理、研究人员、投资者以及制造商之间进行有益的对话,以图作出可供选择的明智方案;

· 提供有关联合国大学对于全球变化国际人类对策的最新研究成果、评论及将要实施的规划的新闻。除了上述内容外,每期都有新颖的见解、书评以及会议报道等。

[郑本宁译自Global envirmental Change,1991年]

蜘蛛毒液能治疗中风

据美国一位化学家声称:从普通的美洲蜘蛛毒液中能提取一类治疗中风及癫痫病的新药物。

汉特 · 杰克逊(Hunter Jackson)及在盐湖城自然产品科学公司的研究组同事们已分离出数百种有用的毒素。上个月,他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全美化学学会会议上介绍了该项成果。

杰克逊及同事们发现了一类新的谷氨酸抗素。当谷氨酸在人体内达到危险水平时,抗素就可以使之失去效力。通常,谷氨酸在大脑神经细胞兴奋过程中起神经递质的作用。然而,患有癫痫疾病和类似大脑神经系统不正常的病员在不眠态病发时,过量的谷氨酸却会使大脑受到损伤。例如,疾病发作,血液供应减少,谷氨酸抵达危险水准,该物质则变为导致大脑细胞死亡的“兴奋剂”。

从蜘蛛毒液中获得的一系列芳基胺谷氨酸抗素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科学家们在患有中风及癫痫病的猫身上作试验,发现:芳基胺谷氨酸抗素比常用的谷氨酸抗素效果更好。

杰克逊说:“芳基胺谷氨酸抗素是通过关闭附着在神经细胞上的接受器而拒绝谷氨酸靠近的方法来阻止谷氨酸的作用的。这意味着:它能避免现行治疗过度兴奋的方法产生的不良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副作用。

杰克逊说:“芳基胺类蜘蛛毒素是相对易于合成的,”又说:“这是幸运的!因为从蜘蛛身上取得毒液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研究人员是用人工方法从蜘蛛身上挤出毒液的。在此过程中,首先用电刺激毒液腺的肌肉,使之进行收缩并排出毒汁;在显微镜下,他们用玻璃毛细管汲出极微量的毒液。”

杰克逊领导的科研组与康涅狄格的Pfizer中心合作,正在调查蜘蛛毒素封闭神经细胞之间进行通讯联络用的钙、钾及其它离子的离子通道的潜在机能。

[郑士远、吴永夏摘译自New Scientist,1991年5月4日]

机器人开刀比外科医生做得更好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的报告,已研制出一种称为Robodoc的机器人。它可以为病人做髋代换手术,而且会比外科医生做得更好。在最近一次对狗所做的试验中,该机器人切割股骨达到了十分精确的尺勺,完全满足了髋移植手术的要求。

研究表明,移植杆和骨头之间的间隙,由外科医生人工切割时宽达1~4 mm,而由机器人Robodoc施行同样的切割手术间隙只有0.05 mm。

骨头和植入件之间的紧密配合改善了接头的稳定性,减少了手术后的痛苦,并十分有利于植入件和骨头的迅速附着。此外,植入件的精确定位改善了接头处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有助于病人手术后尽快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手术过程要求将三个定标销子在实际外科手术之前预先植入狗的股骨里。这些销子是用来为Robodoc(机器人医生)提供手术时的参考点的。其中两个靠近膝部而另一个则靠近骨盆。研究人员希望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用于人类会在近期内成为现实。

[林岩生译自Machine Design,1990年6月12日]